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逻辑,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推断:舜的登台是他几十年隐忍、谋划的结果,他的那些仁德孝顺大部分都是做给人看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更高的地位。而他也是成功的,因为尧帝关注到了他,并且对他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察,考察完毕后,就让他代替自己执政。
上台后,舜就开始了自己的夺权之路,那他究竟进行了那些步骤呢?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第一步,他开始扶持自己的势力。
当时的组织形式还是部落制,各个部落的首领联合起来,组成军事委员会,再推举出一个老大,这就是军事民主制。这个老大就是尧,委员会的成员是最强大的十六个部落首领,也就是四岳十二牧。这十六个首领基本都只听从尧的号令。当时的大事,几乎都是由他们十七个人做决定,并执行的。
为了打破这个局面,舜开始扶持不被尧重视的十六个部落。首先是把掌管土地的官职授给了颛顼后代的八个部落。对于农耕文化来说,土地就是根本,舜的这一举措直接动了尧政权的根本。接着,他把教化的权力(教育权)授给了帝喾后代的八个部落。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掌握了教育权,舜就等于掌握了这些人的后代对他的支持。
他扶持起来的这十六个部落,虽然不能和四岳十二牧相比,但是分掉一点点地盘和权力,牵制一下他们还是能做得到的。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第二步,剪除尧的羽翼,铲除对自己威胁大的部落。
前面说到,尧帝时的国家大事,主要由四岳十二牧商讨执行。舜并没有足够的威望和能力去扳倒他们,但是柿子得挑软的捏。四岳十二牧之下,还有四个强大的部落,分别是混沌、穷奇、梼杌、饕餮。因为强大,所以有些嚣张,做事不太守规矩。于是,舜便找了个理由把他们发配去守边疆了。
第三步,建立一套独立的领导班子,彻底摆脱四岳十二牧的控制。
尧去世后,舜顺利登上了帝位,但是此时四岳十二牧的影响力依然很大。于是,他便自己挖掘了一批人才,对他们委以重任,用来分掉四岳十二牧的权力。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这批人,《史记》说有二十二个,但是里面有详细记载的也就九个,他们的名称和职位如下:
“伯禹为司空”,伯禹就是大禹,大禹担任司空,负责治理水土。
“皋陶(gāo yáo)为大理”,大理不是云南的那个,它其实是司法官,皋陶也是中国最早的全职法律工作者。
“伯夷主礼”,也就是负责掌管社会礼仪规范的,用现在的话讲,就是管道德的。他和皋陶加起来,就是道德与法治。
“垂主工师”,垂是个人名,他主要负责手工业的管理。
“益主虞”,益就是后来和启争夺帝位失败的那个,他主要负责管理山林河湖。说白了,就是负责林业、牧业、渔业的人。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弃主稷”,弃是负责种植业的,主要是种植粮食,毕竟在那个年代,吃饱饭才是头等大事。弃的后代比较厉害,建立了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朝代——周朝。
“契主司徒”,司徒的主要工作就是教育、教化。这个权力,先前为了制衡四岳十二牧,他分给了帝喾的后代。当他登临帝位后,又给收了回来,可见,他对帝喾的后代也并不信任,不想再亲手培养出新的四岳十二牧。契的后代也比较给力,建立了商朝。
“龙主宾客”,龙是一个人的名字,他主要负责传递消息,把舜的政令有效地传达下去,再把民情传达给舜。
“夔(kuí)为典乐”,让夔掌管音乐。当然,不是要组建宫廷歌舞团,而是从那时候开始,音乐就成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手段,跟礼是一起用的。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孔子总是说春秋时期是“礼崩乐坏”的时代,春秋时期,诸侯相征伐,早就不管旧的那一套礼乐制度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舜的这套领导班子所管理的事项,基本涵盖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它建立起来后,主要事务的权力,几乎都被舜收拢到中央了,四岳十二牧在舜执政的后期也就慢慢地衰落了。
舜建立这套领导班子,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夺权,但是他自己都没有想到,它却成了后世国家中央机关的雏形,也间接促进了华夏第一个国家的诞生。
我们都知道,一个国家的诞生,主要的权力必须是集中的,而舜的继任者禹,正是沿用了这套领导班子,并将其逐步完善,收拢了更多的权力,从而在“涂山之盟”中建立了夏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