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01
[var1]
国力强盛,
这是决定因素!
商鞅变法之后,
奖励耕织,
废井田开阡陌,
六世君主代代积累,
攻取巴蜀,
修都江堰郑国渠,
又不断蚕食六国,
国力远非六国可比。
更别说君正臣贤。
反观六国,
合纵只是权谋,
尚且不能同心合力。
更不明白国力才是根本。
02
[var1]
举个例子:
秦军伐赵,
桓齮领兵20万伐赵,
被李牧打得几乎全军覆没;
但问题在于,
秦国第二年,
可以派杨端和再带20万人伐赵,
被李牧打败后;
第三年可以再让王翦带20万人来,
而赵国只有李牧的15万边兵,
拼完了就完了,
这就是国力差距。
就算没有谋略,
耗也耗死赵国。
关于李牧胖凑秦国的故事
老王有篇精彩的描述,
点我阅读
03
[var1]
再举个例子:
秦国国力强,
那么他就有更多钱用于军事,
比如秦国的每支箭可以比赵国重三钱,
这样就可以射的比赵军远的多,
这就是国力。
04
[var1]
再举个例子:
李信带20万人伐楚,
被项燕打得全军覆没,
但第二年,
王翦就可以再带60万人接着伐楚,
项燕带50万人和王翦对峙。
王翦怎么赢得?
耗啊,
这100多万人要吃饭啊,
耗了大半年一仗没打,
秦国粮食依旧充足,
楚军就断粮了,
天子不使饥兵,
项燕只得撤军,
然后王翦在项燕撤军途中突然袭击,
才灭了楚国。
05
[var1]
再举个例子:
王翦李信伐燕,
燕代组成联军,
死守易水,
秦军不用什么策略。
李信年轻勇猛,
带人没命往前冲就行了,
打了三个月。
秦军尸体把易水填满了,
就过去了,
这就是国力。
我耗得起,
你耗不起。
06
[var1]
再举个例子:
匈奴趁秦灭六国的时候伐秦,
秦国命阮翁仲直接退到黄河南岸,
黄河以北的河套平原不要了,
灭了六国再说,
这就是国力,
有战略纵身,
用土地换时间。
后来才有了蒙恬却匈奴700余里。
07
[var1]
而你说得六国人才,
本来就不是决定因素,
比如:
蔺相如、
苏秦、
田文、
黄歇、
魏无忌、
等等,
要么是贵族公子,
喜欢结交朋友擅长外交,
要么是口舌之士,
虽能言善辩,
但不是治国之才。
廉颇呢?
被驱逐。
李牧呢?
被冤杀。
乐毅,
被雪藏。
只重宗族,
不重人才。
08
[var1]
而且就算论人才,
秦国也别六国多的是啊,
论武的:
王翦、
王贲,
蒙敖、
蒙武、
李信、
杨端和,
还有之前的白起。
论庙堂李斯、
尉僚,
之前的范雎。
论能言善辩的姚贾、
顿弱,
还有之前的张仪。
抛开之前的不说,
就讲灭国战时期,
秦国人才济济,
六国留下名字的大概只有李牧和项燕了。
文臣比较出名的大概只有郭开和后胜,
这还是两个佞臣。
所以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09
[var1]
国力不是凭空来的,
秦国本来是积贫积弱的小国,
但抓住了,
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战略机遇期。
商鞅两次变法,
使秦国走上了有制度保障的正轨,
奖励耕战、
什伍连坐,
使得秦人勇于外战,
怯于内斗;
司马错和尉缭先后军事改革,
把秦国变成了一个战争机器,
每个秦人都只是这个军营的一员,
都是一个不需要有思想的零部件。
也就是说整个社会,
都用于保障战争机器运转,
其对战争的承受能力非六国可比。
同时,
得益于制度保障以及文化传统、
民族性格,
秦国历代多出贤主,
再加上一定的地缘优势,
经过百余年不断积累,
才有了横挑天下的国力。
10
[var1]
当然,
人才谋略也不是无用,
比如,
如果没有远交近攻稳住强齐,
谁统一天下还真不一定。
王翦和项燕对峙的那一整年时间,
八百里秦川空了,
都去打楚国了,
此时齐王田健,
如果举五都之兵西进,
收复三晋故地直抵函谷关也是很有可能的。
11
[var1]
历史不能假设,
可怜田健,
一直到秦军过了济水,
还坚信齐秦邦交永固。
空有百万兵最后竟没有做任何抵抗,
投降后连刚出生的儿子都被活活饿死。
说实在的,
秦国是虎狼之邦,
没什么信义,
欺骗愚弄田健这种老实人,
唉,
好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