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言大道的“可贵”
天地之间谁最大?一般人觉得是帝王或元首,但道家认为帝王只是四者之一。太上云:“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也是历代圣王明君尊道贵德的核心由来。
两汉时期,研究《老子》的人很少,一般仅限于帝王世家或少数将相、州牧。但正是由于文帝的倡导推行,加之其付诸于有效的国家管理,为“文景之治”的开创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支撑和借鉴。
今人学习大都讲究“务实”?而学老子文化到底有啥好处?大家若有兴趣,不妨可以思考当代为何有很多企业家“偷偷”学习《老子》的原因?在农历二月十五道祖老子诞辰到来之际,我们特为大家介绍一位为老子文化传承和弘扬做出过杰出贡献的神秘隐士——河上公。
河上公奇人逸事
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汉孝文帝时,结草为庵于河之滨,常读老子《道德经》。 时文帝好老子之道,诏命诸王公大臣、州牧在朝卿士,皆令诵之,不通老子经者,不得陛朝。
汉文帝喜欢研读《老子》,自己学还不算,还要求下面的王公大臣、九州的长官(好比现今省长)也要学。若谁抵触不学,不认同该文化,那就不能做列班上朝。
帝于经中有疑义,人莫能通,侍郎裴楷奏云:陕州河上有人诵老子。
文帝在学习过程中有遇到疑惑的地方。侍郎裴楷推荐说:“陕州的河上公能为你解释《老子》的要旨和意义”
就一会功夫,河上公就知道他的来意,也知道他的架势。不过,面对皇帝的高高在上,他仍能沉着在胸,竟从原地慢慢腾空,离地有几丈高,显示出此般神通,他俯瞰皇帝和众人说道:“我现在上不触天,中不及人,下不着地,我还是你的臣民吗?你说的使人富贵、贫穷与我有关吗?”
帝大惊,悟知是神人,方下辇稽首礼谢曰:“朕以不能,忝承先业,才小任大,忧于不堪,而志奉道德,直以暗昧,多所不了,惟愿道君垂愍,有以教之。”
文帝这才回过神来,顿感得罪了神明,立刻下车赔罪说:“自己德薄位尊,虽继承先祖的帝业,心中难免有惭愧。自己才小任大,为此忧愁不已。而自己的志向是尊奉老子之道,但平时学习时,道经中有很多地方都不能理解,希望您怜悯自己,能为我解疑答惑。”
河上公即授《素书》、《老子道德章句》二卷,谓帝曰:“熟研究之,所疑自解。余著此经以来,千七百余年,凡传三人,连子四矣,勿视非人!”
帝即拜跪受经,言毕,失其所在。须臾,云雾晦冥,天地泯合。帝甚贵之。
既然文帝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估计除了黄帝问道广成子外,加上他文帝,诚意可谓难得至极了。故做神仙的也得有所表示了。于是就把黄石公的《素书》和自己注解的《老子道德章句》赠给了这位皇帝。
河上公赠书时还补了句,说自己1700多年来,只传过三个人,你文帝是第四个。不要把经书拿给不适合的人看,即道门中“勿传非人”之警句!
说完,这位神人就不见了……
论者以为文帝虽耽尚大道,而心未纯信,故示神变以悟帝,意欲成其道,时人因号河上公。
由上可知,河上公也是老子的化身之一。当文帝学道、治国陷入困境和迷惘时,老子会以不同的身份化现人间,并以某些特殊的方式(比如示之神通)助其道业日臻。
【结语】大家在学道,兴家,旺业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不少困惑和艰难处境,若大家都怀有谦虚和诚恳请教的心态,那么身边也就不乏有一些明师指导而助自己走出困境甚至成就事业。 撰文:道海浮游 审核:钟师正 ◎免责声明:以上部分配图、内容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