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项羽错在不能安民,同样入关所为却有天壤之别,刘邦以人主看待秦地秦民,自觉约束军队,约法三章,而项羽一味虏获,无所顾忌。后来关中对打赢楚汉之争贡献巨大,秦国立国数百年,方国观念根深蒂固,刘邦一外乡人能站稳脚跟,显然由于两人所为的反差。
或说项羽心中无天下,若指有方国观念也没错。他说过衣绣夜行一番话,我曾觉得是荣归故里的乡土情,后来受李商隐《题汉祖庙》启发,发现分封或许无关乡土,正如其诗,君王自起新丰后,项羽何曾在故乡。通常认为他选分封是不想当皇帝,是失策,我倒觉得很明智。其威望由巨鹿之战树立,能转化成多大权力,到了随意摆布天下吗?我看不是,陈胜反秦后群雄并起,项羽只是其一,代表故楚势力,大家都为各复其国,占有一块地盘,凭巨鹿一战就想帝有天下,未免太轻看诸侯。
项羽分封时说过:天下初发难,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於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这话没错,也很有煽动力,本来众人都是将,现在一起升王,何乐而不为?诸将握有兵权,率大军回国,分封就水到渠成。你若推行郡县制,众将都会为故国而战,成为敌人,但用封地利诱就会被你驱使。大国又一分为三,自己一家独大,假以时日就无人能抗衡,汉武帝的推恩令也不过如此。
诸侯大抵摄服于项羽的实力,比如刘邦满心欢喜要做关中王,结果被打发到汉中荒凉地,一肚子怨气也一声不吭,但总有人敢站出来反对,比如田荣。所谓田齐,齐国本属田氏,也是他浴血奋战才复国,所以可能在想:项羽算什么东西,说分就分,大不了一战,输了认命。又比如陈余,赵国本他跟张耳把持,现在只给三个县,自然不干。
帝有天下就要铲尽不服,而项羽这场征途以失败收场。他离天下最近就在宰分时,只要妥当,就在囊中。彼时已回不到周朝,就算其在世能摄服诸侯,死后兼并战争同样要打起,迟早进入另一次战国,故分封就该考虑一统。项羽的分封已算周到,虽然一些失算在征讨中显现,但也难怪他。比如谁也难料历史的走向,会在刘邦与韩信君臣际遇时悄然改变,没人会觉得刘邦有胆量出汉中,并有能力灭三秦。
项羽首先平齐,因为最近,又带头对抗。随后齐国望风而降,还主动干掉田荣,但项羽仍要破坏,导致最终未平定。此时刘邦没有观望,会合诸侯直扑彭城,却一败涂地。之后项羽搁置一切,专心伐汉,他曾轻易攻破函谷关,也许这才觉得关中不过如此,但彼时刘邦并未尽力,这次却事关存亡。最终项羽再未入关,几年后又被韩信围于垓下。靠关中与韩信,刘邦能一败再败,可项羽只一次弃军而走就一无所有,但两者他都曾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