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陕西西周墓葬,出土三千年前“太阳能工具”,专家:伟大的古人

陕西西周墓葬,出土三千年前“太阳能工具”,专家:伟大的古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111 更新时间:2024/4/9 19:57:40

常回家看看

投稿

为繁荣、弘扬中华化, 欢迎《趙氏宗亲》微信号投稿。联络微信858620059!

出品 | 趙氏宗亲(ID:zhaoshizongqin)

编辑 | 趙英雄

如果说, 早在遥远的西周时期,古人想要取火就只需要用3秒钟了,不知各位相信不相信?

可能不少人都会有点怀疑。毕竟如此迅速的取火方式,不靠一点科技实在不太可能达到。然而, 这种3秒钟的取火方式,靠的正是现在看起来高端无比的“太阳能”。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1995年,陕西省的考古队得到了一份报告,说是扶风郡发现了一座被盗墓贼光顾了的古墓,希望他们能过来处理一下。结果 考古队们赶到现场,开始抢救性发掘的时候,都有点傻眼了。

毕竟“抢救性发掘”,指的是抢救墓穴,收集并保护被盗墓贼遗漏或者来不及带走的文物。然而这一次,盗墓贼干的可以说是相当彻底。 这座西周大墓只剩下了一点陪葬的牛羊骨头,和一些零碎的饰品。

但在这些散乱的文物中, 有那么一个“摆件”格外引人注目。它看起来像是一面铜镜,不过, 这铜镜虽然镜面凹陷,但颇有角度,并不像是被破坏成了这个样子,更像是制作者的有意为之。在场的考古队员纷纷开始好奇起来,这面铜镜为会被设计成这副古怪的模样呢?

而当周原博物馆馆长、知名考古学家罗西章在看到了这面铜镜时,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原来, 这面铜镜对他来说并不算是个稀罕物。

1972年,罗西章刚刚进入考古队,当时省里正在修建刘家沟水库,刚好发现了一座西周时期的墓葬,也出土了一副跟它差不多的铜镜。不过,那时候大家普遍比较忙,也就把这面铜镜的考据放下了。

现在二十年过去了,罗西章已经是一个经验卓著的老考古学家了, 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面铜镜的身份搞清楚。

周原是西周朝的“龙兴之地”,此处发现的西周墓葬和文化实在不少。而罗西章作为周原博物馆的馆长,对于西周时期的物件自然十分熟悉。

西周时期,青铜器是相当尊贵的存在,很多都被用于礼敬天地。而这部分礼器,在西周的诸多礼乐著作中,都有不少记录。他在脑海里回忆了一下这些著作, 很快就把猜测的范围,锁定在了一件叫做“阳燧”的东西上。

这“阳燧”又是何物呢?

根据记载,它正是古代利用太阳能取火的工具。《周礼》中记载,在周朝,就有专门的官员,随身携带阳燧, “取火于日”,可见, 早在3000年前,人们就基本掌握了将日光的热能转化为火的办法。

而宋代科学家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更是直接指出了 阳燧是一种“面洼”的镜子,也就是凹面镜。并点明了 阳燧的生火原理,就是极为科学的凹面镜聚光,甚至连焦点和焦距都说得一清二楚。

当然,沈括的说法也有很多人不认同, 认为这不过是对古人生火的一种想象和模仿。

因为北宋时期, 人们早就探索出了极易摩擦生火的火镰,这种东西轻轻一刮就火星直冒,可比要对着阳光被晒得睁不开眼的阳燧省事多了。所以, 阳燧对不少人来说,都属于一种比较“老土”的东西,不怎么用,也不怎么了解。

再说, 北宋时期的中国已经有了玻璃,也有了眼镜和放大镜,所以做个曲面镜不成问题。用玻璃做出来的凹面镜,在取火方面肯定是比不透明的铜镜要容易得太多。换句话说,当时的人们对于铜镜阳燧是没什么概念的。

那么,沈括该如何证明,他在《梦溪笔谈》中的记载,不是基于现有阳燧而附会于古代的“想象”,而是 古代的确已经掌握了将铜镜打造成阳燧的技术呢?

所以,哪怕有《梦溪笔谈》的背书, 史学界对于西周时期的“阳燧”的模样仍然有一些质疑。

而现在罗西章面前的这个凹面铜镜,如果真的是《周礼》中所说的阳燧,那么它所能反映出的意义将是十分巨大的。毕竟这代表着, 早在3000年前,我们的古人就已经学会了,利用太阳能高效率地取火造火,也能让我们对于古代人的智慧有着更为深入的了解。

而要验证这个猜想倒也不难,罗西章现在手里的这尊阳燧,虽然已经锈迹斑斑,直接拿来聚光的话效果极差,但是 完全可以将其仿制出来,用复制品进行试验。

说干就干,罗西章立刻联系了光学厂,委托了他们两件事: 第一,测量一下这面凹面铜镜的制作是否有章可循, 第二,如果可以的话,希望他们能够将其复制出来。

而光学厂那边发回的消息是非常令人欣喜的。 首先,这面铜镜的弧度确实是经过精密设计过的,完全可以用来聚光。 其次,这面铜镜的内部构成十分透明易懂,完全可以轻易仿制。

光学厂之所以敢打这么大的包票,其原因很简单, 这铜镜的制作材料,古人已经很详细的写出来了。《周礼·考工记》中,对于阳燧的制作方法,写的是 “金、锡半,谓鉴燧之齐。”也就是说,制作铜镜类器物时,铜锡比例应当保持各半的比例。而 光学厂经过分析,发现这铜镜的铸造材料比例,与《考工记》严丝合缝。

1995年8月,罗西章从光学厂拿到了这面熠熠生辉的铜镜仿制品。与其他仿制出的青铜器金灿灿的外表不同, 这个凹面铜镜浑身上下散发着银白色的光泽。这是因为锡的比例过高。但正是这金属光泽,大大加强了太阳光的反射能力。

在现场诸位专家的见证下,罗西章将仿制品对准了阳光,随后, 他拿起了一团宣纸,放在了距离铜镜10厘米的地方,这里是被光学厂测算出来的 焦点所在的地方。

只过了3-5秒钟,只听得一声轻微的爆裂声,宣纸被成功引燃了,在熊熊火焰之下,在场的考古队员无不欢欣鼓舞,庆贺着我们古代先人的智慧又一次得到了证明。

阳燧的发现,证明了 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就已经掌握了几何光学原理。而这份三千年前的“太阳能工具”的问世,也得到了举国的震动,甚至 有专家将其称呼为“第五大发明”。

不过,可能有些人会比较好奇, 既然“阳燧”如此神奇,为什么一直以来如此名不见经传呢?

对此有两点解释。 第一点,阳燧虽然取火极为方便,但到底还是 受限于天气情况,如果连天阴雨,那阳燧的泛用性立刻就大打折扣了。因此,在后期,我国发明了更为方便快捷的火镰、火石来取火。

第二点,那就是阳燧在古代可不只是一个普通的日用品。就像“鼎”这个东西既可以用来当作炊煮的器具,又可以当作用来敬颂天地鬼神的礼器一样,阳燧在古代也有着极强的礼乐意义。

毕竟,“阳燧”是 “取日之精华”,算是在夺天地之造化。所以在古代,一尊上好的阳燧,需要取 至阳之日的极阳之时打造,可以说是神圣感拉满。这种行为也就导致了阳燧这种东西的流通性, 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上层的干扰。

但随着汉代以来,铁器文化的传播和青铜器礼乐功能的弱化,阳燧在我国开始不声不响地走进了千家万户, 直到火柴传入我国才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如果各位留意的话,就会在历朝历代都能发现阳燧的身影,宋代甚至出现了双面阳燧镜,一面照容,一面取火,可谓是既顾及了社会生活,又方便了生产生活。

这些遗留下来的阳燧,作为实用的工具和礼器,其上面的装饰,也反映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和科学观,有着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而西周阳燧的发现,更是进一步地佐证了《周礼》中凹面镜取火的真实性,把我国利用几何光学的历史提高到了三千年前,在全世界中居于领先的地位。

匠心手工姓氏杯!姓氏杯--捧在你手心里的“姓福”!同学聚会、亲友生日、情侣信物、伴手礼不二选择。赵钱孙周吴郑王,总有一款适合您

与古为徒 厚重华滋

这有

古往与今来

族谱与祖训

名人与古迹

这里

弘扬中华文化

传承中华精神

团结全球华人

支持赵氏宗亲发展赞赏码

官方商城二维码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殷墟考古“上新” 还原真实商代文明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辛店遗址位于殷墟宫殿区以北约10公里处,是一处青铜器铸造遗址,已发现商代晚期铸铜作坊7处、房址10余处、墓葬近百座,出土约4万块陶范、陶模及大量制范、铸铜工具,出土带有“戈”字铭文的青铜器,显示该遗址可能是一处由“戈”族管理的青铜器铸造遗址。陶家营遗址位于殷墟宫殿区以北约7.2公里处,是一处商代中期

  • 【内含考点】殷墟考古与甲骨文研究,最新成果发布!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良高研究员系统回顾了90余年殷墟考古历程,指出殷墟考古实证了文献记载的商代历史,系统展现了商代社会文化面貌、商代文明发展成就。考古工作系统揭示了洹北铸铜、制骨、制陶手工业生产方式和“居葬合一”的族邑布局模式。新发现宫殿宗庙区存在大型池苑、水道及相关建筑遗迹,改变了以往对于宫

  • 甲骨文 | 当当10月销量榜TOP30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甲骨文ioracode转载任何甲骨文微信公众号ioracode所推送的文章,请事先与本公众号取得联系。111间谍与叛徒改变历史的英苏谍战[英]本·麦金泰尔(Ben Macintyre)著袁鑫 译豆瓣推荐豆瓣评分:9.0 这一次,我不得不承认,现实胜过了虚构。奥列格传奇的一生,从孩提时代到苍苍暮年,绝

  • 品读|谢天开:知识考古,跨界释读——读《玄鸟生商:商代玉器的神话考古》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文/谢天开商代作为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那是一个现实与神话互映幻象的远古,恰好万年中国玉从巫玉时代到王玉时代,以一个奇妙的视域记录商王朝的兴衰。然而,因时间久远,那时候所发生的相关玉的故事,已然为“烟涛微茫信难求”。在《玄鸟生商:商代玉器的神话考古》里,学者杨骊以女性的细腻与缜密,娴熟地运用多

  • 追踪夏朝.夏代考古的文献解析5:禹迹(绩)——禹王北撤、受封夏国、禹征三苗和大禹在北中原的活动轨迹考证与新解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第五章禹迹(绩)——禹王北撤、受封夏国、禹征三苗和大禹在北中原的活动轨迹考证与新解作者|黄饮冰核心提示一、禹王北撤(一)石家河文化在距今4300年前后出现精美玉器的原因:西少昊被共工击溃从陕甘宁地区流亡到石家河(二)昌意之子鲧建立石峁城池(三)神农别支——三苗从神农族群中分离出来(四)颛顼与共工争帝

  • 修史立典 存史启智 以文化人——大型历史文献丛书《复兴文库》编纂出版记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近来,一项重大文化工程的最新进展吸引国人目光: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以思想史为基本线索的《复兴文库》出版发行,旨在系统反映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走向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这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一个传统。”习近平总书记为这部卷帙浩繁的丛书作序,指出这部典籍的出版,对于我

  • 纪念郭沫若诞辰130周年:集历史考古青铜器甲骨文各种学问的大家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唯物史学开拓,先民社会寻根。器鉴殷周修大系,骨考湮墟辨甲文。博思贯古今。《讨蒋》曾惊华夏,《天街》吟畅诗新。一《祭》《十批》求至理,异想行实探最真。科追现代春。(《破阵子》—张飙)今天是郭沫若院士(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诞辰130周年纪念日。他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

  • 神秘的商代高古玉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商代晚期 蟠龙环商代距今已经三千多年,遥远而神秘。商代文明不仅以庄重的青铜器闻名,其众多的玉器也同样为后人所铭记。著名的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就曾形容商代的青铜器是狞厉的美,那么商代的玉器当称得上是神秘的美”。商代晚期 双龙首神面纹璜商代玉器是贵族专用品如果商代之前是“神玉时代”,那么到了商代中国玉器就进

  • 你永远也猜不到,姜子牙在武王伐纣时期是干啥工作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据史书记载,治师应该是这样,姜子牙与伯夫,各驾驶着一辆马车走到阵前,对着对面的人喊,你瞅啥?对面的人就说,瞅你咋地?姜子牙说,你瞅我,你别走,一会儿看我怎么削你啊。对面的人说,谁不走谁是傻子。当然,这本古书应该是现代版,而且是东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历史上真正的致师,实际说白了就是一种单挑,也可以说是挑

  • 从四时捺钵反观殷商三亳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辽史》中复又记述:“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这就是所谓的“四时捺钵”制度,这是游牧渔猎民族文化所致的一种必然。“斡鲁朵”类似于中国文化中的“住国(定居-都市化)”,“捺钵”则是相对的“行国(游猎-转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