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未成年人犯罪特点
一犯罪类型与手段比较单一
1类型单一
未成年人的犯罪类型较为单一。在一些宋代法制史方面的通史性著作中,已有学者对宋代整体犯罪类型进行了归纳。
如薛梅卿的《两宋法制通论》和戴建国的《南宋法制史》,他们主要根据犯罪人的行为所侵犯的客体将宋代的犯罪类型大体上分为:十恶类、危害皇权类、侵犯人身相关权利类、侵犯官私财产类、危害公共安全类、妨害管理秩序类、以及职务犯罪类。
但是由于未成年人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及其人微言轻的社会地位,与上述宋代整体犯罪类型相比,宋代未成年人犯罪主要集中于侵犯人身相关权利罪和侵犯官私财产罪两类。
而像职务犯罪类、妨害管理秩序类等犯罪类型,显而易见未成年人基本不会涉身其中。所以,宋代未成年人的犯罪类型较单一。
未成年人的犯罪手段较为单一,以暴力为主。在现代法律中犯罪手段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的方式。它主要包括暴力手段、胁迫手段、哄骗手段、教唆手段以及其他方式等。宋代法律中虽然对犯罪手段没有明确的界定,但在一些处罚规定中涉及到了犯罪的手段,说明宋人会采用教唆手段实施犯罪。
由于身体、心理发育不成熟,未成年人在实施犯罪时,通常会采取比较直接、暴力的手段如杀人、伤害、强盗、窃盗等。通过搜集相关的史料,我们发现宋代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基本是以暴力手段为主。
2犯罪手法呈现阶层差异性
在社会中,不同阶层的人有特定的社会属性,阶层性是人本质的一种属性。因此,只要是人,无论何种身份,无论年纪大小,只要身处社会中,都会受到本身阶层属性的影响。
在对宋代社会阶层分类方面,南宋人黄震在《词诉约束》中早有提及。他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依据职业将宋代社会阶层大体分为士人、吏人、农民、商人、僧人、工匠人和杂人等七类,其中杂人包含各种被雇佣人群如仆从等。
平民阶层由于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很难进行高智商犯罪。他们通常采取较为直接的犯罪手法,并没有什么高深的谋略或者相当复杂筹划过程,所以案情一目了然。
而贱民阶层的未成年人较为特殊,通常“身不由已”,多作为从犯而被惩罚。如犯背主不忠罪的仆从小童,跟随主犯萧真孙私自搬运主家财物,还有官衍伤人案中随主犯犯下伤害罪的爪牙杨二。但是他们最后的处罚会因年龄小而被减轻处罚。
二多为团伙作案,具有群体性特征
未成年人由于自身身心发育不健全,在实施犯罪时,经常将年龄、性格相仿的人集合在一起,形成团伙,所以他们的犯罪行为具有群体性特点。宋代未成年人犯罪的群体性特征,体现为共同犯罪。
共搜集17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其中共同犯罪有7件,几乎占据案件总数量的一半。所以共同犯罪案件所占比重较大也体现宋代未成年人犯罪的群体性特征。
与成年人犯罪相比,宋代未成年人的犯罪类型比较单一,且以暴力为主;在未成年人群体内部,不同阶层人的犯罪手法具有差异性;从犯罪行为来看,宋代未成年人的犯罪多为团伙作案,表现出共同犯罪的群体性特征。
1自身能力
宋代未成年人因自身能力不足往往结成团伙进行违法犯罪。由于身体发育不成熟,犯罪能力有限,未成年人会与其他不轨之人勾结在一起,形成对社会具有危害性的小型恶势力集团。甚至一些未成年人会利用自身的地位、特权优势,成为犯罪团伙的主谋。
他纠结当地同龄的无赖恶少年,形成危害当地社会治安的恶势力集团。他们实施的多种类别的犯罪行为,横行乡里、无恶不作。如未成年人官衍“年十三”,在他家庭几代为恶行径的影响下宋代未成年人因受成年人引诱或教唆加入团伙作案。
由于心理发育不成熟,未成年人容易受到他人的引诱或教唆而成为共同犯罪或犯罪团伙中的一员。
他们中有受到家人引诱而犯罪的,如前文提到的文次,他在至道二年(996年),“年十三,其父令持兵器从行从而犯下强盗罪。
再如天禧元年(1017年),李遂之子受父亲教唆,“同盗杀驴”从而犯下窃盗罪。当然,宋代未成年人也有受到外人教唆而犯罪的,据《明公书判清明集》中记载。此案中的未成年人孙某因自身年幼而受到犯罪团伙的教唆,竟然私自典当家中的田产契约,最后被判处杖刑。
宋代未成年人的犯罪原因
犯罪行为的产生是外界环境因素和犯罪人自身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界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方面,而个人因素则主要涉及犯罪人自身心理、行为等方面。因此对宋代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探析主要从宋代未成年人所身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其自身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社会风气的变化
在社会环境方面占主导因素的就是社会风气。社会风气的好坏会影响人的行为,尤其是未成年人更容易受到社会中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形成不良的行为,甚至是犯罪行为。
宋代商品经济快速发展,不断刺激着民众对资产、财富等物质的重视,追逐利益成为社会新的风尚。新的社会风尚导致传统的重义轻利观念受到挑战,重利轻义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在社会重利轻义观念下,社会逐利的不良风气和奢靡的生活方式在社会中蔓延开来。
1社会逐利的不良风气
它会影响民众的思想及行为,尤其是一些身心不成熟未成年人,他们最容易受到社会逐利不良风气的侵袭从而产生犯罪行为。
当时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一些亡赖恶子群聚形成不务正业、违法乱罪的小型恶势力集团,他们追逐利益的不良行为对社会风气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不仅会引起当地未成年人的效仿,而且还危害地方正常的治安及秩序。
2社会民众追逐奢靡的生活方式
由于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宋代民众的生活方式有了较大的改变。民众在满足基本物质生活的前提之下,还会追逐奢靡生活方式。社会上不同阶层的人都有享受奢靡生活的现象,尤其是宗室和商人。
表明宋代一些阶层的民众受社会奢靡生活方的影响,形成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如挥霍钱财,饮酒赌博。这些不良的社会归根结底,社会环境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风气的变化。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风气发生变化。
传统的重义轻利观念受到冲击,社会逐利的不良风气是导致未成年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当时社会的统治者通过打击不良行为来维护社会的良好环境,为当时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也是出于对社会长久稳定发展的考虑。
二不良的家庭教育
家庭环境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也是影响宋代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外在因素。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认识和接触社会的重要媒介,所以会影响他们对社会的认知。而不良的家庭教育则成为未成年人走上犯罪的道路的重要因素。
不良的家庭教育主要体现在尊长不良的言传身教和包庇行为。宋代一些家庭中尊长不良的言传身教是未成年人走上犯罪的重要原因。尊长不良的言传身教包括两种形式,一是日常不良言行的影响,二是教唆。
1受尊长不良言行的影响而犯罪
在宋代,家中尊长的不良言行对未成年人的犯罪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家族几代人均作恶多端,如此上行下效,也会影响家中未成年子弟官衍的行为。所以导致官衍年仅13岁,便已经开始“同恶相济,蓄养恶少过犯,百十为群,以为爪牙鹰犬。
私置牢獄,造惨酷狱具,……最惨酷者,取細砂炒令红赤,灌入平民何大二、罗五二、五三、廖六乙耳内,使之立见耳溃。”13岁的官衍正处于养成良好品行的关键时期,但他却受到家中尊长不良行为的影响,导致他道德观念被歪曲,从而犯下多种罪行。
不良的家庭教育是影响宋代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尊长的不良言传身教和包庇行为。前述的几个未成年人因为接受了不良家庭教育,所以他们的道德和行为发生了一些变化。不良的家庭教育使他们一些有犯罪的隐患,一些已经犯下罪行。
2未成年人自身的因素
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未成年人的身心一般处于发展不成熟的时期,所以他们往往因心理发育不健全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宋代未成年人自身的因素具体来说就是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普遍性不足,辨别是非、区分良莠的能力较弱,容易受到自身从众心理的影响或法律意识淡薄而犯下罪行。
一是未成年人易受自身从众心理影响而犯罪。由于身心发育不成熟,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较弱,未成年人容易受到同伴不良行为的影响。未成年人的从众心理会影响他们容易被不良行为所同化,进而导致犯罪。如追随官衍犯罪的人。
几年后因内部分赃不均,同伙便将其阴谋告至官府,所有参与的人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这些少年就是因为受从众心理影响和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才导致自身被犯罪主谋利用,因骗取钱财而走上犯罪之路。
未成年人因自身缺乏法律意识而犯罪。宋代社会法律的普及程度较低,普通民众的法律意识比较薄弱。未成年人就更容易因缺乏法律意识而犯罪。
宋代未成年人心理发育不成熟也是诱发其犯罪的因素。由于他们身心发育的不成熟,导致他们容易受到自身从众心理的影响和法律意识淡薄而产生犯罪行为。
综上所述,社会环境中的不良风气、家庭环境中的不良家庭教育以及未成年人自身方面的因素等都是影响宋代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