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史:明朝在辽东的军屯,随着明朝统治的日渐腐朽,日渐衰落

古代史:明朝在辽东的军屯,随着明朝统治的日渐腐朽,日渐衰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3886 更新时间:2024/1/5 2:41:32

明代后期基本上是以守城为主,田耕种为辅助。明代户籍分民户、军户、匠户、灶户等。军户单独成籍,兵丁固定在一定的卫所,终身不能改籍,为军者世袭为军,法律规定严禁军籍改民籍。兵丁一旦伤亡、老疾,仍由原军户出壮丁顶补。被调拨辽东的军士都必须携带女子、丁以及余丁的家属一同迁来辽东安家落户。按当时惯例,每一正军只有在营余丁一人,户下余丁一人,而辽东则每一正军,佐以余丁三人或四人。壮丁出征,路费及置办军装等皆由军户负担,实际上都落在余丁身上。按照当时规定,余丁除帮贴正军而外,不再负担其他差役。正军除每月领取仅有的月粮一石、月盐二斤,均靠余丁帮贴,使得正军“衣甲器用皆有所资”。

正如《全辽志·兵政志》所说,辽东“在昔盛时,武士奋击称雄长诸镇者,以户有余丁,丁有余力…而在操者又给以帮丁,终岁得徒手饱食,欲满意足,得以养其矫健之气而逞其战斗之心”语虽夸张,但这些余丁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明初到成化年间,余丁的主要职责只是帮贴正军。但成化以后,“耕作之业,率归舍余”,余丁的主要职责变成屯种纳粮,实际上余丁变成了屯田正军,这是当时辽东屯田的一支新的力量。军户仅一名正丁被指派到固定的卫所当兵,间或有一军户出二三名正丁的。

这些正丁在卫所中或为操军,或为屯军,操军主要职责是打仗,屯军主要职责是屯种纳粮。每一屯军种田五十亩,在严格的军事编制下从事屯种,以辛勤劳动所得交纳租赋屯粮、屯草。屯田军所屯种的土地属于明朝地方所有,屯军只是佃种。明初于辽东大兴军屯时,农具、耕牛、种子概由地方贷给,以后即由屯军自行解决,屯军从事的完全是一种无偿的劳动。各地的从征、谪发及归附之人,带来了各地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他们互相交流,大大提高了生产水平。种子、耕牛缺乏,明廷从各地予以调拨。洪武年间,辽东耕牛主要靠政府从他处调进或从马市购进。据《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年(1387)辽东都司屯牛已有一万三千八百七十八头。永乐年间,一次就从邻近的国外购进耕牛上万头,发给辽东各卫所。

宣德年间,明廷又从近地调选耕牛上万头至辽东。此外,明后期还迁大批江淮齐鲁之民下辽东以实边,使本来地广人稀的辽东逐渐人口繁盛起来,促进了辽东地区的生产和经济的发展,使得本来榛莽瓯脱之区,很快出现“家给人足,都鄙廪庾皆满,货贿羡斥,每岁终辇至京师,物价为之减半”的繁荣景象。特别是辽东都司的所在地辽阳附近,已是“岁有羡余,数千里阡陌相连,屯堡相望”。正是辽东广大军屯士卒的辛勤劳动,开发了辽东,才带来了辽东的繁荣昌盛。他们要交纳高额的屯粮和屯草,承受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洪武年间刚在辽东大兴屯田时,曾于洪武二十九年规定十年以后始收其租。

自永乐年间开始,租额逐渐增加。据《明实录》记载,成化年间,辽东所存屯军只有一万六千七百人,而岁征屯粮十六万七千九百石,每个屯军要纳十石屯粮,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数字。此外,屯军还得承担各种杂役。本来永乐年间颁布的“红牌事例”曾规定对屯军“一钱不许擅科,一天不许擅役”。但实际上,修边墙、筑城堡等杂役都佥派屯军。卫所军官经役使屯丁充任私役。弘治年间,光是右少监刘恭一人,就私役军余千人。卫所屯田军士实际上已成为明朝和卫所军官的奴仆。随着明朝统治的日渐腐朽,辽东屯田也日渐衰落。自宣德年间开始,由于军屯土地被卫所军官侵夺,辽东的军屯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特别是嘉靖、万历年间,由于驻守边镇的亲王、太监、都司卫所军官的恣意侵刻,大量军屯土地被转入太监及官吏私人手中。例如,“辽东镇守太监白怀、已故镇守总兵麻循、监工具少监张泰、辽阳副总兵张铭、分守监丞卢安、参将肖滓、鉴、游击将军傅瀚各占军民田土,多者二百五十余顷,少者十余顷”。而经管屯粮的官吏,却不管屯田士卒手中有无屯田,照样催逼屯粮。许多屯田军士既缺食粮,又无来年种田的粮种,于是纷纷逃亡。屯军的大量逃亡,导致明代后期屯田荒芜现象十分普遍。被迫束手无措,明廷只好以屯军的“余丁”顶补。自成化年间开始实行“科田”法,即招民佃种屯地。

在小编看来看来民人佃种军屯田土,标志屯田已民田转化。隆庆时,屯盐都御史庞尚鹏奏准,对辽东荒芜的屯田“无分官旗舍余,寄籍客户,听其自行认种,各照顷亩,先给牛种,待五年之后,若有收成,仍分别上、中、下,办纳屯粮,其有逼临虏穴及工力繁难者,永不起科”,承认军屯田土可以自行耕种。到崇祯二年在辽东推行了几乎整个有明一代的军屯制度彻底废止。

以上素材来自网络,侵权立删!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元稹:写最深情的诗,做最渣的人,认真地玩一场场爱情游戏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元稹中学,元稹最美的一首情诗,元稹最擅长写的就是情诗

    让薛涛因爱出家当时,元稹30岁,受命去川蜀视察,官拜监察御史。薛涛成名已久,是全国的文化偶像,各路名流都被她的才貌折服。元稹也早有耳闻,自然要去拜会。一到蜀地,便立马登门拜访。元稹去见薛涛应该有几层意思。一是薛涛名气太大,才貌双绝,作为文化领域的人,肯定要去辨认真假;二是妻子早亡,内心空虚,得遇良人

  • 甘肃有何吸引之处?为何古代人不断迁入,朱元璋也举行大规模北迁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元璋留下的地图,朱元璋徐达,朱元璋时期各地名人

    从有文献记载以来,中原汉人开始大规模西迁是在秦穆公时期。因为当时东进受挫,秦穆公便向西开垦国土。在秦朝建立以后,关中秦人慢慢向榆林迁移,开创了中原王朝向西部离开的先潮,在汉朝的时候汉武帝控制了河西地区,直接掀起了向西迁徙的热潮。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不少汉人向甘肃迁徙,将其视为避难地。这批汉人中包

  • 云南的南诏国怎么来的?它由唐朝扶植却反咬一口,逼大唐送上公主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南诏国皇帝简介,南诏布衣,南诏是怎么灭亡

    与一般的小政权不敢称帝不同,南诏国过足了皇帝瘾,后三代国主合计当了43年的皇帝。其实南诏国的崛起完全得益于唐玄宗的扶植,那么,唐玄宗为何要给自己培养对手呢?南诏国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其结局又如何呢? ☞云南“六诏” 唐朝初年,云南洱海地区生活着若干个少数民族部落,其中有六个最强大,被称为“六诏”。诏,

  • 古代只有皇帝才可以穿龙袍,为什么包拯还敢穿?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龙袍是古代封建王朝帝王们的专属着装,其他人如果穿了,那就是僭越。包拯虽然深得皇帝信任,但终究是臣子,更是知法守法的良吏,为何会穿“龙袍”如此大逆不道呢?实际上,我们都被一些影视剧集或者戏剧给误导了,包拯所穿的不是皇帝穿的龙袍,而是一种赐服——蟒袍。蟒袍,也即是蟒服。在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的领导班子也开

  • 有人说唐朝完全算是胡人政权,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胡人将领出现?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比方说李世民接纳了许多隋炀帝的妃子,发动玄武门之变以后,自己哥哥和弟弟的妃子也都纳入后宫。到了后面自己的儿子李治,也随着父亲的脚步娶了“武则天”。甚至唐玄宗都可以占自己的儿媳妇“杨贵妃”,所以我们不能称之为乱伦,可以称为是“奔放”。现在我们来看,已经开放到这种程度,什么高仙芝、王思礼、屈厥通、哥舒翰

  • 武则天临死前为何把江山还给了李家?她真的很聪明,不得不佩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武则天死后把江山还给李家是不得而为之,首先天下人一直认为天下是李家的,武家掌管天下,不服的人大有人在,会有大量的人直接选择背叛。其二,当时朝廷的大臣虽然表面是臣服于武则天,可是武则天去世后,武家如果没有武则天这样的强权人物出现,那么武家受到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当时狄仁杰都认为武则天应该还天下于李家,

  • 我国古代哪个王朝人民的幸福指数最高?宋朝?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认同这种说法的第2个论据在于他们认为宋朝是穷政府,富百姓。王安石为什么要火急火燎地去变化,就在于2023财政没有钱,但不等于老百姓没有钱。我们都知道宋朝发生的商业革命,打破了坊市界限。普通老百姓来钱的渠道也是五花八门。经济是基础,有钱了自然幸福指数就高了。宋朝政府相对来说还是能够做到不扰民的,我们可

  • 《大唐狄公案》:狄仁杰的人间烟火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其中,由荷兰外交官、汉学家、小说家高罗佩历时十八年时间写成的名著《大唐狄公案》,探案情节波诡云谲,谜底判决令人深思,细微之处考证详实,既描写了一身正气的狄仁杰形象,又勾勒了盛唐时期的风情画卷。 这套全新译本的《大唐狄公案》,将再次带我们走进狄仁杰为官断案、与民除害的传奇经历。高罗佩笔下的神探狄仁杰狄

  • 古代六大断案高手:包拯上榜,神探狄仁杰屈居第二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施世纶(1659年一1722年,清早期),福建晋江县人,被康熙称为“江南第一清官”,民间称其为“施青天”。他是一个典型的官二代,其父是靖海侯施琅(战功赫赫的水师提督)。施世纶随父作战有功,26岁就做了江苏泰州知州,之后做了顺天府尹、漕运总督、户部侍郎等高官。相传他从小体弱多病,相貌奇丑,“眼歪,手卷

  • 李世民杀掉哥哥和弟弟,为何还是千古名君,这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大家需要知道作为一个古代帝王,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了解当初的事情,因为这样的评价不是特别全面。且不说当时他们兄弟的关系,已经是你死我活了,自古争斗肯定就会杀人,在权力的争斗当中肯定会有牺牲者。李世民确实做了一些让人不耻的事情,但是他之所以会被后世奉为明君,是因为他具备着杰出帝王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