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棣许诺朱权事成就平分天下,事后却反悔,朱权一个举动保全自身

朱棣许诺朱权事成就平分天下,事后却反悔,朱权一个举动保全自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114 更新时间:2024/1/16 7:05:46

在这些明朝初期的藩王当中,最新的的是十三位塞王,分布在东北到西北的漠北边线上,这十三位塞王分别是:

北平燕王、大宁宁王、太原晋王、大同代王、广宁辽王、西安秦王、宣府谷王、甘州肃王、宁夏庆王、平凉安王、开平齐王、沈阳沈王、开原韩王。

最开始的时候,这十三位塞王都只有三护卫的兵力,大约万余人的规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局势的变化,许多塞王的兵力其实远远不止三护卫。

到洪武晚期的时候,这十三位塞当中,实力最为强劲的莫过于宁王朱权了,其次是燕王朱棣等少数几个藩王。

朱权,朱元璋的第十七个儿子,嫔妃杨氏所生,是朱元璋的庶子,不过他自小十分聪明,深受朱元璋喜爱,稍稍长大之后,又十分有谋略,朱元璋认为他很有才能,于是封十三岁的他为宁王,将非常新的的大宁封给他作为封地。

大宁,在喜峰口之外,东连辽左,西接宣府,是一个土地十分广阔的军事重镇,也是防守蒙古的最前沿地区,朱权能得到这个地方,可见朱元璋对他十分重视。

洪武二十五年,十五岁的朱权到大宁就藩,由于这个地方位置十分新的,因此朱元璋给了他超规格的兵力配置,史书对此是这么记载的:

王所统封疆数十城,广千余里,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视诸王最雄。

说朱权统治的领土有数十座城池,连绵千余里,还有将士八万,兵车六千,无论是土地的广阔程度,还是兵力的多寡,在诸王之中都排在第一。

并且,朱权还有个一个别人无法企及的待遇,那就是他手下有一支战斗力爆表的军队,即朵颜三卫。

朵颜三卫是投降而来的蒙古人组成的,由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组成,也叫兀良哈三卫,将士们各个能征惯战,是朱权手下的雇佣兵集团,也是朱权的大杀器,朱权曾多次带领朵颜三卫出征蒙古,都取得了时尚的战绩。

事实上,朱权刚来到大宁的时候,由于大宁地区地处荒漠,人口也不是很多,所以封国并不富裕。

但朱权是个很有谋略和吃苦精神的人,他在大宁地区的沙漠当中广泛种植树木,并带领军民开垦荒地,而且他本人作风也很勤俭节约,结果在数年时间里,大宁就变得十分富裕了。

然胙土广衍倍于他王,亦以俭约制国,辟圃种树,广令卫士疆理荒野,艺植土物之宜,国用饶裕。

在朱权的封国大宁附近有许多邻居,但跟他联系最好的就是燕王朱棣了,尽管两人不是一个妈生的,但因为都很有才能,彼此惺惺相惜,两人又经常一起征战塞外,因此相处十分融洽。

那时候,是朱权人生最快乐的一段时光,他与朱棣一起驰骋塞外,为大明朝建立功勋,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赐和厚爱,他本人也沉浸其中,认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

但是,事情的转折点出现在洪武二十八年,这一年太子朱标离去了,包括朱棣在内的几个朱元璋的嫡子,对皇位展开了争夺战,朱权虽然无心皇位,但也卷入其中,不得不在皇子与皇孙(朱允炆)之间站队。

不过,朱权倒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得罪谁都不是好事,所以对外左右逢源,对内则加强自身实力,以此来防备未知的变化。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离去了,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

朱元璋离去前,朱允炆就表达出了对藩王实力过强的担忧,但因为种种原因,朱元璋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为了消除藩王的隐患,朱允炆继位之后,开始实施削藩新规,在半年之内就削去了六位藩王的爵位,并开始对燕王朱棣进行严格限制。

建文元年五月,朱允炆削去了朱棣的三护卫,导致朱棣只有八百卫士可用,并且他所在的北平还处在朝廷军的包围之中。

当年六月,朱棣在做好准备之后,以清君侧之名发起了靖难之役,由于当时北方诸将大多都是他的旧部,因此他很快就招降了大量朝廷军,并控住了北平周边地区。

朱允炆见朱棣造反,认为朱权与朱棣联系好,可能会出兵帮助朱棣,于是下令削去朱权的三护卫,并派遣都督刘真、陈亨率领大宁兵攻打遵化。

实际上,朱权并没有帮助朱棣的打算,因此朱允炆削去他三护卫,让他感到很是恼火,这也间接促使他后来接受朱棣的招纳。

不过,朱权虽然失去了三护卫,但他的实力依然很强,手下还有将士六万余,以及朵颜三卫。

当年八月,朱允炆任命老将耿炳文为大将,率军三十万攻打燕军。

耿炳文虽然经验丰富,非常擅长防守,但进攻却是他的短板,朱棣抓住这一点,对朝廷军进行突袭,结果两次击败耿炳文,朝廷军损失四万余人。

战报传回南京之后,朱允炆勃然大怒,当即罢免了耿炳文,并与大臣们重新商议主帅人选。

那时候,朱允炆有意重用表兄弟曹国公李景隆(李文忠之子),再加上黄子澄等人与李景隆联系很好,也推荐李景隆,朱允炆便顺势任命李景隆为主帅,率军五十万攻打朱棣。

实际上,李景隆虽然是名将之后,却没有什么实战经历,只是个纸上谈兵之人,朱棣得知李景隆担任主将,就感到非常不屑,认为李景隆根本不是自己的对手。

当年九月,李景隆率军围攻北平,朱允炆又派遣江阴侯吴高带领辽东兵马围攻永平,形势对兵力薄弱的燕军十分不利。

不过,朱棣的做法却让人大为震惊,他竟然留下儿子朱高炽镇守北平,自己则带着主力部队前往永平救援。

朱棣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认为北平城池坚固,以李景隆的能力,短时间之内很难破城,反倒是永平作为北平的外围屏障,是必须守住的。

并且,朱棣还有另外一个心思,那就是永平的位置比较靠近大宁,他去救援永平,也想趁机拉宁王朱权下手,即使不能,至少也要想办法得到朱权的军队。

当时,朱棣是这么对将士们说的,我以前巡视边塞的时候,见大宁兵十分彪悍,朵颜三卫更是骁勇无比,如果我能得到宁王的军队,那就大事可成了。

曩余巡塞上,见大宁诸军慓悍。吾得大宁,断辽东,取边骑助战,大事济矣。

但是,朱棣也知道,朱权虽然跟自己联系很好,却不会轻易投靠自己,他得想个办法才行。

朱棣来到永平之后,很快就击退了吴高的进攻,但他没有立马回援北平,而是带着少量人马走小路来到了大宁城下。

当时,朱棣是这么对朱权说的,自己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了,希望朱权帮帮他,朱权见他人马很少,就让他入城。

朱棣入城之后,拉着朱权的手不停哭泣,还说自己是担心被害才起兵的,现在已经被朝廷军打得大败了,希望朱权能帮他上书侄子朱允炆,替他说说好话。

朱权认为朱棣被削去了三护卫,打败仗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就没有太多怀疑,于是答应朱棣的请求,还让朱棣住在大宁城内。

朱棣在大宁城内住了好几天,朱权都没有发现任何异样之处,就对朱棣坚信不疑。

实际上,朱棣可没有闲着,在他入城的第一天,他就开始谋划了,具体而言他做了以下两件事:

第一件事,朱棣让主力部队埋伏在大宁城外,并在自己入城之后,让一部分得力将士慢慢混入大宁城内,为自己提供支援;

第二件事,朱棣让部下暗地里对大宁城内的守将,以及朵颜三卫的首领进行拉拢,许诺给他们高官厚禄,让他们投靠自己。

权邀燕王单骑入城,执手大恸,具言不得已起兵故,求代草表谢罪。居数日,疑洽不为备。北平锐卒伏城外,吏士稍稍入城,阴结三卫部长及诸戍卒。

在做好准备之后,朱棣就找到朱权,说自己准备返回北平去,朱权便亲自前去送行,当众人走到郊外的时候,朱棣突然一声令下,城外的燕军主力,以及城内投靠朱棣的大宁兵立大佬集起来。

这个时候,朱权才知道自己中了朱棣的埋伏,于是让部将朱鉴护卫自己,结果还没有交战几个回合,朱鉴及所部就全部被害伤了。

朱权的脑子也是转得够快,知道自己已经是光杆司令了,于是立马向朱棣表态,说帮助朱棣反抗朝廷也不是不能商量,没有我的话,恐怕你也很难控制大宁兵。

朱棣觉得有道理,就拉着朱权的手说,只要你帮我成就大业,我就跟你平分天下!

燕王谓权,事成,当中分天下。

这话可吓了朱权一跳,历史上没有哪个人造反成功了,还会跟别人平分天下,他要是真的答应了,这不是找伤嘛!

于是,朱权只是微微一笑,并没有给朱棣任何回应,朱棣也会心一笑,就不再说话了。

很快,朱棣就带着朱权及其嫔妃、王子离开了大宁,大宁城立马就变成了一座空城。

由于朱棣得到了朱权的数万兵马以及朵颜三卫,实力因此大大加强,之后他率军在郑村坝反攻李景隆,将李景隆打得大败而归。

经过将近四年的角逐,朱棣最终夺取南京,坐上了皇帝宝座,而在这段时间里,朱权也十分老实,还多次帮朱棣起草檄文,用犀利的笔头帮朱棣挽回了不少民意。

如果说,朱棣没有当皇帝,朱权或许是安全的,因为朱棣需要他。

但是,朱棣当坐上龙椅之后,朱权就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了,当初朱棣承诺事成就跟他平分天下,现在这件事该怎么结束呢?

当然了,朱权也不可以不提这一茬,就当做没发生一样,但朱棣会放心吗?朱棣肯定会担心他哪一天提起这件事,那自己就尴尬了。

更为严重的是,朱棣为了防止朱权提起这件事,会不会提前谋划,让他没有开口的机会呢?

想到这里,朱权就冒出了一身冷汗,他决定做点什么来打消朱棣的疑虑,也给自己找一条安全的退路。

就在朱棣登基称帝之后不久,朱权就上书一封给他,说大宁我是不准备回去了(其实朱棣已经将大宁收回朝廷了),我希望到南方富庶的地方建立封国,苏州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比即位,王乞改南土。

朱棣一听,感到十分高兴,因为他知道朱权不打算跟他平分天下了,只是当个富贵王爷而已。

但是,朱棣对朱权还是很有戒心的,他担心朱权万一到了富庶的地方,兜里有钱了,再大手一挥,召那些旧部一起造反,可就不太好了。

所以,朱棣不太愿意将苏州封给朱权,但他不知道的是,朱权的目的其实也不是苏州,而是人口众多的南昌。

朱权之所以没有一开始就提南昌,正是因为他深知求上得中的道理,他一开始就提出苏州,其实是知道得不到的。

正如朱权所料,朱棣没有给他苏州,当时朱棣是这么说的,苏州是京畿之地,不太方便给你做封地。

朱权也没有坚持,又对朱棣说,那就将钱塘封给我吧。

朱棣也不想把钱塘给朱权,就对朱权说,钱塘这个地方不太吉利,当初父皇将钱塘封给五弟朱橚,但朱橚并未成功就藩;建文在位的时候,将钱塘封给他的弟弟,也未能就藩,所以我建议你选择其他地方,建宁、重庆、荆州、东昌都是好地方,你随便选一个吧。

这个时候,朱权应该见好就收,直接提出南昌就好,但他为了彻底打消朱棣的猜忌心,就假装对朱棣说的几个地方都不满意,以后再讨论这件事。

朱棣见朱权如此,似乎早就将平分天下之事抛诸脑后了,就感到非常高兴,他心里其实已经盘算好了,日后朱权只要看好了封地,就果断答应。

永乐元年二月,朱权在京城已经待了很长时间了,就跑去找朱棣,说自己要去南昌,朱棣当即答应他的请求,还举行了隆重了欢送仪式,并派人在南昌修建了规模浩大的宁王府。

就这样,朱权成功来到了南昌,但之后发生了一件事,让朱棣重新对他产生了猜忌,那他是如何安全着陆的呢?

事情是这样的,当初朱棣剥夺了朱权的大宁兵马,等到天下安定之后,他就在大宁地区设置了大宁都司,并将大宁官兵和朵颜三卫安置在这个地方。

或许是因为大宁官兵与朵颜三卫相处得不怎么融洽,许多人都逃到塞外成为盗贼,他们聚众抢掠明朝境内百姓的财物,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这件事本来跟朱权是没什么联系的,因为他早就不掌管大宁兵马了,但朱棣可不这么想,他以为是朱权暗中蛊惑旧部搞事情的,是在怪罪自己没有跟他平分天下,甚至是意图谋反。

朱棣原本是打算派军队去平乱的,但他转念一想,如果这个时候对大宁兵马下手,那岂不是逼这些人造反吗,大宁岂不是很容易就丢失了?

最终,朱棣为了大局着想,就下发了一道谕旨,赦免那些为非作歹的大宁官兵,说他们只要改过自新,就让他们官复原职,并且提高他们的待遇。

大宁诸卫官军多逃,于口外相聚刦掠,罪本难容,朕念此辈皆太祖皇帝所飬,东征西伐尝奋力効劳。后出于一时畏罪逃聚,衣食无资。遂至刼夺,陷为盗贼,改过无由,可即差人赍勑往谕朕意。既往之罪咸释不问,宜革心悔过,各复职役。

谕旨下达之后,那些去当盗贼的大宁官兵,大多都回去继续任职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危机就这样被化解了。

由于朱棣没有找到朱权蛊惑大宁兵马的证据,因此这件事只得作罢,但这不代表他对朱权就放心了。

永乐四年,有人告发朱权使用巫术害人,并且诽谤别人,朱棣便派人秘密调查,结果发现朱权只不过是在求仙问道而已,并没有什么不轨之举。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朱权来到南昌之后,深感自己前途无望,又遭到朱棣猜忌,便开始韬光养晦,不再过问世事了,而是一门心思求仙问道,为此他还与道家第43代天师张宇初成为了好友。

不仅如此,朱权为了麻痹朱棣,还专门修建了一座书斋,他经常与文人学士往来,而且沉迷于著书立传,还对戏曲、旅游、医术、天文、地理等领域充满了兴趣。

在数年时间里,朱权就写下了几十本著述,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并且他还派人将自己写的送给朱棣看,朱棣当然看不懂了,但由此坚信他没有什么平分天下的想法了。

历史上,朱权确实是个有名的道家学者,而且在戏曲、历史、医术等方面造诣很高,可以说这完全是他倒逼自己所成就的。

由于朱权表现很好,因此在朱棣在位的二十余年时间里,他都没有遭受迫害,那这是不是意味着他一点野心都没有呢?

答案是否定的,其实他对权势也有执念,他当然知道自己无法跟朱棣平分天下了,但他对于失去大宁感到很失落,当初他是不得已才选择到南昌去的,因为他知道朱棣不可能再让他回大宁了。

朱棣离去后,明仁宗朱高炽继位,朱权曾上书朱高炽说,南昌不是我的封地,我请求回到大宁去。

朱高炽也是个聪明人,就对朱权说,父皇将你封在南昌二十余年,如果不是你的封地,哪里是你的封地呢?

帝答书曰:“南昌,叔父受之皇考已二十余年,非封国而何?”

明宣宗朱高炽宣德三年,朱权又上书说,想要得到南昌附近的良田,又被朱瞻基拒绝。

至此,朱权完全意识到,从朱棣到朱瞻基这祖孙三人,都对他充满了戒心,他想要回到大宁的愿望已经无法实现了,再加上自己年事已高,便不再折腾了,而是安心在家养老。

不过,朱权由于深谙道家的养生之道,所以寿命比较高,一直到正统十三年(1448年)才无疾而终,伤时七十岁,是朱元璋儿子之中寿命最长者。

事发朱权的一生,虽然有过被朱棣欺骗的经历,但总体上他还算是个有智慧之人,不但在靖难之役后保全了自身,而且活得比较长,结局算是非常不错的了。

更多文章

  • 金军兵临开封城下,北宋朝廷启用郭京,施展“六甲法”,只要用七千七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郭京个人简历,宋朝郭京,金兵攻占汴京的惨状

    说起靖康之变,金军打入北宋都城,其实一共有两次,都发生在靖康元年。第一次是在正月,在此之前,完颜宗翰率领金军一路打到汴京城下,宋徽宗被吓得昏迷,醒来之后连忙将皇位传给太子。正月,金军渡过黄河,兵临开封,新上位的宋钦宗在大臣们的建议下,尚未交战,就准备放弃开封,逃到襄阳一带,被以李纲为首的主战派以伤挽

  • 她是战国宫斗狠角色,白居易诗中的蛇蝎美人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白居易最悲惨的诗句,白居易夸赞女人小蛮腰,心狠毒辣的蛇蝎美女

    楚国君主楚怀王芈槐的宠妃——郑袖,是个大美女,以阴险恶毒、工于心计著称于世。唐朝诗人白居易有诗句:“劝君掩鼻君莫掩,使君夫妇为参商。”所用“掩鼻”典故即源于郑袖,用来形容进谗离间。《战国策》记载:“魏王遗楚王美人,楚王说之。夫人郑袖知王之说新人也,甚爱新人。衣服玩好,择其所喜而为之……”说的是:魏王

  • 成化难兴(六章)商辂被明英宗贬为平民,为何朱见深重新启用?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商辂在明朝历史上非常有名,而且是我们历史上少有的“三元及第”的状元,再加上当时的内阁首辅彭时也是状元出身,所以有的历史爱好者戏谑称之为“状元内阁”。商辂是浙江人,早在明宣宗宣德十年的时候已经是乡试的解元了。后来他在明英宗正统十年又赴京参与了会试,先后取得会试和殿试第一的成绩,被朱祁镇钦点为状元。这是

  • 唐高宗天生就是当皇帝的命他一岁时写了一个字最终一语中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唐太宗李世民一共有十四个儿子,其中嫡子,也就有机会继承皇位的是长孙皇后所生的儿子——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长子李承乾幼年时天资聪颖,惹人喜爱,唐太宗即位后,就把他立为太子,当年刚刚八岁。李承乾逐渐长大,品行不端,对父亲阳奉阴违,腿脚还有点毛病,走路时看着有点瘸,这令唐太宗感到十分遗憾。有一

  • 明仁宗朱高炽正值壮年为何突然驾崩?是疾病缠身还是被儿子所害?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八日,也就是朱高炽继位的第十个月,他突然病重,次日就驾崩了,时年48岁,从疾病发生到离世仅一天。不止是文武百官,就连后世的人们都认为明仁宗的伤很是奇怪,前一天他还能照常处理政务,身体也并无任何异常,结果第二天就病倒了,病情还十分严重,又过了一天,干脆直接驾崩了。据记载,

  • 她怀着仇人的孩子6个月,成吉思汗却没有责怪她反而更加疼爱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成吉思汗幼子简介,成吉思汗只有4个儿子吗,成吉思汗的前两个孩子

    孛尔帖小时便受人喜爱,性格随和,所以很快就给他们两定了娃娃亲。可是,在回家不久,乞颜部发就生大乱,成吉思汗差点被杀害,幸好一位老人帮助他才得以逃脱。之后,成吉思汗便一心想重振乞颜部的雄风,刻苦努力,乞颜部才慢慢好起来,孛尔帖也准备嫁过去了。不过当时的蒙古仍然很混乱,抢婚是当地的特色。这里就不得不提一

  • 唐玄宗是因为戏子的一句话,才同时罢免两位宰相?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宋璟(663年—737年)于是,名相宋璟出场了。宋璟此时的职务是广州提督。他为人刚正不阿,他在历史上的名气不如唐初的名相魏征那样大,可他那种嫉恶如仇、敢于直言的性情和魏征简直是如出一辙。宋璟刚出道时就到处得罪人,而且谁的权势大他就得罪谁。所以宋璟一开始在仕途上混得并不顺利,他先后得罪了武三思和太平公

  • 唐玄宗错贬一员大将,为安禄山清除了一块“安史之乱”的绊脚石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唐玄宗晚年宠信乱臣贼子,直接导致了祸国殃民的“安史之乱”,大唐帝国从此一蹶不振,昔日的盛世辉煌不复存在。唐朝时期,曾在安西、朔方、范阳等军事要塞之地,设置了十大节度使,安禄山就是范阳、平卢、河东三镇的节度使。十大节度使当中,安禄山不是势力最大的。当时实力最强的,当属河西、陇右、朔方、河西四镇节度使王

  • 太多人只关注范成大的诗,却不了解他的人,铁骨文人一枚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01继位的第二个月,被誉为“南宋最强皇帝”的赵昚,就迫不及待地召主战派老将张浚入朝,共商恢复河山大计。随后,孝宗搞了一系列大动作,比如为岳飞平反昭雪,逐渐将被贬谪和罢免的主战派大臣平反复官,重用主战派,以陈康伯为左相、史浩为右相,以张浚为枢密使,都督建康、镇江、江州、池州和江阴的兵马,紧锣密鼓地做着

  • 听了官员妻子这句话,朱元璋突然醒悟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元朝末年,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滕德懋任职浙江行省掾,同时镇守台州。明朝初年,滕德懋投奔了朱元璋,最初为丞相府椽史,曾跟随明军征讨陈友谅。《吴邑志》记载:“滕德懋,字思勉……德懋素善刀笔,一时文移多出其手,已而从征伪汉有功,除知信州……赞昼勤劳,庶务咸理……卒,有墓在西山,有碑。”滕德懋征讨陈友谅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