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越国在战国时鲜有记载其进行顺应时代的改革,故迅速败亡

越国在战国时鲜有记载其进行顺应时代的改革,故迅速败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871 更新时间:2024/2/21 8:02:59

所谓的春秋霸主,并不是我们想象中唯我独尊、具备横扫天下实力的超级强国。起初,所谓的“霸”,能够替周天子行使部分职能:对北反击游牧部落的侵略,即所谓的“攘夷”;对南对抗咄咄逼人的楚国,维护周室分封制度的尊严。对内,诸侯国之间起了争执、冲突,可以寻求霸主的仲裁、调节;参与尊奉霸主的诸侯国,一旦国内出现试图威胁君权的乱臣贼子,也能享受到霸主带人帮助平叛的待遇。

因此,起初齐、晋称霸的过程,其实也伴随着华夏文明的不断扩张、传播;以至于到了春秋中后期,起先被视为“蛮夷”的南方楚、吴、越等国,也逐渐加入到这个进程中,希望以成为霸主这种形式、获得华夏文明圈传统诸侯的认可。

因此,能够成为霸主的,并不单单依仗武力,还得能代表当时华夏农耕文明的最高水准,能够以信义、以德服人。

而吴、越的崛起,则是抓住了权力空档期的成果。到了春秋晚期,经过持续数百年的对抗与博弈,曾经强盛无比、综合实力遥遥领先一众诸侯的齐、晋、楚等大国都面临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可避免地进入了衰落期。原本在史书中几乎没什么记载、远离中原文明的吴、越两国开始崭露头角。

[var1]

晋楚争霸

晋、楚争霸后期,为了缓解自身压力,晋国采取了“联吴制楚”的策略,扶持吴国发展、以其分散楚国的精力。抓住这个历史风口,吴国强势实现了军事崛起,甚至创下了攻占郢都的辉煌战绩。

在成功跻身列强后,吴国就对霸主之位发起了冲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吴王夫差甚至在击败越国后、放了杀父仇人勾践一马,其一是为了向各国展示自己“点到即止”、重公义轻私仇的高尚品德,其二也是为了抽身往北、集中精力问鼎中原。

但这一战略目标远远超过了吴国的硬实力。作为东南小国,当时的吴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水平都远远无法与中原列强相比,它虽然一度势头凶猛,一是以举全国之力发展军事为代价,二是抓住了中原列强内部问题不断的契机。

到了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2年),夫差趁着齐景公死后政治动荡的机会,两次出兵伐齐均获得成功,随后在齐地黄池大会诸侯,距离霸主之位仅有一步之遥。

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些年吴国集中精力北上,其实背后有越国蓄意鼓动的功劳。越王勾践曾经差点命丧会稽山、正以俯首称臣为代价卧薪尝胆,他明白,鼓励夫差的称霸野心,既能消耗吴国本就可怜的国力,还能转移夫差的视线、为越国的发展争取机会。因此,他一边猛拍夫差的马屁,出人出钱帮其争霸;同时还暗中联络中原诸侯,以期最大程度地孤立吴国。

[var1]

黄池会盟处

直到黄池会盟期间,越国突然从背后发动了袭击。正与晋国争当霸主的夫差底气不足,只能将霸主之名拱手相让,扭头专心对付勾践。

然而,此时的吴国在外交、国力方面都大受削弱,而越国已然强大起来,经过勾践近十年的持续攻击,吴国彻底灭亡、夫差羞愧自尽而死。

虽然被称为春秋最后一位霸主,但越王勾践的崛起,其实比吴国更加“投机”,若不是成功利用了夫差的雄心壮志,以越国的实力很难有报仇雪恨的机会。

对此,勾践也心知肚明,因此他与夫差反其道而行:他对外采取低调而柔和的政策,主动向周王室纳贡、换取官方的认可;他还将吴国从别国夺走的土地归还,以此获取对方的支持;对内则积极清理内政,稳定统治,避免重蹈吴国的覆辙。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三家分晋,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与春秋时不同,此时的列强不再以称霸这种虚名为奋斗目标,取而代之的是你死我活的吞并;战争也不再是点到即止、体现霸权,而是本着消耗对方有生力量的原始目标。为此,各国纷纷推动了富国强兵、加强集权的改革,为了适应新时代的残酷搏杀积极准备。

[var1]

越国疆域图

但此时的越国却仿佛从史书中消失了百余年,这只能证明,相对于其他列强,它并没有什么与时俱进的改革举措,不值得史书一提。

直到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时任越王无疆也许想重振雄风,决定像当初的夫差那样主动找齐国下手。但他并不明白面对的齐国有多强大——七年前,齐国在马陵之战彻底打崩了魏国主力,将战国首个最强国拉下马。此时,听说越国想找自己的茬,齐威王甚至不想耗费什么精力,仅仅派出使者,就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成功将祸水西引、说动无疆转而攻打楚国。

宛如井底之蛙的越王,随之遭到了降维式的打击,楚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击败了他,并且势如破竹发起反击,越国瞬时土崩瓦解,王室贵族都争抢着自立为王,还有的人自封国君,散居在海边,向楚国俯首称臣。

至此,越国形同灭亡,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曾经的春秋霸主,在战国时竟然压根撑不过一回合,两个时代的区别由此可见一斑。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越国因存在时间短且未完成心理的转化故未列入战国七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在淮泗之间,有大约十余个小国,以宋、鲁最大,郑、卫次之,剩下的莒、邹、周、杞、蔡、郯等国则更小,《史记》记载,河山以东强国六,淮泗之间小国十余,因此他们被统称为泗上十二诸侯。可见,此时韩、赵、魏、楚、齐、燕六国,与泗上十二诸侯的实力差距已经拉开。除此之外,在今天的陕西山西北部到河北中部,还存在

  •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使赵国迅速崛起,可和强秦对峙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虽然梁启超写这篇文章可能包含了特定目的(主张自上而下改革,师夷长技以制夷),但赵武灵王在历史上的地位确实值得肯定:作为战国时期首个亲自发起改革的君王,他的胡服骑射具有特殊的意义——彻底提升了赵国的实力,跃升为能在军事方面足以对抗虎狼之秦的强国;首次打破了华尊夷卑的思想束缚,为后世演示了开放、务实观念

  • 田单复国后齐国再未参与中原战事,忘记唇亡齿寒被秦国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田单复国之后,齐国虽然名义上仍旧跻身七雄,可历经此前五国伐齐,齐国元气大伤,人口剧减经济虚弱,再也没有能力参与诸侯征战,此后多年,如同隐形了一般。田齐称帝,五国伐齐齐威王时代,经过多番改革后的齐国,自姜氏齐国之后再次变得强大起来,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齐威王与魏惠王相继称王,这个时候的齐国,

  • 秦始皇是私生子还是真天子?他究竟是不是吕不韦的儿子?一文读懂始皇身世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1.民间说法秦始皇嬴政是吕不韦私生子的故事,自六国统一开始,便广为流传。据说,当吕不韦发现在赵国邯郸为人质的子楚是“奇货可居”者,决心投资便可操控政事,先刻意结交处于困窘处境中的子楚,为其谋划,获子楚“如君策,若得秦国与君共之”的承诺,然后去秦国通过华阳夫人,立子楚为太子安国君的嗣子。从此吕不韦与子

  • 信陵君生前便名声远播,后人的传扬导致刘邦对其崇拜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刘邦向着魏国,西望的是魏都大梁,景仰的是信陵君;刘邦向着秦国,西望的是秦都咸阳,景仰的是秦始皇。信陵君和秦始皇,是刘邦崇拜的两个偶像,是他引以为人生模范的榜样,也是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两位历史人物。秦始皇,刘邦是见过的。他成为秦帝国的臣民后,在咸阳服徭役时观望过秦始皇车马出行,感叹“大丈夫当如是也”。

  • 信陵君忠诚爱国,以才任人并坚守信义故得到刘邦、司马迁敬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信陵君的独到之处在哪里?与其他战国公子相比,信陵君魏无忌身上的人性光辉、人格魅力几乎是独一无二的,他忠于国家和家族,对待朋友无所保留,对待人才真情实意,在沽名钓誉、以权谋私成风的战国时期,这样的贵族是极其罕有的。公子,在先秦时期指的是诸侯的庶子,以跟能够继承诸侯之位的世子区别开来。魏无忌,就是魏昭王

  • 名人伟人主题雕塑,了解孔子的教学方式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var1]

  • 越王勾践和王后雅鱼,在吴国共同经历屈辱,为何复国后雅鱼要自杀?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吴越争霸,勾践先胜后败,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见勾践的父亲允常去世,就搞起了趁火打劫的主意,出兵攻打越国。勾践虽然初出茅庐,可也不是好惹的主,他放出手中的杀手锏敢死队,排成三行向吴军挑战,齐声呐喊着自刎身亡,越王勾践搞得吴军摸不着头脑,看着敢死队的人头一个个落地,简直惊呆了吴军的眼睛,心想这勾践到

  • 孔子心里的上帝与天道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荀子》的子道篇第二十九篇国君鲁哀公问孔子:“大臣绝对服从国君,儿子绝对顺从父亲,对否?”孔子不予背书,孔子有个学生当场替国君问:“老师,难道不对吗?”孔子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忠言逆耳的大臣,这个国家就不会存在多久。一个父亲若没有正言相劝的儿子,这个父亲就容易做出不道义的违礼之事。所以,该服从

  • 野王故城:秦赵“长平之战”的桥头堡,刘秀光复汉室的战略中枢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长平之战前三年(公元前263年),秦国战神白起占领并阻绝了太行道(即太行八陉之一的太行陉),第二年(前262年)又攻占了韩国的野王(今河南省沁阳市),彻底阻断了韩国的上党郡和韩国国都新郑之间的联系,使上党郡成为韩国的一块飞地。[var1]韩国疆域图韩桓惠王惊恐万分,派人向秦国谢罪,请求献出上党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