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植妻子因为穿得太好看被曹操赐死,曹操为何不考虑曹植的感受?

曹植妻子因为穿得太好看被曹操赐死,曹操为何不考虑曹植的感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890 更新时间:2024/3/22 0:34:52

说起三国时期的枭雄,肯定有很多人喜欢曹操这位狠绝霸气的帝王,但除了曹操的政治手段、军事手段以外,很多人也对曹操一家的“情史”多有关注。

“曹操好人妻”、“父子三人抢夺甄宓”、“曹植暗恋嫂子”等等具有话题度的野史传闻,虽然很多都是后人杜撰,但确实很吸引人眼球。尤其是关于三国时期的美女甄宓的传闻,更是被传的天花乱坠。

在此影响下,人们渐渐忽略了曹植真正的妻子清河崔氏女,但在历史记载中,这位崔氏女给人的印象似乎更深刻一些——她因为穿着过于华丽而被曹操当场赐死。

众所周知,曹植是曹操最疼爱的儿子,那曹操为什么会当着众人的面杀了曹植的妻子呢?难道一点情面都不给曹植留吗?

其实,这背后最根本的原因是曹操与世家大族的抗衡。

被赐死的崔氏女

“植妻衣绣,太祖登台见之,以违制命,还家赐死。”

这是《世语》中记载的关于曹植妻子崔氏的死因,原是在一次家宴上,曹植携妻崔氏赴宴,没想到崔氏竟然身着一身华丽锦绣,要知道,曹操向来崇尚节俭,后宫众人、王族子弟乃至他自己都甚少穿着华贵之物,而曹植的妻子就这样顶着一身不符规制的衣饰落座。曹操大怒,于是下令以违反规制的罪名赐死了崔氏。

这段记载后来还被《三国志》引用,读到这段的读者往往都会感叹曹操治家治国之严厉,认为崔氏只是恰好撞在了枪口上才会被赐死,但却没有细想,崔氏嫁给了曹植,怎么说都是自家人,曹操怎么说赐死就赐死?难道一点都不顾及曹植的面子吗?

其实,崔氏的死并不只是因为她的衣着华丽,这里面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总结来说,崔氏的真正死因其实有两个,那就是对曹植的“迁怒”和对崔氏一族的“敲打”。

曹操对曹植的态度变化

若论起三国时期曹操最宠爱的儿子,或许有人会说是早逝的曹冲,当初曹冲濒死时,曹操痛哭不已,抚着自己小儿的身体哭道:“吾悔不该杀华佗,令小儿仓舒将死也!”

如果曹冲不死,可能后来夺位之事怕是曹丕、曹植都没有机会。但抛去曹冲这个早逝的孩子,曹操最喜欢的便是满腹诗书,才华自显的曹植了。

从婚配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曹操早期对曹植的看重。当初曹丕与曹植都到了成婚的年纪,作为曹操的儿子,自然有很多婚配选择,宦官世家的女子任曹家挑选。

明明有那么多门阀世家的女儿,曹彰死后,作为长子的曹丕居然被婚配了甄宓这个袁家妇,而曹植则是娶了享誉当世的清河崔家的女儿。

从婚配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当初的曹操,确实是一心想要曹植作为自己的世子继承自己的位置的,所以才会为了他选择崔家的女儿。

崔家代表的不仅是清河势力,世家大族多有联姻,正是这种联姻让世家大族更为团结,在仕林中的话语权也极重。

与其说曹植娶的是崔氏女,更不如说曹植娶的是整个世家大族的支持,这也就是曹操的良苦用心。

但到了后来,曹植却愈加放肆,这与曹操所理想的世子相差甚大。比如早期曹植也听从父亲的教导,追求简朴,但是自从成婚之后,曹植与世家大族的才子交往愈多,行事也愈加奢靡。

而他早期被曹操称赞的诗文才华,也渐渐放到了政事以外的地方,这更惹得曹操不满。

曹植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背弃了曹操对他的器重,在曹植酒后策马闯了司马门之后,便彻底失去了曹操的宠爱与看重。

虽然曹植的变化可能是因为环境而引起的,但曹操难免会因为曹植的变化迁怒他身边的人,所以他不给曹植留情面赐死崔氏,也有这一部分原因在吧。

而另一重原因,则是和世家大族有关,便是曹操要借赐死崔氏这件事,敲打一下傲慢的世家大族。

曹操与世家大族的矛盾

要知道,赐死清河崔氏女的前不久,曹操刚杀了清河崔氏最具有话语权的崔琰,也就是崔氏女的亲叔叔。

曹操和世家大族的矛盾并非一日而语,从早期就可以看出曹操与世家大族的分歧,曹操任人唯才,但是世家大族却以血缘门阀作为评判的标准。

这一点在曹操立储上就得以显现,曹操喜欢才学出众的曹植,但是世家大族却坚持拥立作为嫡长的曹丕,哪怕曹植娶了崔氏女,崔琰依然是建议曹操立曹丕为储的中坚力量。

除了立储,世家大族的傲慢也是曹操无法忍受的事情,世家大族不仅左右朝廷选人,还对作为掌权者的曹操多番顶撞,崔琰便是如此,可曹操是什么人,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可天下人负我,曹操不仅杀了崔琰,后来也借故杀了崔氏女。

这一番敲打正是曹操高明的体现,后来崔氏偃旗息鼓,也是折服在了曹操的威势之下。

总的来说,曹植妻子崔氏女的死,虽然有她自己违制的原因,但更多程度上她也是作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值得叹息。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战国秘史:秦始皇和楚幽王竟然不是亲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秦始皇嬴政疑是商人吕不韦之子。仕农工商,在古代商人的地位是非常低的,低贱的商人和高贵的国君看似八杆子打不着的事,但他们确确实实产生了联系。吕不韦本来是一个大商人,当他遇见秦始皇他爹嬴异人的时候,他决定在政治上赌一把。[var1]那个时候的嬴异人在赵国做人质,生活过的是相当的落魄。嬴异人是秦昭王的孙子

  • “关羽”陆树铭正式安葬,地点唐太宗李世民昭陵,让人意外引争议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10日,“关羽”扮演者陆树铭在去世130天后,正式出殡安葬。陆树铭是去年11月1日去世的,此后一直没有下葬,还引起了不少猜测。如今安葬了,位置选得让人有点出乎意料。告别仪式在咸阳唐昭陵墓园追思厅举行,安葬地点是唐昭陵墓园,与昭陵六骏、唐太宗李世民相伴。好家伙和唐太宗李世民葬一块了。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

  • 长平之战后秦国究竟分封了多少士兵战功,商鞅变法靠谱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长平王,长平王秋瑞结局,长平在现在什么地方

    秦昭襄王与范雎审时度势商议后,认为秦国虽在长平之战歼灭了赵国四十五万人,但自身也元气大耗。长平之战持续打了三年,旷日持久。且秦国的供给线是赵国的三倍以上,输送粮食过程中造成的消耗远高于赵国。秦国投入的兵力远远多于赵国,单纯的军队消耗也远远大于赵国。而长平之战前,秦国累年征战,耗损严重,并且四面树敌。

  • 赵高指鹿为马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做了非常多的大事,比如修长城,统一度量衡等。然而,也做了一个至今都有争议的一件事,就是焚书坑儒。对于这件事的讨论,大体可以分为两派:一派认为秦始皇焚书坑儒是正确的,理由很简单,比如明末东林党,清末的清流。都属于文官祸国的结果。另一派认为,秦始皇焚书坑儒是错误的,理由也很简单,比

  • 同样是封君制度,为何秦国可以统一天下,在楚国就成了累赘?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由齐楚燕韩赵魏秦等国主导,虽然还有中山、卫、宋这些春秋时的地方残存,但已经彻底边缘化了。比如宋国在春秋属于大国,但到了战国要不是在齐楚两国间玩平衡,都坚持不到齐闵王时期。七雄中楚国土地最为广阔,兵力也雄厚,号称带甲百万。但楚国在战国时代却少有出彩的表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楚国把封君制度玩新了,让秦

  • 曹操首席谋臣和功臣,都给他推荐了什么人?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荀彧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可以说他在曹魏的功劳相比西汉的张良。他自从投降了曹操之后,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敬称为“荀令君”。他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那么,荀彧都给曹操推荐了什么人?戏志才戏志才,为人足智多谋在曹操早年的崛起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曹操早期非常重要的谋士。但因

  • 如果没有商鞅,秦始皇一统天下也就无从谈起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商鞅辅佐过秦始皇吗,秦始皇有没有追封商鞅,秦始皇商鞅元神召唤概率

    商鞅变法的成功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一是个人的成功阶段,这是他亲力亲为的结果。二是秦国统一六国的阶段,这是他依法治国的延续。他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制定了一套规则,只要大家按照这套规则行事,那就必成大业。商鞅与秦孝公变法的目的就是使秦国东出函谷关、统一天下,但他们两个并不是狂热分子,也没有愚蠢到让自己去实现统

  • 龙飞说白话《资治通鉴》之十二 苏秦(二)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var1]苏秦对魏王说:“大王您领地方圆千里,虽不大然而村镇稠密,已到无可放牧的地步,百姓、车马之多,日夜不息,似千军万马,我听说大王有二十万武士,二十万苍头军,二十万敢伤队,十万仆从,六百战车,五千战马,却打算听从群臣意见,屈服秦国,现在赵王派我向您建议,订立盟约,六国联合抵抗秦国,望大王明察决

  • 苏秦遇刺命不久矣,临终前对齐王说:把我车裂,伤人者自然就会出现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春秋时期,五霸出现,战国时期,七雄并立,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兼并战争经常发生。但一味地进行战争也并非长久之计,当时的许多地方为求自保都会与其他地方合作实现共赢,所以,在当时的社会之中出现了一批外交上的天才。比如我们所熟知的苏秦和张仪。张仪辗转于多个地方之间,先后两次担任秦国的宰相;苏秦更是为齐国立下了汗

  • 战国四大名将:白起、李牧、王翦、廉颇,谁才是顶级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唐代胡曾《咏史诗·流沙》我们战国时期,华夏大地逐渐从诸侯割据走向统一,所谓大争之世,胜者为王。诸侯兼并战争越来越激烈,也诞生了一批旷世名将。其中“战国四大名将”广为流传。“起翦颇牧 ,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 《千字文》 周兴嗣[var1]战国初期各国疆域战国四大名将分别指的是: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