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秋战国至魏晋南北朝玉器雕工-玉雕工具
根据考古发掘记录显示,最早的铁器在春秋时期出现,由于铁器的大力发展,并且应用广泛,因此铁器逐渐取代了青铜器重要的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玉雕工具基本上还处于铜工具和铁工具并用的时代,直到汉代才完全取代了青铜工具。
[var1]
二、春秋战国至魏晋南北朝玉器雕工-玉雕作坊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均设立了玉雕作坊,这些作坊均根据各个诸侯国的实力而规模不一。
当时由于玉料不是十分充足,偶尔也会有石器充当玉器的可能,如考古发掘出的石璧、石瑷等。
春秋战国时期以楚国的实力最为雄厚,楚国的玉雕匠人和玉雕作坊在各个诸侯国也是赫赫有名的。
秦汉时期,皇家治玉对各个诸侯国也有着积极的引导意义。此外,民间治玉在此时也是合理的存在。所谓的民间治玉并不是普通百姓制作的玉器,而是带有一定商业性质,规模不大的,为富商贵族们服务的制玉业。
魏晋南北朝时期,治玉业不算兴旺发达,但是也有属于自己的玉作机构-“御府”。
[var1]
三、春秋战国至魏晋南北朝玉器雕工-玉雕工艺
春秋战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玉雕工艺仍然是开料、成形、雕刻、打磨、抛光等几个重要工序。
此时对玉器的雕琢仍然遵循着“因材施艺”的特色。由于张骞出使西域十分成功,因而大量的优质和田玉涌入中原,成为雕刻家眼中最好的材料。此时的玉工还擅于利用玉料的皮色,留皮制作,从而俏色玉器作品逐渐增多。
日常生活玉器精工细琢,而且打磨和抛光一丝不苟,而发达的丧葬用玉却是线条潦草,打磨和抛光不精细,保留了许多原始的治玉痕迹。
部分玉器的成形是利用边角料制成的,而在去料成形的过程中还会经常利用管钻技术,而管钻痕就被永久地留下了。
春秋战国时期的镶嵌工艺也极为发达,如多节玉器的出现就是最好的例证。玉器与金其、铜器、铁器等相结合,装饰华丽,绚美多姿。
活环掏雕技术在战国时期悄然流行,如湖北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龙凤玉佩和汉代玉铺首衔环就是最好的代表作。
春秋战国时期,镂空技术也被广泛运用到玉器雕刻中。此时既有立体镂雕,也有片状玉器镂雕,这种玉器的风格直到魏晋时期仍然盛行。
[var1]
战汉时期出现了一种细密如毫发的阴刻线,这又俗称为“游丝毛雕”。
手工刻划现象在战汉玉器中也有体现,如玉刚卯、玉严卯上的文字就是刻划的结果。
汉代的斜砣方法,即大斜刀,俗称为“汉八刀”几乎不见砣的连续痕迹,一气呵成,给人以利落之感。
在玉料不充足的情况下,当时的古人还想到了用玻璃(琉璃)替代玉器的方法。考古发掘的琉璃璧、琉璃剑饰、琉璃蝉等就是最有力的实物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