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田文都已叛齐,他却在最后关头重返齐国-周最该算权变术士吗?

田文都已叛齐,他却在最后关头重返齐国-周最该算权变术士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695 更新时间:2024/1/22 22:06:48

[var1]

一次,当周最回周王室省亲时,恰好就碰到了一位秦国大臣:吕礼。吕礼原本是秦国的五大夫;这次来到周室,却是有自己的苦衷。吕礼在秦国时不慎冒犯了掌权穰侯,魏冉一怒之下,就想杀了他。为了逃命,吕礼才匆忙来到了周室。此时吕礼还不知道去哪,恰好碰到了周最。

见到了吕礼,周最心中马上就有了个计划,不但能解决自己的职场危机,还能帮吕礼找到落脚之处。他马上去劝吕礼:“您为什么不劝说秦国去攻打齐国呢?那样我就能让齐国任命您为相国;之后您就可以引导齐国去事奉秦国,那么您的后患就没有了。您还可以让我到魏国出仕,这样齐、魏两国共同事奉秦国,天下诸侯都将由您掌控。在东方得到齐国敬重,在西方得到秦国尊崇,齐、秦两国如能联合,那么您必能长久尊贵。”

当前,秦国最强大的竞争对手就是齐国。此前数年,齐国两次组织诸侯合纵伐秦,给秦国造成了巨大损失。如果吕礼能赴齐做相国,并能促成齐、秦联合,那么他必将受到秦昭王重视,他当前的危机也自然化解。

吕礼原本就还没找到落脚点,听了周最这番话,当然求之不得。

不过,周最为何能这么笃定自己能帮吕礼当上齐相?

这又与齐国当前政局密切相关。

[var1]

这些年来,孟尝君数次率领诸侯伐楚、伐秦,多次取得了大胜,这让他在整个东周都威望大增。也因为如此,刚继位的齐闵王对孟尝君越来越忌惮。恰好这段时期,赵武灵王被赵国公族联合权臣杀死,这更加重了齐闵王对孟尝君的怀疑。多疑的齐闵王,甚至将怀疑对象扩大到宣王时期的旧臣,生怕他们与孟尝君一党——这其中也包括周最。

因此,有些心灰意冷的周最才想把吕礼引荐到齐国,一方面是让齐闵王能借助秦国来对抗孟尝君,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在吕礼掌权后顺便捞点好处、解决自己的职场危机。

除了秦、楚二国外,东周绝大多数诸侯国都与孟尝君交往频繁。齐闵王想与孟尝君对抗,借助秦国无疑是一个“最佳”选择。所以,周最一提让吕礼来当相国,齐闵王很快就答应了。

周最帮别人忙很顺利,可还没能等到吕礼的报答,自己就先遭遇了一劫。多年来,周最在齐国长期受重用,自然容易遭人妒忌。眼见齐闵王不太喜欢周最,周最的政敌祝弗趁机疯狂诋毁他;齐闵王信之不疑,就要排挤周最。

[var1]

不过,凭借多年的从政经历,周最在齐国人脉极广。很快,就有人出来替周最说话:“您驱逐周最,听信祝弗,并任命吕礼为相国,都是想要得到秦国支持。可齐国只要亲近秦国,秦国就能慑服天下诸侯,这样齐国反而会遭受沉重打击!再说,秦、齐结盟之后,赵国一定会害怕,必然会主动出兵伐齐以讨好秦国。秦国利用赵国来攻打齐国,与驱使齐国去攻打赵国,其实都是一样。要是这样,齐国就没有安稳的日子了。所以说任用祝弗,那么天下诸侯势必归秦!”

在此前多次合纵伐秦和伐楚之战中,齐国无一缺席,是东周当仁不让的主角之一。可伊阙一战过后,让合纵势力大受打击,东周列国都隐隐约约向连横转向。所以,齐、秦一旦结盟,受益的必然会是秦国而不会是齐国。

至于赵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以来,对外一直采取对戎狄进攻、对中原诸强防御的策略。所以,赵国长期奉行不出头原则,鲜少与东周诸强直接对抗。如今赵武灵王死于内乱后,赵人就更不敢轻易对外用强了。可齐、秦结盟后,赵人眼见连横强于合纵,必定会为秦所用,向东而进攻齐国。

[var1]

无论是哪方面看,当前连横都对齐国不利。

可当前齐闵王最迫切的念头,是遏制孟尝君,而不是为了未来的东周大局。周最长期在齐出仕,与孟尝君的交往肯定不少。所以,齐闵王排斥周最,是为了削弱孟尝君势力。因此,这番说辞,并没能说服齐闵王。

眼见说服不了齐闵王,周最又死马当活马医,赶紧派人去求孟尝君帮忙:“周最对齐王功劳最厚却遭到驱逐,这是因为齐王听信祝弗而重用吕礼,以换取秦国的救援。只要秦、齐联合,祝弗和吕礼就会得到重用;吕礼能得到周室和齐国重用,那秦国必定会轻视您。您还不如尽快率兵北上伐赵,促使赵国与秦、魏讲和,然后再收留周最留作他日之用。这样不仅能维护齐王信用,还能预防天下生出大变。如果齐国与秦国绝交,天下诸侯都将把矛头对准齐国,那祝弗必定会出逃,到那时齐王还能靠谁来治理他的国家呢?”

[var1]

周最竟然希望孟尝君用兵伐赵以迫使秦、赵、魏结盟来与齐国对抗——只要齐国被孤立,那么主张和秦的祝弗与吕礼就难以在齐立足,那时齐闵王还不得依靠孟尝君来治理齐国?为了自身利益,周最不惜让齐国成为众矢之的,果然颇有权变术士风范!

可此时孟尝君自身都难保,哪里敢出头替周最说话?

万般无奈之下,周最只得离开齐国,准备到秦国去寻找机会。

半路上,周最顺道经过了魏国。

因为此前就曾想到魏国出仕,周最先又委托别人在魏惠王面前推荐自己:“秦国知道赵国不敢与齐国开战,因为担心齐、赵联合,一定会暗中支持赵国。赵国本来就不敢与齐国开战,又害怕秦国不会支持自己,所以会先与齐国联合。这样一来,就会出现秦、赵两国争相讨好齐国的局面。如果大王身边无人能应对这种局面,那可就不行了!大王不如留下周最,协同盟友来收服齐国。如果魏国仅仅以军事为重而急于伐齐,那么就无人可依靠了!”

在齐王面前说赵国会与秦国联合,到了魏国却说赵国必定会与齐国联合,这也是权变之士“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惯用手段。

[var1]

对魏国来说,伊阙之战前,曾多次参与齐国的合纵伐秦;可伊阙一战过后,魏、韩、楚等国却成了秦国强势东扩的最大受害者,而齐国此时却在寻求与秦国结盟,这未免让魏人产生了被齐国利用的感觉。加之齐闵王为人骄横,这更让魏人心怀怨恨,时刻都想着与齐国反目为仇。

周最知道,吕礼入齐后,齐、秦二国正处在蜜月期,此时魏国贸然攻击齐国,一定会遭遇祸患。因此,周最劝说魏昭王暂时隐忍,由自己出面去结好齐国,巩固魏、齐两国旧交——这才是魏国能够继续生存的最佳手段。

齐闵王虽然可恨,可齐国此前多次率诸侯合纵抗秦都取得了成功,也给魏国带来巨大利益。听了这番话后,魏昭王立刻决定留下周最,并任命他为相国。

[var1]

为展现自身价值,周最很快就向齐国提出,割让土地给魏国以巩固两国外交关系。为此,周最还特地找来了一位帮手。周人苏代此时也在齐国,深为齐闵王信任。为了说服苏代,周最又委托苏代之弟苏厉充当说客。

苏厉对苏代说:“您不如让齐王听从周最,割让土地以结好魏国。这样,赵国一定会害怕被孤立,主动来与齐国联合。凭借魏、赵、齐三国联盟,就能再吸引强楚与齐结盟,那么合纵态势就可世代延绵下去。如果您能促成周最之事的话,那么主张齐、魏、赵三国结盟的是您,可主张割让土地却是周最!”

当年苏秦就以合纵理念名闻天下;目前崤山以东的最大危机,也是来自于秦国。苏厉这番说辞,一方面是迎合山东诸国合纵的理念,另一方面也是让苏代做好人、让周最当恶人的意思。不过,当前吕礼正是齐国之相,苏厉这番言辞能否得到重视,却是个未知数。可不管成败,周最为魏国谋利的态度却得到了魏昭王的高度认可。

此后几年,周最就留在了魏国,直到齐国另一次大变故到来。

在吕礼当了数年齐相后,齐闵王与孟尝君的关系彻底恶化,孟尝君也被迫出走,投奔了魏昭王。一到魏国,孟尝君就四处活动,积极联络列国共同反齐。

[var1]

当年被齐人驱逐时,周最就曾劝孟尝君攻赵以破坏合纵,现在他又是如何看待孟尝君叛齐之举?

令人吃惊的是,周最并未附和孟尝君,反倒是多次公开表示反对伐齐!

这时,就有人出来劝周最谨慎行事:“魏王将国家大事委托给您,是想联合秦国来讨伐齐国。因为与齐闵王决裂,薛公无视薛地、甚至已毫不挂念父亲的坟墓。您一味反对伐齐,向群臣公然表示不会欺蒙旧主,还以此为美德——这必将招来秦国忿恨,是极不明智的事。您不如对魏王和薛公说:‘请允许我替大王回到齐国去,那么天下诸侯就不能伤害齐国。如果情况有变,那么下臣将拯救齐国;没有变化,大王就可顺势讨伐齐国。下臣做过齐臣,若是因此而耽误了大王结交天下诸国的计划,那就太不近情理了。大王对我的恩惠太深厚了,只要我到了齐国,那么大王就不会有齐国之患了!’”

[var1]

在天下人都要倒齐之时,因为齐宣王曾经的信任,周最竟然公开反对伐齐!

周最这样的态度,孟尝君与魏昭王就有些尴尬:除掉周最,就会留下滥杀贤人的恶名;不去周最,他又积极反对伐齐,造成了不小的障碍。两难之下,孟尝君与魏王才会派人私下劝说周最,让他放弃相位,回到齐国去。

周最自知再留在魏国,就会遭遇不测。所以,他果断地放弃了一切逃回了齐国。周最一走,魏昭王就改命孟尝君为相国。

这时,又出现了另一点小插曲。

听说周最返回了齐国,秦昭王怀疑魏国又与齐国暗中勾结,大怒,派姚贾去当面指责魏昭王。

魏昭王据实回报秦昭王:“魏国之所以能为大王向天下诸侯传递消息,就是因为有周最在。现在周最背弃寡人逃入齐国,齐国就无法再与天下诸国互通消息了。敝国事奉大王,也就没有齐国拖累。秦国现在想讨伐齐国,就只要赶紧催促赵国了!”

魏昭王意思,周最力主合纵,使得魏国与齐国保持着良好关系;既然魏国已决心连横,周最当然就无法在魏国再呆下去了!

至此,一张围堵齐国的大网迅速编织完成。

[var1]

此后不久,齐闵王就强势吞并了宋国;又过了两年,多国联军就在济西一战中大败齐国,齐闵王之后也死在了淖齿手下!

因为齐闵王的乱政,让齐国遭遇灭国危机,后人往往为此叹息再三。然而,鲜少有人能注意到,就在东周反齐联盟形成前夕,旧日的齐臣周最竟然在最后关头重返齐国。虽然周最宣称要拯救齐难,可在整个东周都参与倒齐的大格局下,周最个人再能干都无济于事了。

齐国国难之后,周最的结局如何,无人知晓。

周最起初遭遇职场危机时的表现,让人以为他会像苏秦、张仪等权变之士一样,为了自身利益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却没想到,在孟尝君田文都已叛齐之时,周最竟然还选择效忠于齐!

周最该是权变术士还是齐国忠臣?从他人生最后几年的经历来看,确实是难以言说。

更多文章

  • 三国中关羽死后,他的青龙偃月刀和赤兔马去哪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无论是在小说《三国演义》,还是正史《三国志》中,关羽都威风八面,锐不可当,堪称蜀汉第一战将。败走麦城后,武圣陨落,一代名将战死,可悲可叹。那么关羽死后,他的青龙偃月刀和赤兔马都去哪了?在此之前,我们先看一看武圣关羽一生的最后一战,襄樊之战的过程。建安二十四年,是蜀汉战事非常频繁的一年,刘备先是率军进

  • 长平之战,赵国究竟有没有胜算?从该不该接收上党说开去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赵国长平,长平战败溃兵逃回赵国,苏联对赵国长平的评价

    秦国远交近攻、军事打击为主,威胁恐吓为辅,又有强大的综合国力为依托,纵观整场战役,秦国的表现更胜一筹。而作为体量基本相当,却最终功亏一篑的赵国,这场大战能否避免?赵国究竟有没有胜算?我们通过几篇长文进行分析,本文将从战前各国所处形势、赵国该不该接收上党展开分析。一、秦国拓展了领土,完成了对东方六国的

  • 项羽当时明明可以重头再来,为什么不渡乌江?即便渡江也只是徒劳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项羽渡江后续,项羽该不该渡江200字,项羽欲渡江完整版

    项羽不肯过江东主要有两个方面:自尊和形势。项羽的自尊 自尊心是心理学名词,它是指一个人注重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容许别人侮辱和歧视自己的心理状态,说的高雅一点叫做爱惜羽毛,说的通俗一点就是爱面子。项羽并不全然是那种爱惜自己羽毛的人,如果他爱惜自己的羽毛,那么他就不会做出坑杀20万秦军俘虏,也不会杀掉

  • 暴打齐、秦、楚,魏国的霸权是如何一步步陨灭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齐秦霸楚,魏国霸权衰落完整视频,魏国霸权最后的结局

    〈本文长得不可思议,读者可略读或闲暇时品鉴〉【一】魏国的领土可分为河东、河西、河内、河外四大块。如下图,黄河以东,涵括蒲阪、岸门、安邑、绛、曲沃、屈、蒲等城在内的区域为河东。洛水以东,黄河以西之间区域,含繁庞、彭衙、少梁等城在内的为河西。处于秦、韩、楚包裹,拥有崤山在内的黄河南部这一区域为河外,后来

  • 项羽带领3万骑兵,就灭了刘邦56万人马?刘邦的坚持项羽比不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刘邦56万大军都不敌项羽3万骑兵?这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司马迁有没有在这件事情上过分夸大了?其实刘邦的战败,是情有可原的。当时的历史背景是项羽带兵前去平定赵、齐反楚的叛乱,所以项羽的都城彭城防守空虚。而刘邦趁此机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以最快的速度平定了关中三秦之地。顺带着拿下了河南王申阳、殷王司马卬、

  • 商鞅是十恶之人吗?史料为什么会那样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商鞅为了使民众相信秦国要变法了,于是就令人在城门立木,让他们搬木头,随着奖金的加码,有个小伙照做了,众人都在那嘲笑小伙,当商鞅百金赏于小伙时,大家都相信了政府说话算话,这就是徙木立信的缘由,商鞅变法就这么来的,为了给政府立信。[var1]商鞅变法通过“耕和战”展开了一系列变法立规矩,让秦人普通老百姓

  • 不同寻常的齐国及其令人生畏的齐襄公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鲁桓公十八年,这一年,太不寻常了!齐国展现出来的大国天威,真让人不寒而栗。尤其,鲁国、郑国国君相继死在了齐襄公手上,而且均死于非命,但死就死了,杀就杀了,谁又能奈何得了齐襄公呢?这年四月,鲁桓公死于齐国,在鲁国的哀求下,公子彭生以命抵命,算是做了了结。但是郑国新立国君公子亹以及高渠弥的死,却让人感受

  • 韩信在齐国自立能成功吗?搞清楚了,才明白改变人生赛道的逻辑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齐国国君田广、国相田横等人分兵潜逃,并向项羽求救。项羽即便对这样的猪队友深感失望,但形势逼人,他还需要齐国帮他分担一部分战略压力,只好派大将龙且率兵救齐。孰料到,兵仙韩信对于一般的对手来说,就是一个军事黑洞,不管你来多少人,都保证让你有去无回。潍水一战,韩信筑坝放水,从中间冲断龙且率领的齐楚联军,并

  •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转型主要涉及哪几个方面?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各诸侯国为了土地和财富互相斗争,给黎民百姓带来了沉重的伤痛。但同时,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一个辉煌的时期,在这个时间内,奴隶制度开始瓦解,封建制度开始逐渐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是全方面的变革,这种全方面不仅仅体现在制度的变革,还体现在生产力和文化方面的变革

  • 项羽如果重用韩信的话,能夺得天下吗,结果还是不会改变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看一下韩信为何离开项羽。韩信是在项羽平定天下的时候逃走的,并不是在危险的时候走的,可见韩信并不是贪生怕死之人。而且他追随刘邦的时候,刘邦在汉中,实力并不强大,甚至有点自身难保。这些可以说明韩信看人还是比较准的,他知道项羽不能成大事,所以才选择追随与刘邦。 其次我们看一下项羽。楚霸王项羽可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