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孙皇后丨她是李世民唯一的皇后,为何后人称她为千古贤后?

长孙皇后丨她是李世民唯一的皇后,为何后人称她为千古贤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281 更新时间:2024/1/29 5:21:21

从太原起兵开始征战四方,以玄武门之变确定皇位,至登基之后听柬听劝,开创贞观之治。

平淡之中,透出李世民波澜壮阔的一生。

而提起李世民的成功,他背后那个默默付出的女人,长孙皇后,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公元613年,年仅13岁的长孙皇后,与当时16岁的李世民成亲。

公元636年(贞观十年),长孙皇后离去,时年36岁,谥号文德皇后,又被后世称为千古贤后。

一个“德”字,是唐朝时期对她的认可。一个“贤”字,是后世对她的赞扬。

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大婚

作为李世民的皇后,他对李世民的前半生有着怎样的影响?为何能突破李世民的光环,被称为千古贤后?

一、家事上的一把好手

公元617年,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两位大佬,李渊和李世民在晋阳起兵。

在起兵之前,李渊刚任太原留守不到一年。要说在太原有什么威望,除了官大,太原百姓对这家人究竟怎么样,都没啥认知。

随后仅仅一年不到的时间,李家就得到太原百姓拥戴,长孙皇后在其中起到的作用至关新的。

李世民的母亲,太穆皇后离去的早。李渊也没有再纳正房,而李建成和李元吉两兄弟又不在太原。

当时的李家,长孙皇后实际上才是管理后宅的那个人(古代男子不管内宅事)。

长孙皇后在这种情况下,到太原之后,不仅广结善缘还出钱修整了玄中寺,而李家的声望和长孙皇后的仁德也随着寺庙的钟声,在太原百姓心中传播。

李渊晋阳起兵

伴随着钟声,李渊也开始了晋阳起兵之路。

李渊起兵之后,虽然顺利的一塌糊涂。不过当时李渊的势力范围,相比较整个天下来说,也就是那么一丢丢大。

天下依然群魔乱舞,秦王李世民忙着抢地盘,却没时间管理家庭。

长孙皇后不仅要自己打理秦王府,还要保证不拉男子的后腿,同时也要孝顺父母(李渊)。

最终李世民征战没有受到家事的影响,而李渊也对这个儿媳妇伸出大拇指。

李渊把这种认可,直接放到了实际层面。

长孙皇后的第二个儿子李泰出生之后,李渊把李泰过继给了早逝的李元霸,刚出生,就获封卫王。

李世民次子,魏王李泰

当时的李建成表现也是可圈可点,而这个荣耀却落在了李世民身上。其中李渊对长孙皇后的认可,占据很大一部分原因。

长孙皇后在这个时期,表现出来的治家能力,为李世民四处征战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其中又表现出来的瞻养父母的行动,把一个普通女子的品德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个时期的长孙皇后的表现,让我想到了刘邦刚起兵时期的吕后,同样的坚强,同样的帮着稳定家庭。

两个古代女子,在这一刻完全有了重合,那种表现出来的行为,诠释了古代女子的贤惠品德。

当然李世民不是如同家庭,长孙皇后也注定不是普通女子。

长孙皇后

二、创业路上的好帮手

长孙皇后治家是一把好手,同样也是李世民事业上的好帮手。

李世民四处征战,眼见功劳一天比一天大,威望一天比一天高。

李渊心里有点不舒服了。

这样下去,将士是听我这个皇帝的,还是听你这个秦王的。

李建成也不高兴了。

朝廷上下对秦王一片赞扬,自己这个太子还咋混?

李渊后宫宠妃也不高兴。

李世民功劳高了,我们想找秦王府走个后门都不行,一群“军汉”说话还毫不客气,不给点颜色看看是不行了。

这就是李世民在武德年间遇到的问题,父亲猜忌,兄长敌视,皇宫中的宠妃同样不待见他。

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这个时期的李世民,实际上是很尴尬的。每天辛苦在外面抢地盘,内部却越来越受煎熬。

眼看矛盾一天天加深,这个时候长孙皇后默默的站了出来。

她常常进入皇宫给李渊请安,又频繁出入后宫与宠妃们交好。

一方面忙着缓解李渊和李世民父子两人的联系,另一方面又在后宫中给男子寻找支持。

在长孙皇后的努力之下,最终李渊也没对李世民有太大的动作。

然而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步步紧逼,数次差点导致李世民伤亡。

而秦王府将士的日子也一天比一天难熬,甚至很多人都慢慢开始离开李世民。

武德九年,长期积累下的矛盾,也终于爆发。

这时一直如同隐形人一样的长孙皇后,第一次走上前台,来到李世民身边。

长孙皇后从容的走出,鼓励这些将要跟随李世民前往玄武门的将士。

时太宗功业既高,隐太子猜忌滋甚。后孝事高祖,恭顺妃嫔,尽力弥缝,以存内助。及难作,太宗在玄武门,方引将士入宫授甲,后亲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

征战中的李世民

她在用行动表示对李世民的支持,也是一种生伤与共的选择。

这就是她的一种表态,即是对自己,也是对男子。

长孙皇后在李世民创业路上的支持,为李世民之后能够发动玄武门之变,争取了足够的时间。

他对于李世民的帮助,没有让人感到震撼,更多的是润物无声。就是在这样无声无息中,如同种子一般生根发芽,开始毫不显眼。当事情发生之后,突然感觉这颗种子带来的力量确实不能忽视。

无声的帮助,最后生伤关头的表态,把这种力量化为了实质。

这是一种古代很多女子却缺少的坚强,古代女子面对这样的事情,更多的表现是不过问,甚至有的直到事情发生之后仍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长孙皇后对于自己能做的,该做的,什么时候做什么,把握的极好。让李世民的创业之路,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李世民与长孙皇后

三、事业上的贤内助

长孙皇后不仅在李世民创业路上,有所帮助,在李世民事业上,同样影响深远。

李世民的皇帝当的潇洒,这其中和“气人王”魏征,房谋杜断(房玄龄、杜如晦)两位大佬,以及一系列的朝臣脱不了联系。

尤其是其中的“气人王”魏征,之所以“百柬不伤”,人家也是有后台的。

魏征的后台是谁?就是长孙皇后!

魏征的劝柬,并不是每次都能全身而退。

李世民肚量再大,他也是人。每天都有一个唐僧在耳边唠唠叨叨,时间长了,就是泥人也会发火。

魏征

根据《旧唐书》记载,长乐公主特别受李世民喜爱,将他许配给了长孙无忌(长孙皇后的哥哥)的儿子长孙冲

这样的联姻,加上又是皇后嫡出闺女,李世民就想给闺女多准备点嫁妆。

这事别人都没啥意见,到魏征这就不行了,以不合礼数(公主出嫁之类的都是有规定的)为由,强顶李世民。

这事李世民就不高兴了,自己嫁闺女,还不能多给点嫁妆。

于是李世民气冲冲的回到后宫,把这件事告诉了长孙皇后,准备严惩魏征。

长孙皇后听了之后,先是安抚了李世民,又大大赞扬了魏征。

还送给魏征很多奖赏,并且还暗示魏征,以后劝柬就要这样,出了事可以找她帮忙。

长孙皇后的支持,也为魏征之后的劝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间接的帮助李世民在治理地方的事情上,让李世民在正确的道路狂奔。

唐高祖李渊

长孙皇后这样出工出力,备受宠信,那么她的家族肯定也受到李世民的照顾吧?

事实也是如此,不仅长孙皇后,他的哥哥长孙无忌同样是唐朝的开国功臣,甚至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

在李世民登基之后,甚至把长孙无忌提拔为尚书右仆射(在唐朝相当于宰相)。

不过没过多久,就在长孙皇后的劝说下,长孙无忌主动放弃了这个职位。

兄无忌,於帝本布衣交,以佐命为元功,出入卧内,帝将引以辅政,后固谓不可,乘间曰:"妾托体紫宫,尊贵已极,不愿私亲更据权於朝。汉之吕、霍,可以为诫。"帝不听,自用无忌为尚书仆射。后密谕令牢让,帝不获已,乃听,后喜见颜间。

长孙皇后以汉朝外戚干政的例子,也对李世民进行了劝说,意思就是自己家权力太大了对地方不好。

很多的后宫宠妃,都是希望自己的家族越来越强大,而长孙皇后能在古代以家族为先的大背景之下,做到这一步,历史上几乎很少。

这里就能一方面能看出长孙皇后的贤德,对李世民治理地方的帮助。另一方面也能看出她的聪慧,外戚干政是对地方的危害,同样外戚干政的家族都没有好下场。她这样做,无疑也是对家族的一种约束和保护。

长孙皇后不仅约束家人,对自己也是要求严格。

李世民有时和长孙皇后交谈,常常会说起地方大事,而只要提到国事,长孙皇后立刻闭嘴不谈,以女子不干政来推迟。

与帝言,或及天下事,辞曰:"牝鸡司晨,家之穷也,可乎?"帝固要之,讫不对。

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

长孙皇后不懂国事吗?她懂,从对家族的约束和对魏征支持以及李世民的劝柬,都能看出她的智慧。

乾隆皇帝曾评价长孙皇后之中有一句,大概意思就是,以李世民得英明,怎么会不懂后宫不议朝政的道理?

李世民不懂嘛?李世民懂。但是他更懂长孙皇后的深明大义和贤德,所以才愿意一次次的找她说起地方大事。这不是一种宠爱透出的无所谓,而且深知自己的皇后懂的分寸,即使与之一起讨论,也不会发生后宫乱政的现象。

结语

这一帝一后的搭配,似乎老天都会嫉妒。可能是嫉妒李世民的一生太过完美,也可能是嫉妒长孙皇后自身太过完美。

贞观八年,九成宫避暑让长孙皇后染上了疾病。贞观十年,年仅36岁的长孙皇后因病离去。

离去前的长孙皇后,给李世民的告别之言中,仍然在劝柬李世民要善待贤臣,自己离去之后不要大兴土木,不用陪葬品,平凡的安葬即可。而长孙皇后,也是李世民唯一的一位皇后,长孙皇后离去之后,李世民再没有立过皇后。

长孙皇后最终与李世民合葬

有这样的皇后,也为我们揭开了李世民善待功臣的一角秘密,李世民是很少的没有杀戮功臣的一位君王。

有这样的一位皇后,时刻以明己身,时刻帮助李世民修改错误,时刻劝柬放大肚量,这样的氛围之下,又如何能发生“飞鸟尽,走狗烹”的事情?

君不见商纣王与妲己?君不见周幽王褒姒?君不见唐中宗李显与韦后?古代社会皇帝本来就是至高无上,如果身边没有一位好的皇后,倚仗宠爱肆意乱为,很容易引起地方动荡,受苦的都是平民百姓。而一位好的皇后,不仅能时常引导皇帝,还能给大臣强有力的信心,对地方和百姓更加有利。

长孙皇后无疑就是一位好皇后,还是一位真正能够帮助李世民得好皇后。这也是唐朝认她的“仁德”,后世论她的“贤德”的原因,千古贤后的评价,当之无愧。

注: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看:《新唐书》《旧唐书》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明末名将袁崇焕,击退努尔哈赤、皇太极,为何却遭遇凌迟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袁崇焕是被凌迟的吗知乎,明末名将袁崇焕死得冤枉吗,袁崇焕凌迟3000刀

    这一年八月明熹宗病逝,年仅23岁。由其五弟朱由检即位,改年号崇祯。崇祯皇帝于十月彻底铲除大太监魏忠贤集团(刘伯温曾经预言:八千女鬼闹京城—魏忠贤,大明王朝遇顺则亡—李自成),提拔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负责河北,辽东的军事,并赐尚方宝剑。袁崇焕重新回到宁远,选拔将才,整顿军队,积极备战,士气大振。东江总兵

  • 唐太宗杀兄杀弟,清朝三百年,为何没有一个人因争夺皇位被害?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626年2月2日,唐高祖之子秦王李世民为了皇位,在玄武门发动兵变,并亲手射伤太子李建成李元吉,成功上位,成了大唐皇帝,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要知道,李建成和李元吉均是李世民同父同母的亲兄弟,身上流着一模一样的血。可是,为了皇位,为了那个位子,他终究害伤了亲哥哥和亲弟弟。其实,像这样的事情,历史上并

  • 清朝初期,正是皇太极这一民族新规,让将要难以接受的后金国起伤回生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起义之初,为了拉拢汉人,对汉人实行优待“尼勘”(对汉人的蔑称)的新规,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汉人的支持。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影视作品)但到了执政晚年,为了能够与明朝争夺天下,努尔哈赤需要通过铁血新规,执行血腥杀戮新规,对辽沈军民造成极大伤害,导致内外形势严峻,统治者面临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汉人的反抗与逃亡

  • 西晋女霸主:最为史家所不齿的皇后,貌丑凶悍贾南风的传奇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1、 "女强"家庭成长的少女时期别看贾南风容貌奇丑无比,可人家的家世绝非等闲。拿今天的话来说,是个妥妥的官二代,其父贾充为西晋重臣,文韬武略。其同父异母的姐姐贾荃是司马炎之弟司马攸正室,即齐王妃。虽然这个姐姐跟她没什么感情,但至少能证明他们家族的强大实力。(贾荃画像)即平阳贾氏,是当之无愧的世家大族

  • 清朝内务府是什么级别?掌管宫廷,长官位居“正二品”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到了皇太极时,才效仿明朝制度,把很多机构都逐渐设立起来。内务府就是在当时设立的。这个机构,并不是效仿明朝,而是起源于八旗贵族使用的包衣制度。八旗贵族让奴仆帮助自己处理家务。皇太极设立内务府,帮助自己处理宫廷事务。皇太极其实也有私心。他想借此掌握财政大权。努尔哈赤时期,为了拉起队伍,凝聚人心,下令规定

  • 唐朝一大臣出了名的怕老婆,皇帝赐女子都不能收,原因太扎心!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提起房玄龄,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出色政绩了。出身于一个官宦之家的他,自由受家风影响,极为聪明。诗歌文赋,样样精通,史学典籍,也都涉猎颇多。因其父擅长书法,所以房玄龄的书法也是极为出色。18岁中进士,入朝为官。又遇到隋末时候的战乱,因缘际会,他就投了李世民的麾下。从此就作为一个谋臣军师的角色,多次随李世民

  • “乾隆皇帝”出一道题考“和珅”,且看“和珅”如何回答!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这也就是相当于提前给“漏底”了一样。“乾隆”的问题是:什么高?什么低?什么东?什么西?什么肥?什么瘦?什么薄?什么厚?“和珅”琢磨半天,也琢磨不出来,于是,就想到“刘墉”不是有能耐嘛!去问问“刘墉”。到了“刘墉”家一看,“刘墉”正在菜园子里种菜呢,“和珅”也不好意思直接问,就撒了个谎,说梦到一个白胡

  • 唐朝灭亡后,一位皇子幸存下来,改名换姓,其后代竟出了世界首富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朝首富庞居士,唐朝妖姬,唐朝灭亡前的小故事

    李渊在位期间,有三个儿子已经长大家庭。就是李世民、李建成以及李元吉。不可否认的是,三人中的每一位都足够优秀。可是李渊没有掌握好三兄弟之间的联系,结果三人的联系越来越不好,这就有了后来的玄武门之变。由此李世民成为了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唐朝在李世民时期,发展到了一个巅峰。这就是贞观之治,虽然李世民的皇位来

  • 咸丰 hold不住皇权的“四无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皇权咸丰,咸丰皇帝怎么死的,咸丰与皇权

    咸丰朝服藏愚守拙 巧夺皇位道光帝晚年在立储的问题上纠结万分,虽然皇子众多但是能继承大统的却少的可怜,道光帝一共有九个儿子,分别是:爱新觉罗·奕纬、 爱新觉罗·奕纲、爱新觉罗·奕继、爱新觉罗·奕詝、 爱新觉罗·奕誴、爱新觉罗·奕欣、爱新觉罗·奕譞、爱新觉罗·奕詥、爱新觉罗·奕譓。道光朝服虽然道光帝已经

  • 闲来无事,说一说南北朝时期皇帝们的奇闻轶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前一篇小哥的传送门:从生得庙号到第一位太上皇——10条关于皇帝的冷知识1、起码在南北朝之前,称帝当年就急吼吼的改年号的皇帝,下场都不好。年号是古代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由汉武帝刘彻首创。一般来说新王朝建立后创设今年号叫作建元,在同一王朝更换年号的称为改元。年号这种东西怎么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