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围绕着南京,化了一大片土地,成立了一个直隶省。这就使南京可以拓展的空间,增大了很多。不过,在定都南京以后,朱元璋曾两次筹划过迁都的念头。
第一次迁都的时候,朱元璋把目标放在了自己的老家——凤阳。当时刚刚建国后不久。而凤阳这个地方,如果不是出了朱元璋,再过五百年,也不会被全国熟知。不过,朱元璋对于迁都凤阳,还是提出了一些非常正面的理由。比如,南京距离中原太过遥远,不容易控制北方。
而且,得到天下的人,如果不能定都中原,肯定不能控制天下。而凤阳这个地方,距离中原比较近,而且,凤阳还有长江、淮河作为天险防卫,运输粮食也很方便。皇帝既然发话了,大家也不好说什么。于是,浩浩荡荡的建都工程就此展开。
朱元璋征调了百万民夫,从全国运送了大批的材料,用来修建国都。为了补充凤阳的实力,朱元璋六次下令组织移民到凤阳,前后达二、三十万人。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在凤阳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并全免凤阳赋税。这些做法,把凤阳从一个普通县城,一下子改造为淮河流域的中心城市。
可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在于,洪武八年,朱元璋亲自到凤阳验收工程以后,却下令放弃让凤阳成为”中都“的决议。
至于为什么放弃,现在也没有确切的说法。有一种说法认为,当年刘伯温曾劝谏朱元璋说:“凤阳虽帝乡,非建都地”。凤阳虽然是皇帝的老家,但这个地方不能当国都。其实,刘伯温的看法是对的。凤阳这块地方,毕竟格局太小。虽然可以从外面移民、调粮食。但还是难以支撑起国都这样的大格局。而朱元璋听完刘伯温的建议后,这才放弃了迁都凤阳的想法,
而朱元璋的第二次迁都发生在他后期的时候。朱元璋让太子朱标巡视陕西。当时巡视的目的,就是为迁都提前做打算。因为关中险固,秦汉时期,陕西关中一带已经被定为国都。而在当时,西安最有可能被选为国都。朱标按照朱元璋的叮嘱,巡视了陕西,还赏赐了不少钱财给秦地的百姓。
回到南京后,朱标献上了陕西地图,并向朱元璋谈到了在陕西修建国都的事宜。不过,这次迁都因为朱标的意外去世而失败。年老丧子的朱元璋,无法承受这份悲痛,再也没有谈及迁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