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浅析唐高宗李治最终当上皇帝的背后原因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浅析唐高宗李治最终当上皇帝的背后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558 更新时间:2024/1/29 7:14:03

唐太宗李世民在隋唐交接时的表现,堪称英雄好汉,虽然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名声一落千丈,但是好在他在位二十三年期间,多有建树,国泰民安,创“贞观之治”,伤后庙号“太宗”谥号“文皇”,也算是一个英明君主了。

正所谓老子好汉儿好汉,李世民的儿子中,长孙皇后所出的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等,要么是优秀的储君,要么是贤明的亲王,都是大唐盛世的理想继任者。

可是,最后当上下一任唐皇帝的,既不是性格适宜,卓有威望的储君李承乾,也不是少有贤名,备受宠爱的魏王李泰,反而是性格懦弱,优柔寡断,只活了五十六岁,然后被武则天窃取了社稷,搞得李氏皇朝差点大厦将倾的晋王李治。

李治能当上皇帝,这是许多人都想不到的事,不管是当时的朝臣,亦或是现如今的后人,其实,如果抛开有色眼镜,客观地看待李治,会发现他这个人,很有政治智慧,懂得审时度势。

高调的太子

李世民之后,李氏诸皇子中,李治的存在感最低。

这样的说法,比较怪异,因为这个说法它不是李治表现出来,而是相互比较之下对比出来的。

跟谁比呢?跟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等皇子比出来的,唐太宗在位前期,这两位皇子,可以说是唐朝最受宠,也是最闹腾的两位。

太子李承乾就不说了,这位唐朝第二任太子爷(第一是李建成)简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

这话听起来是比较奇怪的,因为但凡生在大唐,长在宫中,又是李世民的儿子,哪怕是李世民临幸的宫女所出,也是皇子,生来就站在人生的终点线上,又有哪个皇子,可以说不算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呢?

其实,这个评价,又是对比出来的,你单看李承乾比其他皇子所占的优势,就能感受到,李承乾嘴里的“金钥匙”,和别人口中的,可不一个分量。

多的不说,单是李承乾这个名字,就比别人强得多,因为,除了李承乾以外,李氏诸皇子的名字,都是李世民所起,唯有李承乾的名字,“承乾”这两个字,是唐高祖李渊亲自给起的。

这个名字,可是很有说法的。

唐代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儿子。

作为秦王妃的长孙无垢,为李世民诞下了嫡长子李承乾,之所以起这个名字,是因为当时长孙无垢生产的时候,李渊颇为重视,故此将其接入宫中,由宫中的太医和皇家稳婆等亲自接生。

也因此,长孙无垢生下李承乾的地方,不是秦王府,而是宫中的一个宫殿,承乾殿。

唐皇宫中各个大殿,都由文学素养高的高祖李渊亲自命名,承乾两字语出古言,大意为“承秉乾坤”,寓意极好,而李世民的长子出生在这里,虽是意外,但也被李渊所喜。

从后来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登基,顺势册封李承乾为太子储君这一点来看,“承乾”两字寓意确实美好,“承继皇业,总领乾坤”,李承乾还没出襁褓,已经被赋予了承继皇业的美好祝福。

而取名的时候,李渊没有想那么多,单纯只是因为欢喜,所以给他赐了这么个名,又好听又好用。

而后在李承乾一岁宴会上,高兴之余,顺手册封了李承乾,封其为恒山王,尚在襁褓,就被册封二字称呼的郡王,可见高祖皇帝对这位刚出生的皇孙,其恩宠之深厚。

放眼别家,不管是当时的太子李建成所出的诸位皇孙,还是李世民之后所出的其他皇孙,都没有李承乾的名字耀眼。

而李承乾也是自那时候开始,就备受朝臣瞩目。

后来李世民杀兄弑弟,逼父禅位,夺得皇位以后,越发宠溺自己这个嫡长子了,登基以后理顺朝政,稳固朝局结束,第一件事就是定立储君,这个自然当属李承乾所有。

因为李承乾出生最早,又得良好教育,李世民请了陆德明、孔颖达、杜正伦魏征等名臣当他老师,李承乾学业有成,性格又好,朝臣评价他“丰姿岐嶷,仁孝纯深”,当立储君。

得到如此多的恩宠,与这么高的圣眷,还有那么多的声望,李承乾的各位太子傅,比如魏征、杜德伦、孔颖达等,自然会理所应当地认为,李承乾一定会是下一任唐皇。

李承乾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他百分之百地认为,皇位是自己势在必得之物,这种信心太过膨胀,以至于当他感受到来自魏王李泰的威胁时,马上狂妄而高调地发起了攻击。

二李之争

相比于李承乾,魏王李泰也算是蛮高调的。

李泰也是长孙皇后所出,是李世民的第四子,李承乾的弟弟,除了太子李承乾以外,李泰最受宠。

原本按照唐朝宗室制度,皇子受封以后,待到成年时应去封地,各安一方,称为“就藩”,但是由于太宗宠爱而破例,允许李泰领封但不就藩,可以常驻京畿。

相比于李承乾,李泰也是博有贤名的皇子,他好文学,写得一手飘逸的草隶,于琴棋书画均有所成,于是太宗又允许他开设文学馆,吸引学士。

殊不知,为了避免玄武门之变的结局,在自己的儿子中上演,而试图“一碗水端平”,对每个儿子都恩宠的唐太宗,他的种种宠信,竟是滋生了魏王李泰的野心。

李泰品学不差,要贤名有贤名,要声望有声望,要能力有能力,再加上他也是长孙皇后所出的嫡子,比太子李承乾只差一个出生排行,李泰对李承乾坐了储君之位,心里自然是不服的。

再加上他开了文学馆,招了许多谋士,各种小话暗示涌来,简直与当年李世民为秦王时的天策府如出一辙,李泰怎么能够按捺住野心?

于是便暗中策划了种种谋略,准备效仿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以望夺嫡。

而得知李泰有夺嫡野心的李承乾,心态发生了变化。

他已经视皇位为囊中之物,又怎么可能允许李泰来新他好事?

原本应该安心经营东宫的李承乾,渐渐变得目中无人,满心算计,对自己的几个重臣老师,也不那么尊敬了。

642年(贞观十六年),李承乾为了保住自己的储君之位,为了自己性命着想,居然决心先发制人,除掉李泰!

只可惜,由于谋划不当,李承乾的暗杀计划破产了。

愈加失败,则愈加不安。

李承乾对皇位的惦念愈加强烈,但又被心里的不安终日折磨,最后,他居然孤注一掷,出了个馊主意,联合他的皇叔汉王李元昌,以及支持他的陈国公侯君集等重臣,准备发动谋反,夺取皇位。

可惜,他再度遭遇失败,而这次,唐太宗保不住他了,念在父子之情,李世民将李承乾贬为庶人,逐出京城。

而他的对手李泰呢?

李泰虽有夺嫡之心,但不像李承乾那么高调和急切,而且李承乾被废,李泰更不急了,因为李承乾之后,李泰是最受宠的,他准备等到李世民退位以后,顺理成章地接过皇权。

但是李承乾之事后,李泰被李世民降为郡王,从品级上,他却比自己唯一的对手李治低了著名,人算不如天算,李治成功熬到了李世民驾崩,然后靠着比李泰高了那么著名的爵位,以及顺位,还有暗中积攒的声望,顺理成章地接过了皇权。

而李泰则郁郁寡欢,于652年(永徽三年)病逝于封地。

如此,李治杜绝后患,在皇权之争中彻底胜出。

胜利,如此简单。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那么李治最后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

无他,唯一句话可概括之,那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李治知道自己没有李承乾的名望,以及李泰那样的圣眷,有的只有同出长孙氏的背景,以及皇子亲王的身份,所以他一直保持着低调,没有表露出丝毫对于皇位的渴望与野心。

这让李承乾和李泰都对他很放心,因而尽管京城的“夺嫡之战”斗争激烈,但是没有什么“战火”波及在自家封地安分守己的李治。

但是,不看皇位一眼,不代表没有野心,生于皇家,直面皇权之诱惑,这是每一个皇室子弟不可避免的事情,这本没有对错之分。

而李治的低调,麻痹了诸皇子,因为没有存在感,不等于没有能力,相反,李治的呆弱,其实是一种变相的自我保护,他在潜伏中,等待机会的到来。

而李承乾与李泰的斗争,可谓两败俱伤,一个被废掉流放,一个被驱逐出京,失去了对皇位的争夺资格,而这时,就显露出来了李治这个“大聪明”,恰好太宗驾崩,李治正好顺势为皇,承接盛世,开元之治。

胜利,如此简单。

简单,其实并不简单,因为想要收获最好的结果,李治需要长久的隐忍,这并不容易,但他守住了,这就是最好的结果。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知道,李治虽然少时声名不显,在李世民所出的李姓诸王中,不出声不出色,但是其内里的政治智慧,是放眼如今,都十分有用的,换句话说,不管是如今的我们,还是当时的唐臣,都小看了李治。

能够在盛世大唐的皇宫中活到成年,又能得到最后机会,为王为帝,有对外开疆拓土,对内国泰民安之功,堪称文治武功的人,他又怎么可能简单呢?

结语:

不过,英雄难过美人关,纵然李治文治武功样样出色,到最后都栽在了女人身上,居然能够想出“二帝同朝”这种馊主意,自以为是彰显恩宠,没想到却是滋生了武则天的野心。

最后,武则天隐忍到李治驾崩,终于统治了唐朝,一番文治武治下去,大唐皇朝气运都损失了大半,从此越加衰弱,直至晚唐覆灭,也是应有之义,历史必然罢了。

色字头上一把刀,而这个锅,自然要扣在李治头上。

如果李治不服,你叫他下地府以后去找他祖上问,你看他爷爷李渊,他爹李世民抽不抽他就完事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朱棣许诺朱权事成就平分天下,事后却反悔,朱权一个举动保全自身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权和朱权,朱棣怎么对待朱权的,朱棣是如何夺走朱权的兵权的

    在这些明朝初期的藩王当中,最新的的是十三位塞王,分布在东北到西北的漠北边线上,这十三位塞王分别是:北平燕王、大宁宁王、太原晋王、大同代王、广宁辽王、西安秦王、宣府谷王、甘州肃王、宁夏庆王、平凉安王、开平齐王、沈阳沈王、开原韩王。最开始的时候,这十三位塞王都只有三护卫的兵力,大约万余人的规模,但随着时

  • 金军兵临开封城下,北宋朝廷启用郭京,施展“六甲法”,只要用七千七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郭京个人简历,宋朝郭京,金兵攻占汴京的惨状

    说起靖康之变,金军打入北宋都城,其实一共有两次,都发生在靖康元年。第一次是在正月,在此之前,完颜宗翰率领金军一路打到汴京城下,宋徽宗被吓得昏迷,醒来之后连忙将皇位传给太子。正月,金军渡过黄河,兵临开封,新上位的宋钦宗在大臣们的建议下,尚未交战,就准备放弃开封,逃到襄阳一带,被以李纲为首的主战派以伤挽

  • 她是战国宫斗狠角色,白居易诗中的蛇蝎美人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白居易最悲惨的诗句,白居易夸赞女人小蛮腰,心狠毒辣的蛇蝎美女

    楚国君主楚怀王芈槐的宠妃——郑袖,是个大美女,以阴险恶毒、工于心计著称于世。唐朝诗人白居易有诗句:“劝君掩鼻君莫掩,使君夫妇为参商。”所用“掩鼻”典故即源于郑袖,用来形容进谗离间。《战国策》记载:“魏王遗楚王美人,楚王说之。夫人郑袖知王之说新人也,甚爱新人。衣服玩好,择其所喜而为之……”说的是:魏王

  • 成化难兴(六章)商辂被明英宗贬为平民,为何朱见深重新启用?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商辂在明朝历史上非常有名,而且是我们历史上少有的“三元及第”的状元,再加上当时的内阁首辅彭时也是状元出身,所以有的历史爱好者戏谑称之为“状元内阁”。商辂是浙江人,早在明宣宗宣德十年的时候已经是乡试的解元了。后来他在明英宗正统十年又赴京参与了会试,先后取得会试和殿试第一的成绩,被朱祁镇钦点为状元。这是

  • 唐高宗天生就是当皇帝的命他一岁时写了一个字最终一语中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唐太宗李世民一共有十四个儿子,其中嫡子,也就有机会继承皇位的是长孙皇后所生的儿子——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长子李承乾幼年时天资聪颖,惹人喜爱,唐太宗即位后,就把他立为太子,当年刚刚八岁。李承乾逐渐长大,品行不端,对父亲阳奉阴违,腿脚还有点毛病,走路时看着有点瘸,这令唐太宗感到十分遗憾。有一

  • 明仁宗朱高炽正值壮年为何突然驾崩?是疾病缠身还是被儿子所害?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八日,也就是朱高炽继位的第十个月,他突然病重,次日就驾崩了,时年48岁,从疾病发生到离世仅一天。不止是文武百官,就连后世的人们都认为明仁宗的伤很是奇怪,前一天他还能照常处理政务,身体也并无任何异常,结果第二天就病倒了,病情还十分严重,又过了一天,干脆直接驾崩了。据记载,

  • 她怀着仇人的孩子6个月,成吉思汗却没有责怪她反而更加疼爱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成吉思汗幼子简介,成吉思汗只有4个儿子吗,成吉思汗的前两个孩子

    孛尔帖小时便受人喜爱,性格随和,所以很快就给他们两定了娃娃亲。可是,在回家不久,乞颜部发就生大乱,成吉思汗差点被杀害,幸好一位老人帮助他才得以逃脱。之后,成吉思汗便一心想重振乞颜部的雄风,刻苦努力,乞颜部才慢慢好起来,孛尔帖也准备嫁过去了。不过当时的蒙古仍然很混乱,抢婚是当地的特色。这里就不得不提一

  • 唐玄宗是因为戏子的一句话,才同时罢免两位宰相?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宋璟(663年—737年)于是,名相宋璟出场了。宋璟此时的职务是广州提督。他为人刚正不阿,他在历史上的名气不如唐初的名相魏征那样大,可他那种嫉恶如仇、敢于直言的性情和魏征简直是如出一辙。宋璟刚出道时就到处得罪人,而且谁的权势大他就得罪谁。所以宋璟一开始在仕途上混得并不顺利,他先后得罪了武三思和太平公

  • 唐玄宗错贬一员大将,为安禄山清除了一块“安史之乱”的绊脚石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唐玄宗晚年宠信乱臣贼子,直接导致了祸国殃民的“安史之乱”,大唐帝国从此一蹶不振,昔日的盛世辉煌不复存在。唐朝时期,曾在安西、朔方、范阳等军事要塞之地,设置了十大节度使,安禄山就是范阳、平卢、河东三镇的节度使。十大节度使当中,安禄山不是势力最大的。当时实力最强的,当属河西、陇右、朔方、河西四镇节度使王

  • 太多人只关注范成大的诗,却不了解他的人,铁骨文人一枚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01继位的第二个月,被誉为“南宋最强皇帝”的赵昚,就迫不及待地召主战派老将张浚入朝,共商恢复河山大计。随后,孝宗搞了一系列大动作,比如为岳飞平反昭雪,逐渐将被贬谪和罢免的主战派大臣平反复官,重用主战派,以陈康伯为左相、史浩为右相,以张浚为枢密使,都督建康、镇江、江州、池州和江阴的兵马,紧锣密鼓地做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