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夏朝历史简说,西方国家为何害怕承认夏朝历史?知道这是为何吗?

夏朝历史简说,西方国家为何害怕承认夏朝历史?知道这是为何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2299 更新时间:2024/1/5 8:33:41

夏朝真的存在吗?我们又为什么称自己为华夏儿女?某些国家利用各种手段极力否定我国的这段历史,又是为了什么?接下来,就让笔者带大家回顾一下辉煌的夏朝历史。

在夏朝时期,我国的发展已由石器时代进入了青铜器时代,士卒也穿上了用兽皮制作而成的铠甲,甚至延续了数千年的沉祭仪式,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出现的。并且,在夏朝的遗址上,还发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夏史,为验证华夏文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以直接说甩了世界其他民族好几条街,连影都看不到。

与此同时,夏朝也是我国史书中所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国祚约471年,共传14代17王,后被商朝所灭。

大禹之前的上古时期,一般都是谁有足够的本领和声望,就由谁来当首领,但是到了商朝开始,首领这第一把交椅的位置就变成了世袭制,出现这一现象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咱们又要从头开始说起了。

话说在三皇五帝时期,华夏部落采取的是禅让制,谁有能力和威望谁当首领。相传,大禹是黄帝轩辕氏的第六代玄孙,因治理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帝位,这才成了夏朝的开创者,共在位46年,将国都定在阳城。大禹病逝之后,按照禅让制的传统,本应是禅让帝位给一样治水有功的伯益,可大禹的儿子却并不买账,仗着手中握有兵权,通过武力反叛的方式击败了伯益,自己继承帝位。

在启继位之后,又击败了强大的有扈氏,清理掉了华夏族内部的反对势力,才使得将禅让制改为了往后一直传承的世袭制,公天下自此也就成了家天下。启的即位,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在位29年后离世。但从启的儿子太康即位开始,世袭制的缺点也就暴露了出来,作为长子的太康,也像父辈那样,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尤其对打猎情有独钟,荒废政事,国家内部矛盾激化。

当时的东夷族有个部落叫有穷氏,首领叫做后羿,也就是上古时期射掉了九个太阳的大羿的后代。有一次,后羿得知太康又前往洛水北岸狩猎去了,一连几月不见回来,便领兵叛乱,断了太康后路,夺取国政,这次事件被称为“太康失国”。名义上太康的在位时间是29年,但实际掌权时间仅仅只有2年而已。

在后羿废除太康之后,便拥立了太康的弟弟仲康即位,成为了夏朝的第四代掌门人,实权却一直被后羿牢牢把控着,仲康由于不满当个傀儡,后羿掌权,于是派兵前去征讨后羿,不料惨败,夏都被攻陷,虽然逃得一命,但面对有穷氏强大的军事力量,一心想要中兴夏朝的仲康彻底绝望了。哀莫大于心死。心如死灰的仲康最终忧郁而死。

而后仲康的儿子相即位,正所谓的,父债子偿,相虽然在位28年,但朝政一直由后羿把控。后羿整天只顾吃喝玩乐,射箭打猎,把朝政大权都交给了寒浞。可寒浞早就野心勃勃,于是到处施行贿赂,收买大臣,趁机在后羿外出打猎之时将其刺杀。随后寒浞反叛夺权,相在寒浞破城之时自尽而亡。

寒浞把控大权长达32年,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相在自尽之后,竟然还留有一个腹中子,名为少康,长大后的少康想要重振祖先雄风,于是在同姓部落的支持下,与依旧归附夏朝的旧臣们合力消灭了寒浞,重新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将国都迁往原。少康总共在位22年,史称少康中兴。

在少康之后的一百年间,总共轮换了四任掌门人,分别是杼、槐、芒、泄。在这段时期内,算是国泰民安吧,当时发明了一种用兽皮做成的战甲,使士卒的战力激增,并且开始大举征讨东夷,极大地扩张了夏王朝的势力范围,使夏朝进入鼎盛时期,延续了千年的沉祭仪式也是在这时出现的。

待夏王朝大旗传到第十一任接班人不降的时候,由于担心儿子孔甲性情孤僻,不能治理好国家,便将位置传给了他的弟弟君,病逝之后又将位置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厪。夏王朝的衰落也在此时开始衰落,一个叫做商的部落集团开始崛起,之后虽然传位给了不降的儿子孔甲,但留下的早已是一个烂摊子了。

孔甲接过这个本来就该属于自己的王位之后,变得更加变本加厉,肆意淫乱,在位31年的时间内,个个部落首领纷纷叛离,夏王朝开始逐渐的走向分崩离析。孔甲死后,他的儿子皋与孙子发先后即位,但是夏朝大势已去,各路诸侯早已不受夏朝节制,不再上贡,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

轮到夏朝最后一任接班人即位,更是无休止的征调劳役无休止的为他建造宫殿,百姓苦不堪言,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在位52年后,被商汤在鸣条之战中击败,随后在放逐的路上饿死,夏朝的历史由此完结。

若是否定了夏朝的这段辉煌历史,那么中华民族的历史将只有3700年,这对中华文化而言是完全不能能接受的。看后不知大家有何想说的,欢迎评论区留言。

没想到的是,整个三皇五帝历史,竟是几个亲戚之间的故事?

参考文献:【《史记》、《大金国志》、《东都事略》】

注:图片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改。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封神中,帮助姜子牙的众多阐教三代门人,实力该如何排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帮助姜子牙的十二位阐教三代门人分别是:杨戬、哪吒、土行孙、黄天化、韦护、杨任、雷震子、金吒、木吒、李靖、韩毒龙、薛恶虎,在法宝、神通都用的情况下,唐古认为他们之间的实力排名应该如下:第十二、十一名:韩毒龙、薛恶虎;韩毒龙、薛恶虎是道行天尊徒弟,在魔家四将伐西岐时,他们奉师命下山为姜子牙送粮,此后便留

  • 为何夏朝在《山海经》中明确存在, 但未得到史学界的普遍认可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夏朝存在,这是毋庸置疑的。今天的人,觉得既然夏朝存在,那为什么没有发现夏朝的遗迹或者说文字呢?有人说了,你看商朝存在,是因为发现了商朝的甲骨文,有明确的记载。所以我们承认有商朝。你既然说夏朝存在,那给我证据证明啊。你看埃及有金字塔,有各种文字遗迹,为何你们没有夏朝的可以证明夏朝存在的证据呢?要说证据

  • 夏朝存在遭到质疑:中国历史上是否真的有夏朝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在我们中国人的历史观念里,绝大多数人也都认为五千年文明中的夏朝是存在的。然而,国际上的历史学者并不承认夏朝的存在。很多国外的史学家认为目前中国的历史起点应该是商朝而不是夏朝。中国有五千年历史,国际上却只承认三千年,夏朝真的不存在吗?夏朝到底是否存在?夏朝,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根据史书

  • 诸葛亮失街亭是因为谍报战失利吗?使用间谍可是从夏朝就开始了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古代有间谍机构吗?诸葛亮街亭兵败是因为情报有误吗?相信大家猜到了,最近在看《风起陇西》。不过今天不聊剧,顺着这个话题聊一聊我国古代的谍战故事。可能和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样,间谍并不是个近代才有的概念。在先秦的文献中就有大量关于间谍活动的记载。甚至连间谍这个词都是那时候就有的。比如相传是姜子牙所著的兵

  • 杭州良渚:西周玉器“遇见”良渚玉器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图为晋侯墓地出土的玉琮(左)和良渚瑶山遗址出土的玉琮良渚玉器是中国史前玉文化的一个高峰,而中国玉文化发展到西周时期,又登上了一座高峰。“郁郁乎文哉——西周晋国玉器精品展”6日在杭州良渚博物院开幕,“两大高峰”走到了一起。图为展厅现场本次展览共展出来自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馆)、山西博物院、晋

  • 1分钟趣读文物 | 商代先民的『热饭神器』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1分钟,60秒,能学到什么?走进江西省博物馆,#1分钟趣读文物#,换个视角看文物讲文物,以小见大,带给您不一样的文物故事!有趣博物馆,文物很有趣,了解更多文物的有趣故事,尽在江西省博物馆!(点开全屏观看效果更佳)主题:兽面纹青铜温鼎年代:商代简介:在寒冷的冬天,现代人有各种各样的电磁炉、料理锅可以保

  • 西周玉器的历史文化背景及鉴赏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西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其重要性是确立宗法制,创立典章制度,颁布礼仪法规,使中国走上礼仪和法制国家的道路。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发动了“武王革命”,推翻殷纣王的残暴统治,建立周王朝,定都镐京,直到幽王,共传11世12王,历时260多年。因镐京在洛邑的西面,故称西周。西周玉器在两百余年的历

  • 夏朝往前的历史有1200年没有记载,当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到了商朝以后,有了史记官员,才慢慢地记录了下来。那么夏朝的历史是什么样呢,这些我们无从考察,只知道,夏朝首领是大禹。生卒年月不详,他是治水的功臣。之前就没有记录了,都是神话传说里的。在这之前就是黄帝和炎帝时期,氏族公社时期。这些都是《山海经》记载的。有1200-1500年的历史,当中有着各种各样的传

  • 文化观察:“失散”2000多年,良渚玉琮为何出现在西周墓中?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现场展出的玉琮,左侧那件出土于晋侯墓,右侧的出土于瑶山遗址。童笑雨摄中新网杭州12月7日电 题:文化观察:“失散”2000多年,良渚玉琮为何出现在西周墓中?记者 童笑雨一件良渚时期的玉琮,跨越长江与黄河,出现在2000年后的西周墓中,你能想象吗?12月6日,“郁郁乎文哉”西周晋国玉器精品展在浙江杭州

  • 浙江杭州举办西周晋国玉器精品展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来源:人民网-图片频道2022年12月6日,“郁郁乎文哉”西周晋国玉器精品展在位于杭州的良渚博物院开幕。展览共展出170余件(组)以西周晋侯墓地出土的精美玉器为主的文物精品,较为全面的展现了三千年前中国西周时期玉文化的历史巅峰。龙巍摄(人民图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