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成长史
匈奴是中国北方一个非常古老的游牧民族,早在公元前7、8世纪,匈奴人便开始在北境驻扎,建立各个部落,开始繁衍生息。只是那个时候,部落之间只是简单的契约关系,并没有真正将对方视为生死兄弟。
俗话说的好:人多好办事。即便不是一条心,部落们抱团在一起也总能获得一些战利品和补给。随着时间的推移,匈奴人的实力也得到了逐渐的加强,他们的体系架构也开始发生了变化,开始有了共同的首领。
他们的首领,便是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听到的“单于”,除了首领,还有两个贤王,贤王们统帅各个部落,一旦发生战争便联合起来,听从单于的号令。
“穷山恶水出刁民”,这话说来,匈奴人也比较冤枉,他们的“刁”只不过来源于当时恶劣的生存环境。作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游牧民族,为了生存下去,匈奴人只能去偷去抢。
到了战国时期,匈奴的势力便开始扩张到秦国的边境,时不时骚扰着当时的秦国。只不过秦人也不是吃素的,几场反击战争,就让其“不敢南下而牧马”!
被揍的鼻青脸肿的匈奴,开始意识到了团结的重要性。于是,便在单于头曼的领导下,形成了一支强大的作战军事团队。有了游牧民族特有的勇猛和马术,再加上领导有力的指挥,一个强大的匈奴王国便开始建立起来。
要说历代单于中,贡献最大的必定是头曼的儿子冒顿。冒顿很有军事头脑,经过短短几年的征战便征服了多个周边国家,当时匈奴人的势力范围已经能够达到长城的周边。
可是冒顿并没有止步于此,甚至开始进攻骚扰西汉。经历多年的交战,西汉认识到匈奴的强大,采取了多种方式进行和谈,比如和亲政策、武力征伐、羁縻统治等等。
但是,野马难驯,匈奴人又怎么会那么容易满足,仍旧不断骚扰汉朝的边境。也正是从这里开始,匈奴即将迎来他们的两位克星。
从辉煌走向衰落
伴随着匈奴人的屡次冒犯,以刘邦为首的汉代君王一直束手无策,直至汉武帝时期,这两位大将的出现,让匈奴人说出了“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的悲伤之语。
他们就是大名鼎鼎的卫青和霍去病,在两名大将的带领下,汉朝的士兵们经历多年的休养生息,终于在公元前113年,正式与匈奴开战,收复失地。
几次沉重的打击后,匈奴终于抵抗不住,开始退兵,并递交了和谈书。匈奴人不仅灰溜溜地返回那个穷乡僻壤的地方,就连匈奴的内部也发生了严重的内战,开始了王权的争夺,极大消耗了匈奴的财力物力,自此,匈奴辉煌不再。
不过,这还不是匈奴的低谷时期。到了东汉时期,匈奴人的处境变得更加糟糕。由于受到了西汉的重创,再加上天灾人祸以及内部夺权,匈奴此时已经四分五裂,家不像家。
经过长时间的分裂合并,匈奴最后分为南匈奴和北匈奴两个政权。南匈奴的地理位置更靠近汉朝,且为了更好地打击北匈奴,开始投靠了汉朝。
不得不说,借刀杀人这一块东汉光武帝刘秀可是十分擅长,收到南匈奴的投诚,不仅让他们作“刀”来对抗北匈奴,给大汉提供了一个安全的防御带,还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收编南匈奴。
比如,刘秀要求南匈奴的质子,也就是未来的匈奴王,来到汉朝学习相关文化,消除对于汉人的仇恨;此外,刘秀还要求参与到南匈奴的政务当中,并让南匈奴迁居在自己的管辖之地。
不得不说,此时的匈奴真的活的艰辛过的屈辱,不仅自相残杀,还要处处受制于人,被人当枪使。但是,这一切都止步于此了吗?并没有。
匈奴又该何去何从?
被东汉王朝收编,被自己的骨肉至亲背叛,北匈奴人竟然还没有击破心理的防线,仍旧选择顽强抵抗。只可惜,现在的北匈奴早已辉煌不再,只能是粘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经历多次的北上战争,北匈奴在汉朝和南匈奴的联合打击下,选择四散迁徙,渐渐地没有了消息。直至多年后,他们出现在了欧洲史当中,这又是为何呢?
史料记载,曾经有数支来自于东方的游牧民族来到过欧洲,他们有着强烈的东方人的面部特色,身着胡服,骑射俱佳。后来得到了阿尔帕德的赏识,得到了重用,共同进攻欧洲中部的喀尔巴阡盆地。
如果猜的没错的话,匈奴人应该是又干起了他们的老本行,开始抢夺社会资源。后来,阿尔帕德一族建立了匈牙利王国,其中就有一个历史证明,证明这几个分支很有可能就是当时西迁的北匈奴。
这个证明就是布达佩斯的英雄广场纪念碑上,刻有形似匈奴人穿着的雕像,这些雕像与西方人的风格面貌大不相同,体现出东方游牧民族的豪放特点。
从开始的闲散游牧民族到后来辉煌的扩张战役,再到后来的分裂衰落,可以说匈奴的一生也是比较跌宕起伏的。有句老话说的好:腐败都是从里面开始的。
即便当时的卫青和霍去病再英明神武,若是没有匈奴的内部夺权瓦解,反而继续保持上下一心,共同抗争,相信匈奴大军也没有那么容易被击败,也就更不会有后来的南北匈奴政权了。
当然历史就是历史,没有如果,我们现在也一样,只有牢牢把握住现在,发现成功的诀窍,努力坚持下去,或许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最后一句话,送给大家共勉:团结就是力量!希望以后我们国家有了危难,我们也能够挺身而出,凝聚在一起,共同守卫我们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