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郦食其都说服了齐国,韩信还坚持打,究竟是谁的错?

郦食其都说服了齐国,韩信还坚持打,究竟是谁的错?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2616 更新时间:2024/1/15 18:26:47

[var1]

[var1]

【韩信灭齐之战:机断专行】

评价历史事件,其实和时下热点事件差不多,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事件真相,二是评价者的立场。

前者是基础,搞不清大致真相,仅了解事件的某些侧面甚至虚假面就按捺不住、大肆发表高见,最终被打脸的可能基本没跑,原因很简单,就算说得对,也终究是片面的,何况多数是没说对,不仅不对,还离题千里。

经过这些年的磨炼尤其是被戏耍,大众总算学聪明了,知道沉默静观、让子弹先飞一会才是明智之举。

但是历史事件方面,因不了解真相而“高见”丛生的现象仍是层出不穷,居然也挺有趣的。

具体到郦食其说齐、韩信灭齐之战,也得先搞清事件真相,然后再发表高见不迟。

[var1]

事件大框架——

前204年9月,郦食其和韩信几乎同时动作,郦食其前往游说齐国,韩信整军备战。

郦食其的游说工作极为高效,没几天就搞定了齐王田广。但是韩信不爽,坚持要打,而且打的还不错,先是干掉历下齐军主力,然后大军兵临齐国都城临淄。

田广烹了郦食其,弃城逃跑,齐国灭亡在即。此时是前204年10月,整个事件前后持续仅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事件具体细节——

1、刘邦集团对齐国采用的是“外交+军事”双管齐下、软硬兼施的策略。

郦食其向田广口灿莲花,大谈刘邦笑到最后的必然性,不能说没用,但也基本是扯淡,“杀手锏”在刘邦集团于北方魏赵燕等地的实际进展,尤其韩信现在的虎视眈眈,才是田广所面临的直接现实威胁。

郦食其作为说客,出于外交辞令和任务追求,言谈间显然不好直接端出韩信这张军事牌,但田广不是傻子,他完全明白,拒绝郦食其就意味着和韩信开战,战端立马就要开

决定田广立场抉择的“力量”,郦食其的纵横才能只是小部分,更重要的是韩信大军的实际威胁!

2、齐王田广是立场转向,他是作为一个独立诸侯势力,从项羽阵营“跳槽”到刘邦阵营,和彻底投降绝非一码事。

这才是这段历史的一大关键!

《史记》在此挖了一个很大的坑,相关记载都是“已说下齐”、“下齐七十馀城”的说法,猛一看是不是大有当年“乐毅下齐七十馀城”的风采?

但是,郦食其只是个外交人员,他又不是乐毅或者韩信,哪里能够做到实质攻下齐国的所有城池?

作为外交家或者纵横家,郦食其能够争取到齐王田广这一原本属于项羽阵营的独立势力的转向,就已经是重大胜利,和战国时代张仪苏秦等人实质一样,只是外交战场上纵横捭阖的重大进展。

所以《资治通鉴》说:“纳郦生之言,遣使与汉平”。

所谓“平”,就是齐国虽然转向了刘邦,但名义上和汉国地位仍保持大致相等,田广当时的追求很简单,他不想和韩信开战,韩信也别来打我了,我们一起去打项羽吧。

[var1]

田广此时的处境,实质是和燕王臧荼相当,名义上归属刘邦阵营,但独立性依然保持。他们跟赵王张耳不一样,对刘邦是“听宣不听调”。

哪怕退一万步讲,只看田广的个人利益,他也不可能彻底投降啊,一来没到这个份上,二来,都投了他这个“齐王”的名位还怎么保住?

了解了这一点,才能明白韩信为啥要选择不讲武德的意外操作。

3、韩信“不讲武德”,实质不是“争功”那么简单!

韩信收到郦食其成功说齐的消息,应该是在平原黄河以西的位置,此时他还没有渡过黄河,这是很自然的,黄河东岸就是齐国疆域,一旦渡河就意味着开战,他必须先等郦食其的外交进展。

得到这个消息,韩信的第一反应是“欲止”,既然齐国转向了、成为“盟友”了,自然就不能再打了。

但是蒯彻提出了反对意见,按照史书记载,纯属是他怂恿韩信和郦食其“争功”,韩信听进去了,这才决策进攻齐国。

但这个事恐怕只是历史的表象,实质原因应在于齐王田广仍是独立势力,他既然今天能从项羽跳到刘邦,那明天他又跳回去的可能性很小么?

燕王臧荼之所以一直很“老实”,一是因为他僻处北疆、实力不足,二是有赵国尤其是韩信的“威震”,但即使这样,他也没有给过刘邦集团多少实质帮助,史书相关记载是有,但极为寥寥。

[var1]

那么问题来了,是让田广当另一个更难控制的“独立”臧荼,还是直接干掉他,哪一种抉择对刘邦集团更为有利?

或者可以这么评估,假如田广没被消灭,在接下来围攻项羽的战争中,他会全心全力地配合刘邦集团么?

这就要考察田广乃至齐国的“历史习性”了,很搞笑又很悲催,虽然齐国是个军事文化底蕴极为深厚的国家,但它在战场上的表现一直很拉胯,自春秋时代以来,齐国始终都是“被虐”的存在,大概只有战国中期齐威王孟尝君那五十年,齐国才真正雄起过。

但“五国伐齐”、齐国衰落后,它始终以“自保”为上策,绝不掺和外部战事,以至于都有了“没出息”的历史笑柄。

六合一统,齐国是以举国投降耻辱亡国。秦末起兵反秦,田荣作为齐国主要代表,也没有参与到项羽的西进灭秦。

纵观历史,齐国的“国家习性”就是自保,尤其是现在的田广,田荣死后,他居然选择和项羽和解、投入项羽阵营,难道他不想干掉项羽、报杀父之仇么?可是没办法,形势与实力所迫,他只能认怂自保。

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出发,指望田广和齐国去打项羽,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楚败汉胜的大局已定,田广才可能全心全力来打劫、报仇!

但前204年9月这个节点,刘邦和项羽掐的如火如荼,整体战局依然极为胶着,指望田广会卖力,恐怕是一种奢望。

关键是,在韩信“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粮道”迂回包抄项羽的大战略中,齐国是肯定要拿下的,作为军事家和战略家,是让不可控的齐国配合这一大战略,还是直接干掉齐国、将之彻底掌握在自己手中,哪种对刘邦集团的战略全局更为有利,以韩信的战略素养和大局观,相信他判断起来一点都不困难。

从韩信的决策时间之快也能看出端倪,此时刘邦估计都没收到郦食其的“喜讯”,更不要说对韩信的“指示”,韩信无疑是“机断专行”,干他丫的!

这就是这段历史更值得注意的地方,韩信的“不讲武德”,正反映了他本人作为顶级军事家的灵敏战争嗅觉,因为郦食其的外交努力所达成的齐国暂时合作,让韩信立马发现了一个稍纵即逝的“天降战机”,若不机断专行,就将很快错过!

[var1]

正如史书所载,“信因袭齐历下军”,灭齐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战是历下之战,齐军主力纯属是被韩信“偷袭”消灭的。

实际情况更可能是这样,因为双方结盟,韩信“宣称”和齐军会师,趁机渡过黄河与济水,到达历下。历下齐军毫无防备,甚至还在准备会师仪式,吃着火锅唱着歌,结果突然就被韩信劫啦!

这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骚操作,唐初李靖打突厥时几乎完全“照搬复制”,只从军事家捕捉战机的层面而言,这当然是极为精准也令人击节赞叹的。

关键就在于,齐军主力都集结于历下,这个情况最多再维持几天,如果不趁机消灭,反而让其撤军、解散(即“罢历下守战备”),再想实现一战灭之的高效战果,可就难了。机不可失,更根本来不及请示刘邦,这才是韩信不得不机断专行的真正原因。

至于韩信及其麾下的曹参、灌婴等人,是不是有和郦食其“争功”呢?当然有这个心理,甚至是主要动机之一,这也必须承认,至少后来有很多人因为历下之战获得封侯,更是坐实了这一点。

但是,我们要看到更高、更真实的层面,灭齐比不灭齐要好,而要灭齐,历下齐军主力就必须先予歼灭。这才是韩信、曹参等人当时所面临的头号抉择。《史记》只注意到他们的“争功”心理,却见识不到他们的“建功”心理。

这也是韩信灭齐之战真正的军事精髓,他也是在此战中表现出了他和其它顶级战神的共同特质,即“机断专行”,哪怕刘邦责怪、也会害死郦食其,他都顾不上了。

那么,作为被韩信这一意外操作直接坑死的郦食其,他究竟是怎么看待韩信的呢?

4、郦食其并没有责怪韩信,他是为刘邦大业主动选择的牺牲!

后世最忽视的关键,是郦食其死亡的具体时间点,此时齐国的历下主力军队已经被消灭,韩信大军正在奔袭临淄的路上,接下来便是包围临淄,灭亡齐国在即!

也许最初得知韩信偷袭历下的时候,郦食其肯定是痛恨韩信的,这的确是将他直接陷于对齐国“背信弃义”的死地。

但是,当齐国灭亡大局已定时,以郦食其的卓越见识,他不难意识到:对于刘邦集团来说,韩信的战场功劳的确比他的外交功劳要更大、更有利。

他只是说服齐国转向,而韩信则是彻底灭了齐国。一个是独立势力加盟,一个是直接纳入刘邦的势力版图,收益差距毋庸置疑。

[var1]

我们来看看郦食其人生最后的活动,就能真正明白这一点了。

这一阶段,不到最后时刻,田广显然不会杀掉郦食其,毕竟他总算是“人质”,还能打个外交牌。

这就是,田广要求郦食其前往阻止韩信大军的推进,但是,郦食其的答复是什么呢?

“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而公不为若更言!”

有些难以理解,结合当时的情况,郦食其的实际意思应该是——

“刘邦是个干大事的人,他不会顾及我这个小人物的。”言下之意,想以我郦食其的性命换取韩信的撤军、保住齐国,那是绝不可能的,刘邦就算舍不得我,也必须抛弃我。

“虽然不是出于我的本意,但我毕竟给刘邦立了大功,干掉了你齐国,这里有我真正的贡献,对此,我是很开心的,哪怕是死也乐于接受!”面对既成事实,郦食其完全看明白了,虽然他之前不是故意欺骗田广,但因为韩信的成功突袭,他实际就是欺骗了田广,更是帮助韩信觅得战机,从而为刘邦集团拿下齐国做出了关键贡献。

正是因此,“你老子我是不会去帮你去劝说韩信退兵的!别再逼逼了!”

综合下来,郦食其不仅没有责怪韩信,他也认为韩信做得对,甚至他认为刘邦放弃他才是理智选择。

至此,我们显然看到了一个全心为公、慷慨赴死的“国士”!

虽然阴错阳差,导致郦食其被动陷于死地,但最终,他是自己主动选择为刘邦大业做出牺牲,而且无怨无悔!

5、刘邦啥都来不及干,但他也没有责怪任何人。

限于时间紧迫以及当时的通讯条件,当韩信机断专行、进攻历下的时候,恐怕刘邦还没收到郦食其的“外交喜讯”,更不要说阻止韩信;而一旦韩信动手并进展神速,就算刘邦想救郦食其,也都来不及了。

认为刘邦会故意“坑死”郦食其,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在公,郦食其是他的头号外交人才,也是重要谋士之一;在私,他和郦食其算是“臭味相投”、交情匪浅,只要有一丝可能,刘邦肯定还是会救的。

真实历史上,很可能刘邦都采取了某些措施,但因为时间、路途等原因,终究没能来得及实施。

何况,正如郦食其死前所说,就算刘邦来得及救郦食其的命,他最终又真能选择救么?

毕竟,一边是郦食其一个人,另一边是韩信的数万大军,何况还有灭亡齐国的巨大收益,刘邦真能拿郦食其的性命来置换这一切?

刘邦不会,郦食其也理解,他们都是从大局出发做出的选择,真相原本就是这么简单。

但是,刘邦完全清楚郦食其在灭亡齐国中的重要贡献和牺牲精神,这也是他多年后封赏群臣时,仍然会想起、怀念郦食其的原因。

[var1]

以上。复盘整个事件,虽然阴错阳差、意外频出,但结果无疑是郦食其和韩信相互“联手”,将齐国纳入刘邦集团的势力版图,刘邦是失去了郦食其,但却得到了整个齐国。尤其是这个过程极为短暂高效,事实上也缩短了整个楚汉战争的历史进程。

这显然是一个巨大的胜利,既然是胜利、好事,又怎么会存在什么“锅”与追责呢?

以刘邦的政治智慧,他更不会责怪任何人。

比如责怪韩信等人争功,就算事实如此,韩信等人还不是为了刘邦为了大局?就算韩信、蒯彻可能别有心思,但曹参、灌婴呢?他俩总不会对刘邦有啥异心吧?

搞清楚了事件真相,该怎么评价,我想也就很简单了。尤其是那些在其中搞“阴谋论”的,比如韩信故意坑死郦食其,陈平、张良联手坑死郦食其,甚至还有郦商后来报复韩信的说法,其实都不值得一驳。

我一直有个观点,看待历史人物,不妨多看看其正面、阳谋面,而不是总习惯于纠结阴谋面。

这个事件,我们真正应该看到的是,郦食其是忠诚可敬的,韩信是明智果决的,刘邦也是冷静务实的,大家都是出于公心,这才造就了快速攻下齐国的胜利。

但是,正如我开头所说,如何评价更多取决于一个人的立场,即使搞清楚真相,也不耽误因为立场的区别而导致评价不同。

比如刘邦,也许从理智上他知道大家都没错,尤其是韩信,虽然机断专行但终究建立了大功。

但是,从情感上,刘邦可能会对韩信产生一丝不爽,毕竟韩信没有请示就擅自行动,以致于失去郦食其这一团队核心人才,再加上他的军事能力不如韩信,可能认识不到,韩信若不机断专行就将错失消灭历下齐军主力的绝佳战机,从而导致对韩信产生更多误会。

也许当刘邦得知韩信进攻历下时,他所想的是:“你小子最好是能打下齐国,否则老子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这对日后两人的关系演变,无疑是一个重要拐点。

[var1]

又如韩信。显然他和郦食其的私人关系不咋地,不然他也不会毫不犹豫,但是,我也强调一点,以韩信这种战神的作风与大局观,恐怕就算关系再好,他也会最终选择抛弃郦食其,刘邦其实也一样(他和郦食其的关系是真好无疑),若非如此,他们也不会成为战神和顶级政治家。

比如,韩信完全可以派人提前通知郦食其逃跑,可一旦如此,就将提前暴露汉军进攻历下或者临淄的消息,从而给整个战局带来更多变数与困难。

对于郦食其的死,韩信其实是问心无愧甚至毫无波澜的,死一人而成大功,对于“慈不掌兵”的战神们来说,从来不是选择题。看看李靖怎么说的:“如唐俭等辈,何足可惜”。

当然,李靖有故意利用唐俭的初心,但韩信对郦食其却显然没有,刘邦更不会有。

郦食其当然也不会对韩信没有一丝怨恨,但他既然能理解刘邦,自然也就能理解韩信。

最关键的人,其实是郦商(也包括其家人)。即使他了解事情全貌,知道韩信是为大局,也不耽误他对韩信产生仇恨心理,就算采取某些动作来报复韩信(可惜没有明确史料),也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毕竟郦食其是他的亲哥哥,亲情所在嘛。

而世事的复杂就在于此,只要立场不同,评价就难以趋同,实际做法更是有别。

事实上也不该趋同,更不该强制趋同,否则总会有人的利益或者情感会受损,这才叫不公平。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秦始皇灭六国的时候,秦国的实力究竟有多强?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var1]秦王朝就所以能够发展得如此强大,这不仅与秦始皇的能力有关,还因为秦朝历代君王善于用人,并且礼贤下士。商鞅变法想必大家都知道,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商鞅是在从魏国逃到秦国时,才被秦孝公发现并重用。而他也没有辜负伯乐的赏识,在秦王朝的发展期间,他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制度等各个方面,都提

  • 春秋战国有啥区别?春秋:叫大哥,战国:叫爸爸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堂堂周天子居然得靠手下的小弟搬家。他手下的小弟们也想,就这?凭啥当老大。我们称周平王东迁以后的这段日子为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这两个时代的来源是两本书:孔子编订的《春秋》和西汉刘向编订的《战国策》。[var1]关于这两个时代是啥时间,学术界的观点也并不统一。有的认为《春秋》的时间跨度就应该是春

  • 淄博有个莱芜古城,四面环山三面环水,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var1]城子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五百余年前 《水经注》中有载:“齐灵公灭莱,莱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芜,故曰莱芜。”同时王献唐《山东古国考》载:“莱芜是因莱族与牟族杂居得名,古读牟为重唇音,声与芜相似,转写为芜。”而水经注中的此谷,便是指的莱芜谷,即如今淄水上游的南北大峡谷地带,也就是如今淄

  • 【兰博讲堂·线上讲座】瑰丽多彩的楚国漆器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var1][var1][var1]讲座简介漆器是一种用生漆涂敷在器物胎体表面作为保护膜制成的工艺品或生活用品。表面被涂过漆的胎体经过反复多次的髹涂后,不仅坚固耐用,多样的装饰使器物色泽华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的国家。在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朱漆涂饰木碗,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漆器。

  • 刘邦称帝后,赵王拥立他为赵王有三点目的,其他原因详细分析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大约在公元269年,武帝刘邦在洛阳登基为帝(汉),但是刘邦执政的时期仅仅是皇帝的第三代,而不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这也让魏国势力看到了发展的希望。那时候,曹魏与魏国实力强大,北方的各大势力纷纷北望魏国,魏国也是一样,在曹魏灭亡之后,魏国的内部出现了分裂,一些实力较弱的国家逐渐向魏国靠拢,最后北方的各

  • 春秋智者多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春秋时代也是文明竞技的时代。春秋,指中国东周前半期的历史阶段。 它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 。谈起春秋,人们想到的是诸子百家,想到的是那时候的众多智者,包括老子、孔子、墨子、孙武、伍子胥、还有出色的发明家鲁班等等,他们各有千秋,他们流芳百世

  •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变革,儒家思想如何产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编辑[var1]搜图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同时,伴随着周王朝的衰落,西周以来用以固化阶层的礼乐文明也日渐式微。先秦儒家思想就诞生于这“百家争鸣”的春秋末期,儒家希望从道德培养入手重塑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后世人这样评价儒家思想:“儒家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主要标志”。

  • 弘扬商圣文化、传承范蠡精神,范蠡从政经商人生感悟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道商始祖、文财神、商圣范蠡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秦朝丞相李斯对商圣范蠡的评价:“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虽然范蠡所处的是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时代,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甚至是价值取向和当今社会都不尽相同,但是范蠡身上的很多特质与精辟独到的思想,很值得我们今天的企业家

  • 魏蜀吴“四雄称雄”,其中的代表人物为蜀汉、魏国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魏蜀吴“四雄称雄”,其中的代表人物为蜀汉、魏国。蜀汉以孙权为代表,魏国以曹操为代表。蜀汉是当时最强的大国。而魏国是当时的最弱的大国,当时的蜀汉是四大强国中最强的。公元96年春正月,刘秀带领十多万大军征讨东吴,结果被十余万曹军围困于白马山,刘秀手下的谋士荀攸和贾诩都很担心这场战事。当时,孙权已向刘秀

  • 秦灭六国,刘邦做了哪国的“亡国奴”?他为何从不提“亡国恨”?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秦灭六国,刘邦做了哪一国的“亡国奴”呢?这个问题并不容易搞清楚。《史记·高祖本纪》交待有刘邦的出生地,说:“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必须说明一下,东汉学者应劭曾解释说:“沛,县也;丰,其乡也。”《史记集解》中孟康也称:“后沛为郡而丰为县。”即沛原先是一个县,而丰是一个乡;后来沛改为郡,丰改为县。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