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养了一只鸽子,后来鸽子死了。他立志要好好送鸽子最后一程。开始他想土葬,后来想到火葬。在火葬鸽子的过程中,他闻到了鸽肉的味道,于是买了瓶二锅头,鸽子肉成了下酒菜。
我们常讲不忘初心,项羽和烧鸽子的人一样,忘记了初心。世上有很多项羽这种人,下定决心做出某种行动,但随着情境改变,渐渐忘掉初心,让事情走向不知名的道路。诸多史学家都说项羽有妇人之仁,这是错误的判断,他忘记了自己的初心。
恢复西周时代—一个错误的选择
项羽攻入咸阳消灭秦王朝,现在有两条路可以选择:
第一条,继承秦帝国的遗产称帝,使华夏大地仍然延大一统的帝国面貌。
第二条,恢复秦帝国前的世界格局,也就是战国时代。
很多时候,个人选择的余地很小,大都是形势所迫。秦帝国覆灭的教训,已让所有人产生了错觉,那就是秦帝国的政体有致命缺陷,再加上六国后裔不愿对某一个人俯首称臣,所以第一种“继承秦帝国遗产”的选择,几乎已是不证自明的错误答案。而第二种选择,完全顺应了那些诸侯的心意,项羽不是无敌的,至少他还不想和所有诸侯为敌。
有人认为,项羽即使无法继承秦帝国的留下的遗产,也不要恢复战国时代,最好的方式是恢复到西周时代。这是不在其中,不知其难。西周封建时代,西周国王是天下共主,诸侯都要听从共主的命令。
如今,那些六国后裔早就习惯了各自为政的日子,谁肯心甘情愿再受他人指使?所以,项羽唯一的一条路只能是恢复战国时的格局,连春秋那样的“尊王”时代都无法恢复。
匪夷所思的“封神”
如同姜子牙当年封神一般的威风凛凛,项羽开始封神。和姜子牙封神的庄重不同,他的封神方式很随意,完全出于个人喜好。他不喜刘邦,虽然封其为汉王,却将其封地都城设在今陕西南郑区,又把秦在关中的地盘一分为三,设置三个国,用来阻挡刘邦的东进。
项羽在恢复了其他六国的同时,还封了和自己比较亲近的几个草头王为国王,算上他自己的西楚王国,当时的共有十八国。历史重回战国时代,比战国还要“战国”。项羽封神完毕,看到各路诸侯纷纷返回封地,不禁扬扬得意,认为这是他高度智慧的结晶。
沐猴而冠
项羽下令集结西楚兵团,回西楚王国国都彭城,有个叫韩生的人对他说:“关中是战略要地,据之可控制四方,不如定都咸阳。”
项羽说:“富贵不还乡,就如穿着新衣服夜行,有谁知?”韩生从喉咙里发出咯咯的声音讥笑说:“大家都说楚人是戴帽子的猴子看来真是如此。”项羽大怒,让人把韩生捉住,他无法理解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而被嘲笑,在将其处死前说:
“你说富贵还乡怎么了?这是人之常情。回老家是给老家做贡献,修桥铺路,还能用我自己给家乡人树立榜样,只要肯走出去努力奋斗,就能获取成功。”
韩生依然冷笑。项羽接着说:
“江苏是我家乡,起义军头领们都回了自己的封地,我不回,是何道理?你说关中战略位置重要,我觉得最好的战略位置是一个天下无敌的兵团。”
韩生还在冷笑,但当项羽把他扔进锅里煮时,他开始哭爹喊娘,最后被煮成了肉粥。项羽的“富贵还乡”其实时至今日也有人仿效,功成名就回自己的老家看一看,有种说不出的感慨。
当年舜和孔子提出的家的观念和孝的理念,深深影响了每个人。使我们无论在何方,只要略有小成,第一个要去的地方就是家乡,这是家观念和孝理念的升华。也正是在这种传统思维的千年主导下,我们才热爱家和家乡,才有更多在外成功的人,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给父母尽孝,为家乡贡献物质和精神力量。
另外,项羽对韩生说的最后一段话相当正确,他做出恢复战国时代的决定就注定了他必须回到家乡,这让他在道义和力量上都言之成理。然而,很多“复古”都可能正确,但决策上的复古不一定正确,甚至可能是致命错误。项羽将为这个注定的、不可更改的错误付出疲于奔命的代价。
第一个挑战者
第一个挑战他的不是对他耿耿于怀的刘邦,而是复兴的齐王国丞相田荣。项羽的叔叔项梁对秦将章邯发动全面攻击前,派人要田荣提供帮助,田荣断然拒绝,结果项梁战败身死,项羽记下了这个仇恨。
后来项羽封王时,故意把田荣辅佐的田市封为胶东王,把听从他号令的原齐国王室成员田都封为齐王,至于田荣,项羽连理都未理他。田荣没有反省自己的过错,而是把错误全归于项羽。项羽回到彭城后,田荣开始了他的“复仇计划”,直接除掉了齐地的诸侯王,然后率兵反抗项羽。
项羽权威受到挑战,他反应快如闪电,带领兵团北上攻击田荣。项羽的兵团天下无敌,田荣渐渐不能支撑,在这关键时刻,有人帮了田荣一把。如各位所知,这个人正是刘邦。刘邦的介入,开启了楚汉争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