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凭什么是秦国灭掉六国?举个例子再举个例子再举个例子…

凭什么是秦国灭掉六国?举个例子再举个例子再举个例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434 更新时间:2024/1/29 19:30:58

原文

01

[var1]

国力强盛,

这是决定因素!

商鞅变法之后,

奖励耕织,

废井田开阡陌,

六世君主代代积累,

攻取巴蜀,

修都江堰郑国渠,

又不断蚕食六国,

国力远非六国可比。

更别说君正臣贤。

反观六国,

合纵只是权谋,

尚且不能同心合力。

更不明白国力才是根本。

02

[var1]

举个例子:

秦军伐赵,

桓齮领兵20万伐赵,

被李牧打得几乎全军覆没;

但问题在于,

秦国第二年,

可以派杨端和再带20万人伐赵,

被李牧打败后;

第三年可以再让王翦带20万人来,

而赵国只有李牧的15万边兵,

拼完了就完了,

这就是国力差距。

就算没有谋略,

耗也耗死赵国。

关于李牧胖凑秦国的故事

老王有篇精彩的描述,

点我阅读

03

[var1]

再举个例子:

秦国国力强,

那么他就有更多钱用于军事,

比如秦国的每支箭可以比赵国重三钱,

这样就可以射的比赵军远的多,

这就是国力。

04

[var1]

再举个例子:

李信带20万人伐楚,

被项燕打得全军覆没,

但第二年,

王翦就可以再带60万人接着伐楚,

项燕带50万人和王翦对峙。

王翦怎么赢得?

耗啊,

这100多万人要吃饭啊,

耗了大半年一仗没打,

秦国粮食依旧充足,

楚军就断粮了,

天子不使饥兵,

项燕只得撤军,

然后王翦在项燕撤军途中突然袭击,

才灭了楚国。

05

[var1]

再举个例子:

王翦李信伐燕,

燕代组成联军,

死守易水,

秦军不用什么策略。

李信年轻勇猛,

带人没命往前冲就行了,

打了三个月。

秦军尸体把易水填满了,

就过去了,

这就是国力。

我耗得起,

你耗不起。

06

[var1]

再举个例子:

匈奴趁秦灭六国的时候伐秦,

秦国命阮翁仲直接退到黄河南岸,

黄河以北的河套平原不要了,

灭了六国再说,

这就是国力,

有战略纵身,

用土地换时间。

后来才有了蒙恬却匈奴700余里。

07

[var1]

而你说得六国人才,

本来就不是决定因素,

比如:

蔺相如、

苏秦

田文、

黄歇

魏无忌、

等等,

要么是贵族公子,

喜欢结交朋友擅长外交,

要么是口舌之士,

虽能言善辩,

但不是治国之才。

廉颇呢?

被驱逐。

李牧呢?

被冤杀。

乐毅

被雪藏。

只重宗族,

不重人才。

08

[var1]

而且就算论人才,

秦国也别六国多的是啊,

论武的:

王翦、

王贲

蒙敖、

蒙武、

李信、

杨端和,

还有之前的白起

论庙堂李斯、

尉僚,

之前的范雎

论能言善辩的姚贾、

顿弱,

还有之前的张仪

抛开之前的不说,

就讲灭国战时期,

秦国人才济济,

六国留下名字的大概只有李牧和项燕了。

文臣比较出名的大概只有郭开和后胜,

这还是两个佞臣。

所以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09

[var1]

国力不是凭空来的,

秦国本来是积贫积弱的小国,

但抓住了,

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战略机遇期。

商鞅两次变法,

使秦国走上了有制度保障的正轨,

奖励耕战、

什伍连坐,

使得秦人勇于外战,

怯于内斗;

司马错和尉缭先后军事改革,

把秦国变成了一个战争机器,

每个秦人都只是这个军营的一员,

都是一个不需要有思想的零部件。

也就是说整个社会,

都用于保障战争机器运转,

其对战争的承受能力非六国可比。

同时,

得益于制度保障以及文化传统、

民族性格,

秦国历代多出贤主,

再加上一定的地缘优势,

经过百余年不断积累,

才有了横挑天下的国力。

10

[var1]

当然,

人才谋略也不是无用,

比如,

如果没有远交近攻稳住强齐,

谁统一天下还真不一定。

王翦和项燕对峙的那一整年时间,

八百里秦川空了,

都去打楚国了,

此时齐王田健,

如果举五都之兵西进,

收复三晋故地直抵函谷关也是很有可能的。

11

[var1]

历史不能假设,

可怜田健,

一直到秦军过了济水,

还坚信齐秦邦交永固。

空有百万兵最后竟没有做任何抵抗,

投降后连刚出生的儿子都被活活饿死。

说实在的,

秦国是虎狼之邦,

没什么信义,

欺骗愚弄田健这种老实人,

唉,

好可怜。

更多文章

  • 李世民为何评价曹操“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李世民的这句“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的评价可不是在批评曹操或是夸耀自己,而是别有用意,我们来了解一下当时的背景。贞观十九年(645年),李世民第一次亲征高句丽,路过当年曹操的王都邺城时,不禁感慨万分,亲自为曹操作文祭奠。原文如下:“夫大德曰生,资二仪以成化;大宝曰位,应五运而递昌。贵贱废兴

  • 暴政只是假象,秦朝灭亡的真正原因,后代史官是不敢写也不想写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秦始皇一统六国的伟业对我国的历史发展意义重大,正是有了“秦皇扫六合”,才有了后来的中国大一统版图。秦始皇是当之无愧的千古一帝,他的政绩更是少有人能及。但就是这样一个英勇无敌的皇帝,他一手创立的秦朝却经二世就亡了。这个短命的王朝也留下了不少历史疑案,秦王朝真正灭亡的原因,历来也是人们所爱讨论的。很多人

  • 说一些孔子的故事给大家分享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学识渊博是平时的积累成功的[var1]孔子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3岁时,父亲去世,母亲颜氏带着孔子回到曲阜。孔子的母亲粗通文墨,应该对孔子进行过基本的言传身教,教会了孔子最起码的读书写字,孔子后来终其一生孜孜不倦的好学精神应该也有母亲的督促影响。孔子17岁时,母亲去世,生活的重担全压在孔子一个人

  • 曹操率十五万大军南征,荆州兵强马壮,为何不战而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到了三国中后期,曹操统一了北方,准备南征,而荆州就成为曹军南下的第一道隘口,无论是西取西川还是东取东吴,曹操必须先拿下荆州。然而此时刘备、东吴孙权都在打荆州的主意,荆州就成为了一块兵家必争之地。曹操带着十五万大家浩浩荡荡从许都出发,直逼荆州。此时荆州刘表虽死,但尚有10万精兵,而且荆州士兵都熟悉水战

  • 荆轲刺秦终究不成,高渐离琴声奏悲鸣!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荆轲是中国战国时期齐国的一名谋士,他在齐国国相田文的支持下,决定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公元前227年,荆轲和另外两名谋士前往秦国,他们在秦国官员阮籍的帮助下,获得了进入秦王宫廷的机会。[var1]荆轲进入秦国后,开始了长达数月的等待,寻找刺杀秦王的机会。然而,他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没有足够了解秦王

  • 曹丕并非曹操最优秀的儿子,为何他能当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三国中的故事,就不得不谈到曹操两个儿子的储君之争。相信大家都学过一首诗《七步诗》,这首诗正是描述曹丕和曹植之间的夺嫡之争。曹操家族中并不缺人才,曹操、曹植、曹丕父子三人,被后世称为建安“三曹”,这三人的文学造诣在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相比曹丕,曹植的文采更高,曹操更喜欢曹植,然而最后继承曹操之位的

  • 亚洲一小国美女如云,自称有华人血统,据考证是汉朝名将后裔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吉尔吉斯坦许多人都自称有华人血统,甚至还以汉族人自居,尽管他们不属于中国,不过却有许多中国的元素,后来历史专家经过考察,才发现吉尔吉斯坦跟汉朝时的名将李陵有关。李陵是汉武帝时期的名将,公元前99年他奉命出征攻打匈奴,不料由于敌我力量对比太多悬殊,于是李陵战败,而且还偷袭了匈奴,关于李陵投降匈奴的说法

  • 金庸小说中的两次合纵(上):慕容氏的复兴大燕计划有可行性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var1]慕容博设计的这个蓝图,可谓五家分宋联盟。吐蕃的鸠摩智与慕容家一向交好,山东起兵要靠慕容自身。剩下需要交涉的,辽国、西夏、大理,恰好萧峰是南院大王,段誉是镇南王世子,虚竹后来成了西夏驸马。而三人又是义结金兰。因此,这个计划的关键在于说服萧峰首肯。当然,最后我们知道萧峰悲天悯人,不忍百姓离乱

  • 刘邦靠这3板斧,让六国后裔不敢反汉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var1]秦始皇死后,山东六国后裔立即跳出来反秦。项羽入关一统天下,齐王田荣立即起兵反对,十八路诸侯攻破楚国都城彭城。为何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六国后裔却再无人反对?01六国为何反秦秦始皇一统天下,六国文字和度量衡都被废除,实现了“车同轨。书同文字”,“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锺鐻,金人十二,”六国

  • 三国演义里,刘备究竟是真君子,还是假仁义?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演义》欲表现刘备的宽厚仁慈,故将许多决策都说成出自诸葛亮等人。例如入川问题,似乎从头至尾全由诸葛亮、庞统二人策划,刘备只是被动实施。其实,在入川过程中,刘备充分施展了他作为韬略家特有的手段。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记载,赤壁之战以后,孙权欲与刘备共同取蜀,扩大势力,以与曹操抗衡,遣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