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与《诗经》是中国的两大历史之谜,目前中国史学界与考古界对此都无法给出明确或相当合理解释与答案。夏朝历史研究也成为中国学界的一个轻易无人敢碰触的领域,以致谁说话谁挨骂,即使是作为夏文化研究的标志人物许宏先生也是如此。一般学者只能进行一些夏文化研究方法论方面的探讨,显示夏文化研究还不至于太落寞,但对夏朝历史的破解工作并无太大帮助。
在笔者关于夏朝历史的中心区域夏朝国都的论证中,气候温暖、雨水充沛、雨季季节分明、地势平坦、河流湖泊沼泽众多的淮河中下游沿岸是夏朝国都、大禹治水的唯一区域,并观点明确地排除了黄河与长江为夏朝国都、大禹治水地点的可能性。许多读者以河南简称豫,是大象曾经生活的地方,河南全境远古都是气话温暖的地方,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反对笔者的观点。这看似有依据的证明反驳,却经不起进一步的论证。有大象的地方就是气候炎热湿润,这是以现代对非洲大象、南亚大象生活环境的直观印象。生活于气候寒冷的西伯利亚猛犸象,据研究是二千多年前才从地球上灭绝的,大象只生活于炎热湿润的环境中是不能成立的。河南有大象遗骨并不代表河南在四千年以前的一段时间内是炎热湿润的,而出土的大象骨骼化石年代久远,并不是人类存在的时期。以豫为代表的河南地区,以大象化石为依据的河南黄河地区,在夏文明形成时期,并不属于气候温暖湿润的南方。
中国历史传统的以淮河为南北分界线,形成的南方湿润温暖、北方干燥寒冷气候特征,近五千年时间虽有温度波动,但不会有根本的气候差异。南方就是南方的气候特征,北方就是北方的气候特征。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文化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国文字更是这种文化传承的标志。古文字与现代文字在字形与含义上虽有些变化,但其筋骨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一些文字从诞生到今天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有些变化也具有清晰的脉络,是我们研究华夏文明的一项重要依据。在笔者关于“华”“夏”“古”“文”字的分析研究文章中,从文字产生的原因与依据入手,基本还原了这四字的产生过程。笔者对此还是有相当依据与自信,并在此推论基础上,对华夏文明研究产生根本性的结论,促进夏文化的深入研究。
笔者对夏朝的研究文章,因为颠覆了传统观念与地域概念,受到个别地区的谩骂,个人完全理解,就如一个小偷或骗子,被抓到现行后,只能谩骂与拼命反抗而无任何道理可言。该喷的还是会喷,该骂的还是会骂,即使夏文化研究者许宏先生因为拒绝百分百认可二里头遗址为夏都或商都,也同样遭到地方与学术界的诋毁与谩骂,丝毫不会考虑六十年考古人所做的严谨学术态度。在四方湖古城的研究中,笔者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四方湖古城的文化历史不低于六千年,并延续夏商周时期,但现在为止历史学界与考古学界并无一人对此有过认真的研究,只是根深蒂固地把古城定义为二千年历史的汉朝古城。这是所有读者所不了解的,也笔者有把握、有底气颠覆传统历史观念,恢复华夏文明起源的根本依据。
笔者对四方湖古城为夏都的论断,没有完整看过笔者近百篇的文章,难免会有科幻小说印象。因为每一篇文章只是分析一个线索,得出一个结论,一些观点跨度太大,论据偏少、逻辑分析有跳跃。通过各种角度、各种线索、各种合理分析,完整多方面展现夏朝国都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需要一点点的补充完善,最终体现夏朝的一个完整轮廓。其中的缺陷与缺点是难免的,只能请读者暂时体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