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世民为何评价曹操“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李世民为何评价曹操“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637 更新时间:2024/2/10 23:00:21

不过李世民的这句“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的评价可不是在批评曹操或是夸耀自己,而是别有用意,我们来了解一下当时的背景。

贞观十九年(645年),李世民第一次亲征高句丽,路过当年曹操的王都邺城时,不禁感慨万分,亲自为曹操作文祭奠。原文如下:

“夫大德曰生,资二仪以成化;大宝曰位,应五运而递昌。贵贱废兴,莫非天命。故龙颜日角,显帝王之符;电影虹光,表乾坤之瑞。不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昔汉室豆分,群雄岳立,夫民离政乱,安之者哲人;德丧时危,定之者贤辅。伊尹之臣殷室,王道昏而复明;霍光之佐汉朝,皇纲否而还泰。立忠履节,爰在於斯。帝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於往代。观沈溺而不拯,视颠覆而不持,乖徇国之情,有无君之迹。既而三分肇庆,黄星之应久彰;卜主期,真人之运斯属。其天意也,岂人事乎!”

写完祭文后李世民才评价曹操是“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馀,万乘之才不足”。从祭文中可得知李世民认为王朝更迭、帝国兴亡皆有运数,“不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而是“贵贱废兴,莫非天命”。接着他又回顾了东汉末年的乱象,指出当时需要伊尹、霍光这样的能臣出世,匡扶社稷。而曹操曾一度具备这样的能力,可惜没能善始善终,晚年的不臣之心昭然若揭,李世民为其感到惋惜。身为人臣却要逆天而行,终斗不过命数,只能是“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再结合李世民亲征前发生的一系列事,就能明白他为何有如此感慨了。

贞观十七年(643年),备受李世民宠爱的太子李承乾谋反,意图复刻十七年前的玄武门之变,可惜李承乾不是李世民,李世民也不是李渊,这场兵变最终在谋划阶段就败露,李承乾被废为庶人。这也能看出李世民对李承乾有多宠爱,这要是换了别人谋反,命早丢了。

寄予厚望的嫡长子李承乾被废为庶人,涉嫌谋嫡的嫡次子李泰也被废,太子之位只能落到了性格温和柔弱的嫡三子李治头上。为了李治将来能坐稳江山,老皇帝李世民得尽快打好基础,对外制衡薛延陀、远征高句丽,对内物色靠谱的辅政班子。

就在李世民祭奠曹操前,还大张旗鼓地表彰了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亘古忠臣比干,追谥其为“忠烈”,这就是拿比干作典型,告诫臣子要忠于君主。

后来李世民为曹操所写的祭文也是为了表达“政治正确”的态度,借古讽今,告诫臣子不应该对皇位有非分之想,毕竟连曹操那样的能人都只做到了天下三分,徒留“汉贼”恶名,今天的大臣中有几个比曹操强的呢?

李世民一正一反树立两个典型,教育臣子要学比干不学曹操,就是怕柔弱的太子李治将来皇位不稳,可叹这位才华横溢、骁勇善战的统帅型皇帝暮年也是为儿子操碎了心。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暴政只是假象,秦朝灭亡的真正原因,后代史官是不敢写也不想写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秦始皇一统六国的伟业对我国的历史发展意义重大,正是有了“秦皇扫六合”,才有了后来的中国大一统版图。秦始皇是当之无愧的千古一帝,他的政绩更是少有人能及。但就是这样一个英勇无敌的皇帝,他一手创立的秦朝却经二世就亡了。这个短命的王朝也留下了不少历史疑案,秦王朝真正灭亡的原因,历来也是人们所爱讨论的。很多人

  • 说一些孔子的故事给大家分享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学识渊博是平时的积累成功的[var1]孔子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3岁时,父亲去世,母亲颜氏带着孔子回到曲阜。孔子的母亲粗通文墨,应该对孔子进行过基本的言传身教,教会了孔子最起码的读书写字,孔子后来终其一生孜孜不倦的好学精神应该也有母亲的督促影响。孔子17岁时,母亲去世,生活的重担全压在孔子一个人

  • 曹操率十五万大军南征,荆州兵强马壮,为何不战而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到了三国中后期,曹操统一了北方,准备南征,而荆州就成为曹军南下的第一道隘口,无论是西取西川还是东取东吴,曹操必须先拿下荆州。然而此时刘备、东吴孙权都在打荆州的主意,荆州就成为了一块兵家必争之地。曹操带着十五万大家浩浩荡荡从许都出发,直逼荆州。此时荆州刘表虽死,但尚有10万精兵,而且荆州士兵都熟悉水战

  • 荆轲刺秦终究不成,高渐离琴声奏悲鸣!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荆轲是中国战国时期齐国的一名谋士,他在齐国国相田文的支持下,决定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公元前227年,荆轲和另外两名谋士前往秦国,他们在秦国官员阮籍的帮助下,获得了进入秦王宫廷的机会。[var1]荆轲进入秦国后,开始了长达数月的等待,寻找刺杀秦王的机会。然而,他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没有足够了解秦王

  • 曹丕并非曹操最优秀的儿子,为何他能当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三国中的故事,就不得不谈到曹操两个儿子的储君之争。相信大家都学过一首诗《七步诗》,这首诗正是描述曹丕和曹植之间的夺嫡之争。曹操家族中并不缺人才,曹操、曹植、曹丕父子三人,被后世称为建安“三曹”,这三人的文学造诣在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相比曹丕,曹植的文采更高,曹操更喜欢曹植,然而最后继承曹操之位的

  • 亚洲一小国美女如云,自称有华人血统,据考证是汉朝名将后裔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吉尔吉斯坦许多人都自称有华人血统,甚至还以汉族人自居,尽管他们不属于中国,不过却有许多中国的元素,后来历史专家经过考察,才发现吉尔吉斯坦跟汉朝时的名将李陵有关。李陵是汉武帝时期的名将,公元前99年他奉命出征攻打匈奴,不料由于敌我力量对比太多悬殊,于是李陵战败,而且还偷袭了匈奴,关于李陵投降匈奴的说法

  • 金庸小说中的两次合纵(上):慕容氏的复兴大燕计划有可行性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var1]慕容博设计的这个蓝图,可谓五家分宋联盟。吐蕃的鸠摩智与慕容家一向交好,山东起兵要靠慕容自身。剩下需要交涉的,辽国、西夏、大理,恰好萧峰是南院大王,段誉是镇南王世子,虚竹后来成了西夏驸马。而三人又是义结金兰。因此,这个计划的关键在于说服萧峰首肯。当然,最后我们知道萧峰悲天悯人,不忍百姓离乱

  • 刘邦靠这3板斧,让六国后裔不敢反汉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var1]秦始皇死后,山东六国后裔立即跳出来反秦。项羽入关一统天下,齐王田荣立即起兵反对,十八路诸侯攻破楚国都城彭城。为何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六国后裔却再无人反对?01六国为何反秦秦始皇一统天下,六国文字和度量衡都被废除,实现了“车同轨。书同文字”,“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锺鐻,金人十二,”六国

  • 三国演义里,刘备究竟是真君子,还是假仁义?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演义》欲表现刘备的宽厚仁慈,故将许多决策都说成出自诸葛亮等人。例如入川问题,似乎从头至尾全由诸葛亮、庞统二人策划,刘备只是被动实施。其实,在入川过程中,刘备充分施展了他作为韬略家特有的手段。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记载,赤壁之战以后,孙权欲与刘备共同取蜀,扩大势力,以与曹操抗衡,遣使

  • 刘邦手下一狂生:几天时间劝降齐国72城却被韩信害死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刘邦死后多久才杀韩信,刘邦逃出荥阳韩信为什么不出兵,刘邦夺韩信兵权过程

    01高阳是个好地方,陈胜吴广和项梁等反秦大咖先后行军经过这里,纷纷在这里举行过招聘。对当地本心并不清静的读书人而言,选择跟随哪位首领就成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在诸侯们到来时,读书人纷纷议论,哪个更有实力,哪个更有前途,去哪家待遇好、环境佳、升职空间大。几位大咖经过,高阳的才子儒生被招走了大半,剩下的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