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背水列阵,拔旗易帜:浅析井陉之战中韩信的战略布局

背水列阵,拔旗易帜:浅析井陉之战中韩信的战略布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820 更新时间:2023/12/23 6:15:58

井陉之战,是发生在楚汉相争时期的一场奠定未来战局的关键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一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var1]

在这次战役,赵军率兵二十万,在兵力远优于汉军的情况下却最终战败,直接导致主将陈余被斩,赵王刘歇被杀。

素有“兵仙”之称的韩信也凭此一战为后世留下了一个成语:背水一战。

那么,仅有几万人马的韩信凭何敢兵行险招,背水列阵。“背水阵”的作用何在,韩信的致胜法宝又是什么呢?

井陉之战的经过

公元前二零四年十月,汉将韩信、张耳率领几万精兵进攻赵国,赵王歇和彼时在任命的丞相成安君陈馀在得知情况后“聚兵井陉口,号二十万”,严阵迎敌。

彼时的井陉道,是兵家必争之天险要道。

是一条极不利于行军的山道。而井陉口是太行山有名的八大隘口之一。

[var1]

(井陉道遗址)

二十万赵军在陈馀的带领下抢占先机,扼守住了井陉口。而韩信之兵需要冒险穿越的,正是这条据说有二十万赵军扼守的井陉天险。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两军开战之前,赵国广武君李左车曾向陈馀提出过一条建议:

[var1]

(陈馀、李左车画像)

李左车建议陈馀倚仗地势之险,据守不出。而他自己则自请带领三万奇兵,从小道出击,断绝汉军的粮草淄重,阻绝汉军后路。

这样便可使汉军落入进退两难的死境地。从后续的战事发展来看,这无疑是一条正确的计策。然而,却被”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的儒将陈馀给否决了。

[var1]

另一头的汉军营地里,韩信在战前曾派间谍刺探军情,在得知陈馀不用李左车之计之计后大喜过望,遂率领军队由井陉北道向井陉口进军。

值得注意的是,他并未一口气通过这条没有伏兵的路,而是选择在离井陉口三十里处(今威州镇附近)安营扎寨,并下令全军早早休息。

[var1]

(韩信画像)

夜半时分,韩信派灌婴率两千轻骑,每人持一面汉军红旗,偃旗息鼓,借助夜色的掩护从小道秘密进发。

这支骑兵肩负着足以决定之后的战局的任务:在两军交战后看准时机,趁赵军全军向前追击时自后方闪击赵军大营,拔掉赵军军旗,插上汉旗。

一切部署完毕,韩信先派出一万先头部队渡河,随即又向渡河后的军队下出了一道奇怪的命令:背水列阵。

[var1]

驻守在营垒里的赵军望见汉军如此自断退路的阵形后哄堂大笑。蔑视汉军的赵军们不会想到,正是这个看似混乱的战阵,将会成为他们取胜的最大阻碍。

第二日天明,作为主将的韩信为了诱敌,亲自竖起帅旗,率领剩余的汉军直攻赵军大营。而本土作战又人数居多的赵军们果然“开壁击之,大战良久”。

眼看时机已至,韩信便与张耳一同佯装败退,丢掉主帅旗鼓,连连后撤。

激战正酣的陈馀见状便下令赵军全军出击,妄图以人数优势一举歼灭汉军。

这正给了灌婴所率部队袭营的机会。眼看赵营已空,两千骑兵便迅速冲入赵营,“拔赵帜,立汉赤帜”。

[var1]

(井陉道地形图)

而与赵军正面相遇的汉军跟随韩信后撤,一路汇入河边的背水阵里。退无可退之时忽然爆发了强大的求生意志,决定背水一战,遂与赵军大战良久。

乘兴而来的赵军久不能得胜,耐心浩尽后便决定暂时收兵回营,数十万大军调头才发现自家营寨被袭,营内“皆汉军赤帜”。

本就有些动摇的赵军士兵乍见此景,皆以为汉军已经生擒了赵王,一时间军心大乱,战阵亦不战自溃。

扭转了局势的韩信抓住时机,下令汉军两面夹击,追歼赵军,一路追杀到江水水滨,斩杀陈馀、活捉了赵王歇,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韩信的制胜法宝

纵观全局我们不难发现,韩信能够在井陉之战中取胜,所依靠的绝不仅仅是汉军在“背水阵”中爆发的强大求生力,笔者认为,他以少胜多的法宝有三:

[var1]

其一:战前的精妙部署

想要取得战争的胜利,战时勇武固然重要,战前的情报工作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甚是有可能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一环。

[var1]

井陉一战,劳师远征的汉军之所以敢与本土作战的赵军正面相峙,是因为韩信在战前就已经探得敌情,限于篇幅,史书中对于战前之事并没有详细记述。

后世所能看到的也仅仅是韩信派出间谍探知了“陈馀不用李左车之计”,但是我们可以据此推测,两千年前,作为主将的韩信在得知情报后应该是从中总结了两条重要信息:

第一,赵军并未在井陉道上设置伏兵。

第二,陈馀打算先放汉军通过井陉道,然后再依靠人数和地理优势将汉军一网打尽。

细究可以发现,韩信之后的军事部署的依据便是这两条信息:井陉道中没有伏兵,韩信由此才敢率军通过井陉道。

而陈馀敢放汉军通过井陉道,说明他有信心在正面战场上打败汉军。

换句话说,占据人数优势的陈馀从一开始就没有将汉军那几万人放在眼里,彼时与汉军对垒的那二十万赵军,从上到下都是一群“骄兵”。

现存许多解读认为,韩信之所以在与赵军对阵时佯败,是为了骄陈馀之兵。

笔者亦赞同这一观点,但笔者认为,韩信的“骄兵”之策,早在他正面迎战赵军之前便已经开始了。

关于这一点,可以从《史记》所载的一句话中窥见端倪:

韩信明明可以一口气走过井陉道,却在即将通过时下令汉军在距离井陉口(赵军驻地)外三十里处扎营修整。

便是为了使赵军放松警惕,也是为了替灌婴袭营的那两千轻骑的策略打掩护,令赵军误以为汉军没什么夜间突袭的动作,准备与他们正面作战,从而增长赵军的“信心”,或者说,傲气。

[var1]

话至此处,不得不让人敬佩韩信的精妙谋略,真无愧其“兵仙”的威名——战局在他眼中如同棋局,从做出攻赵决策的那一刻起,执棋者便需要落子布局了。

其二:“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谋略

就在井陉之战前两年,历史上刚发生了另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巨鹿之战。

韩信是随项羽参加过巨鹿之战的人,尽管没有取得军功,但西楚霸王“破釜沉舟”的举动想必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看到了兵法中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具备的实践意义。

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是指在陷入死地时,受求生欲趋势的士兵们自会迸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这便是韩信所列“背水阵”的战术思想之一——只有完全斩断士兵的退路,才能令他们拿出自己全部的勇气与武力去殊死迎敌,如此,才能令赵军“不已胜”,为灌婴的袭营任务争取到更多的时间。

[var1]

但值得注意的是,从相关资料来看,那一万最先渡河的汉军在战争前期只管列阵,待与赵军正面作战的同袍败落后才肩负起了接应任务,与败下来的汉军一起合力杀敌——这也就看出了韩信指挥作战时的稳妥。

既选择将士兵们“置之死地”,又让他们骤然落入绝境,而是借由一道“背水阵”,为前方败退的士兵们行成一道缓冲,给予士兵们充分的反应时间,使他们不至于丧失杀敌的勇气,也不至于因恐惧而失足坠河。

其三:“拔旗易帜”的攻心之策

如果说前两条计策是出于韩信作为将帅,对于兵法的熟练运用,那么使灌婴“拔旗易帜”,则完全是出于他对于人性的精准把控。

孙子认为,军队在横渡江河以后,应该选择远离湍急水流的地方驻扎列阵。而韩信背水列阵的做法落在赵军们眼中无疑是再愚蠢不过的下下之策,一支由“蠢材”将领所带领的蠢材军队本不足为惧。

但当他们怀着十成十的信心去迎战这支军队时,却发现自己怎样也打不散这支看似势单力薄的军队,信心褪去后只能靠耐心支撑,而当耐心也用尽之后,便只能暂时放弃,掉头回营了。

当军心受挫的赵国士兵们猛一回头,却发现自家营寨的墙布上插满了汉军的旗帜,这时将会发生什么,不言而喻。

也就是说,二十万赵国大军并非是败于外部汉军的刀剑,而是自乱阵脚,被韩信布置的迷局败引出内心的恐惧,从而不战自溃。

这恐惧有多大呢?

当此之时,韩信再命令汉军从两侧全力夹击,便犹如捣毁一个从内部腐烂的蚁穴,几乎可以算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了。

结语

纵观井陉之战的全貌,汉军能在地理、参战人数等诸多不利条件的影响下取得胜利,离不开主将韩信的战略布局。

面对强敌,韩信并未退缩,而是力求在战前做到“知彼知己”,在战时以“背水阵”激发士卒勇气,在后方拔旗易帜。多管齐下,奇正并用,最终才赢得了井陉之战的胜利。

参考文献:

【1】《史记·淮阴候列传》

【2】《孙子兵法》

【3】《史记·项羽本纪》

更多文章

  • 董卓生前跋扈下场却太惨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董卓临死前的一句话,董卓和公主有染吗,董卓迁都从哪迁到哪

    董卓是汉朝末年的凉州军阀,进入京城之后,废掉少帝,斩杀何太后,立刘协为皇帝,逼走袁绍等人,自己独揽军政大权,施行了残暴的统治。董卓放纵士兵在洛阳城大肆掳掠,奸淫妇女,在皇宫疯狂抢劫,对民众肆意盘剥,对士大夫滥用酷刑,惹得朝野人心惶惶,怨声载道。董卓的倒行逆施,终于点燃了民众愤怒的烈火,诸多有识之士聚

  • 秦灭六国,三晋、楚、燕如烈火焚身,齐国如何做到“心如止水”?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var1]五国伐齐,齐闵王巅峰期猝死死,其实很简单,闭眼的事,但身后事很难,活着的人很辛苦。张狂的齐闵王,带着“东帝”的光环,带着“灭宋”的丰功伟业,一了百了的死了,继任的齐襄王、齐王建则要考虑如何在乱势中维护“家国社稷”长存,退一步讲,如何让齐国活的更久一点,自己活的更舒服一点人穷志短,休养生息

  • 关羽生前不受人待见,还曾被踢出武庙,为何现在又成了“武圣”?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在现代人眼中,毫无疑问,关羽就像是神一样的存在,无论是小说也好,还是电视电影也好,又或者民间的种种传说也罢,关羽都是一个非常神圣而伟大的形象。关羽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上,至少在三国时期,关羽虽然享有威名,但却也只是一个相对比较突出的武将而已,大家对他的评价最多也就说他是“英雄”,而不会认为他是神一样的人

  • 伏日是秦始皇嬴政的老祖宗嬴不详设立的,至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嬴不详,嬴姓、赵氏,秦国第十二任国君,史称秦德公。秦德公,是秦宪公次子,秦武公的弟弟,秦出子的哥哥。秦武公举鼎累死之后,他的儿子公子白没有继位,群臣改立他的弟弟秦德公。秦德公即位后,封公子白于国都附近的平阳(今属山西岐山西南),公子白去世之后,他的后代就以白为姓氏。秦德公在位仅两年,去世后由儿子秦宣

  • 徐骁的那些杀妻仇人,刺杀韩貂寺多次不成功,好友杨太岁又下去手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徐骁二姐,徐骁为什么毒死义子,穿越成北凉王徐骁的小说

    徐骁位极人臣权势滔天,连皇帝陛下都对其忌惮三分,毫不夸张地说徐骁一人牵动着天下大势。这样的徐骁看似无所不能,但他也有想做而做不成的事。比如那些杀妻仇人,王妃吴素已离开人世多年,而那些罪魁祸首依旧活得好好…[var1]参与围杀王妃并出力最多的韩貂寺,韩貂寺是京城白衣案中朝廷一方的最高战力。韩貂擅以指玄

  • 秦国12岁的少年,出使赵国,仅凭口才,就得到了五座城池。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var1]出使赵国 不费一兵一卒得到五座城池。这个少年是谁呢?不要说古代,就是现代少年的,聪明伶俐,也没有勇气去出使一个国家,面代一群大臣激情澎湃的演讲,就算以上都通过,一个少年,凭一己之力演讲打动一班大臣,不费一兵一卒送五座城给你,我想是不可能,不要说小孩就是大人,也没这份勇气和魄力,去做这件事

  • 诸葛亮有生之年的几个名哭中,只有哭杨颙,才是痛失知己!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关于杨颙(yóng)的事迹,因为个人学识的浅薄,没有查到更多,只知道他以诸葛亮主簿的身份出现,死在诸葛亮驻汉中备战六出祁山之前,诸葛亮竟然为他垂泣三日,不可思议!关于主簿,类似于现在的领导机要秘书,是领导身边最信任和最贴心的人。从杨颙劝诸葛亮不能太事必躬亲的那段话来看,诸葛亮特别地信任他,二人不只是

  • 项羽楚国贵族出身,却痛失大好江山,他为何打不过刘邦?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项羽,又称项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革命家和文化名人之一。他是楚国贵族出身,具有很高的战斗才能和统治才能。他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var1]项羽在其短暂的政治生涯中,曾经建立过“西楚霸业”,也曾经统治过中国大部分地区,但最终却失败了。

  • 三国中真正能够压制关羽的人,只有3个,除了刘备另外2人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三国唯一克制关羽的人,三国里谁最厉害当然是关羽啦,三国关羽的真正实力

    高傲的关羽事实上,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并非一开始就是那么高傲的!在遇到刘备张飞之前,关羽还是非常低调的,甚至于说,即便认识了刘备张飞,关羽仍然非常低调,直到斩颜良诛文丑以后,关羽才真正的变得高傲无比!典型的例子便是汜水关外温酒斩华雄!当时众诸侯都被华雄给打怕了,于是袁绍出言感叹,要是颜良文丑在此,必定

  • 白城堡领略匈奴文化神秘的魅力!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统万城考古遗址公园 被人类遗漏的白城堡 沙漠白城·匈奴古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匈奴唯一的都城遗址 · 1600多年统万城遗址是中国历史上十六国时期匈奴族后裔赫连勃勃所建立的大夏国都城遗址,也是匈奴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唯一的都城遗址,历经1600多年风霜,统万城遗址的发掘,为我们揭开了千年前匈奴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