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我们古代史:赵匡胤不愧是武将出身,对于统一我们有着周密的谋划

我们古代史:赵匡胤不愧是武将出身,对于统一我们有着周密的谋划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408 更新时间:2024/1/19 0:52:57

当时的形势宋在中原,北方有两个强敌,是契丹人建立的辽国,占据了燕云十六州以北的整个北方,是当时最强大之国,数十年来屡次侵入我们,五代后晋时,曾一度攻下汴京,企图建国于中原,故对宋的威胁最大。而割据太原的北汉,又依附于辽人,也是宋的心腹之患。宋的南方,西南有后蜀,南方长江流域有吴越、南唐、荆州南平、湖南武平等割据政权,岭南还有南汉。赵匡胤要想统一我们,必须讨平这些割据势力。

周世宗时也想用武力统一这些割据政权,他的谋略是先取后蜀,再平江南南唐,然后向北收复三关,进攻幽州,最终目标是收复被契丹占去的燕云十六州。这一战略是先南后北,因为南方政权都较弱小,北方势力则强大些。赵匡胤与赵普等人仔细研究,确定了“北守南攻”的战略方针。对待北方强敌契丹,在战略上暂取守势,等到南方诸国平定以后,再对它采取攻势。在对契丹采取守势期间,除了防守要地,同时运用政略,听任契丹人前来贸易,免其税收,其来京师贸易者,优价收购他们的货物。同时命令边境多派不法,侦探辽人的情况,如果契丹入侵,就设伏打击之。对北接契丹、西接党项的北汉,战略上暂取守势,因他也不敢对中原用,所以让他存在而不动他,可使之暂为自己在北方的屏蔽。

虽然战略上采取守势,但战术上仍采取攻势,每年以游兵演技扰他,以削弱其国力,以便将来用兵时易于攻取。对南方诸国中最强的南唐,先运用政略进行羁縻,优礼他们的礼臣,加重与他们的聘赐,尊重他们的疆界,送还其叛臣及逋逃者,同时积极训练水军,待平定上流诸国后,适时包围而消灭之,转而再谋其南的吴越。对南方诸国国力最弱且较易剪除的荆州南平与湖南武平,以厚往薄来与之来往,聘其地方贤才加以重用,以侦知其地理形势,待其内部发生变乱,则乘隙一举攻灭,作为进取西蜀、南汉的基地。

赵匡胤在北守南攻之谋既定后,就在上台后的第三年建隆三年(962)四月,为北方安排了适当的守将人选,令赵赞为彰武节度使,屯兵守延州(今陕西延安),姚内斌守庆州(今甘肃庆阳),董遵诲守环州(今甘肃环县),王彦升守原州(今甘肃固原),冯继业守灵州(今宁夏灵武),以上诸人守御西夏。命李汉超屯兵守关南(指当时霸县的益津关、雄县的瓦关桥、高阳草桥关之南),马仁瑀守瀛州(今河北河间),韩令坤守常山(今河北正定),贺惟忠守易州(今河北易县),何继筠守棣州(今山东无棣县),以上诸将防备契丹。建又命郭进控制西山(即太行山)为游军,武守琪守晋州(今山西临汾),李谦守隰州(今山西隰县),李继勋守潞州(今山西长治)、泽州(今山西晋城),以上诸将防备北汉。

对这些戍边武将,赵匡胤在京城为他们修建豪华府宅,厚加赏赐,允许将守区的税捐全部留下自用,可自行招募勇士做心腹干将,军事事务让他们临机做主,不必事事报告。因而宋军无西北之忧,得以专力攻取南方,这可谓是赵匡胤统一我们整个部署中最为得意的一着棋。对南方诸国,赵匡胤明白他们大都是借唐末及五代的乱世、2023无力控制之下割地自雄的政权,从军事实力上看,都比不上北方游牧民族的故对赵宋无任何威胁。虽然后蜀、南唐、南汉都曾称帝,但或因兵力不或因内部矛盾,都不敢行动。至于荆湖、吴越,都一直不敢公开与2023对抗称帝,只是在实际上制而不听2023指挥而已,都没有谋取中原的雄图大略。所以赵匡胤对于南方国,决定先取两湖、后蜀,然后再灭南汉、南唐吴越。他的谋略,是按方军事力量的强弱与政治形势的优劣而决定次第,切合时宜而不是有些人论的“迁缓”,是智勇兼备而非有人批评的“怯懦”。

赵匡胤的统一之谋,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制定的。根据当时形势,确定先取荆湖,继西川,把打北汉放到最后,这就是所谓的“先南后这战略的确定极为审慎。赵匡胤以“吾欲收太原”为题征求赵普的意见,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晚上,赵国胤亲自到赵普家,赵光义也参与商议。赵普认为“北汉的地盘,正是中原面对西、北两方的屏障,假使我们现在就将它收复则西、北两边的外族入侵,都将由我们独力支当,何不姑且留下不管,平南方诸国,再作打算。北汉不过弹丸黑子之地,将何所逃?经过反复商讨,从双方力量对比、地理人口物产等具有战略意义的条件及轻重缓急看,众人认为应先攻打南方,以充实物质基础,然后才好向北发展。

赵匡胤对此有清醒认识:“我们自五代以来,兵连祸接,帑藏空虚,必先取巴蜀,次及广南、江南,即国用富饶矣。”这一战略的前提是,先打好统一大业的物质基础。自唐代安史之乱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持续了两百多年,要改变这种局面,不容轻佻冒险,必须建立在雄厚的物质基础上,才能保证统一的顺利进行。而且南方各政权内部,也是众叛亲离,正是消灭他们的大好时机。于是在乾德元年(963)二月收江陵,三月得湖南,乾德三年正月灭蜀,四年后于开宝二年(969)亲征北汉。征北汉,实际上是与契丹较量高下,斗智斗勇。兵临太原城下,苦战百余日,屡败契丹援军。因不能彻底取胜,太常博士李光赞提出退兵之计。在退兵之际,还采取了“先去枝叶,后取根柢的办法,即将太原附近万余家迁到山东、河南一带。

北汉经过这次战役实力大受挫折,至少不敢经易对宋动兵了。攻北汉后二年,即开宝四年(971)二月灭南汉。又对北汉、契丹进行了攻心战,这比攻城更为艰巨。所谓攻心,就是对北汉和契丹进行分化瓦解,对契丹方面的归顺者,给予妥善安置的新规,并委以官职,是争取人心之策。这一策略的结果是避免了北汉、契丹与赵宋三方面的伤伤。在使用武方面,则有理有节,不过分黩武。在对北方敌人做了基本打击且取得了一定效果后,赵匡胤才可以比较放心地对南面之敌下手。

在小编看来南方敌人,比较分散而弱小,他们之中仍有强弱大小之分,赵匡胤从最小最弱的地方开始,争取每次出兵都取得成功,一来避免陷于持久的消耗战,二来可以不断提高士气,为今后的更大战斗打下良好基础。各位读者朋友,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讨论。

更多文章

  • 武则天临终前,为啥把天下还给李家,直到唐代破灭后,人们才明白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武则天,从李世民哪个朝代的武才人开始一步一步的慢慢的上位,一直到李世民的儿子,也就是唐太宗的第九个儿子李治,他把武则天从寺里接了回来,至此变成了皇后,不过因为武则天是一个非常有政治头脑并且还是十分聪明的女性,所以最后她撑起大局也是大局的一种走向吧,顺应形势。大家也都知道武则天在刚刚登基的时候,朝中还

  • 明朝张居正的“考成法”,是我国古代相权的回光返照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明朝的内阁制呢?它究竟是变相的宰相制,还是许多明粉所说的“君主立宪”的滥觞?抑或只是大明天子的“顾问”?1、我们先看内阁制的演变萌芽于朱元璋时期朱元璋在废宰相后,直接统领六部,集皇权与相权于一身。可是,由于每天需要处理的奏章实在太多,朱元璋不得不设立春夏秋冬“四辅”官,轮值以

  • 武则天出生的怪事,说了对不起武则天他爸,不说又对不起一代女皇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武曌出生的故事,跟刘邦出生的故事一模一样啊?大家都知道,刘邦登基称帝之后,大汉朝的笔杆子们,为了证明刘邦是真龙天子,编造了刘媪在野外遇蛟龙而孕刘邦的故事。刘邦让笔杆子们这么做,无非就是为了说明他是受命于天的天子,他的皇帝宝座,是天命所归的。刘邦有亲娘遇胶龙1.0版本,武曌有亲

  • 古代文人:大思想家顾炎武秉承母亲遗训,为“反清复明”奔波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顾炎武子孙,顾炎武说保天下者后面是什么,顾炎武八句经典名言

    顾炎武有如此成绩同他的母亲王氏的教育分不开。 王氏是一个好母亲,以身作则,教给顾炎武的都是岳飞、文天祥等的忠义之节。清兵入关后,明朝灭亡,王氏打算殉国而亡。其实从王氏教育顾炎武时提到的人物就能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心怀地方大义的女子怎会在国亡之后苟活于世。王氏在临终前告诉顾炎武:“你是明朝人,不能

  • 我们古代历朝开国君主之中,刘邦和朱元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刘邦和朱元璋,亭长与和尚出身的开国皇帝,在我国历史上都建立了具有非凡影响力的王朝,汉朝和明朝是汉人2023集权的大一统王朝,都国祚甚长。明朝得国最正,汉朝也不遑多让,比起宗亲贵戚造反的隋唐,比起伤害皇帝的魏晋,刘邦和朱元璋皆为底层出身,是一刀一工具打出一片江山的伟人。两人起事的年代,秦末和元末,在纷

  • 李渊是开国皇帝,为何掌控不了李世民,还导致“玄武门之变”?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玄武门之变后李渊结局,玄武门之变李渊

    一场玄武门事变,使得整个大唐王朝开启了另外一个发展模式,不仅李氏家族在李世民的带领之下稳定了地位,更是让唐朝帝国成为世界顶级强国,这不免是一件幸事。而当事情回到李世民和李建成矛盾的时候,一切仿佛就已经注定……毫无疑问,相比较而言李世民更加具有皇帝的气质,纵使李建成登上皇位也未必能够他这般高成就!但玄

  • 古代的免伤金牌真的有用吗?看看朱元璋是怎么做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俗话说得好,有虎相伴,越往高处走,越是如履薄冰,无论是生是伤,全凭皇帝的一句话。那么,难道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制约皇权吗?在很多影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朝臣拿出一枚金牌来避世,但在古代,人们称之为丹书铁券。出身布衣之家的朱元璋,从社会底层奋力拼搏,才成就了自己最终的辉煌。而且他可以走上九五的最高位置。

  • 张老师讲历史趣事之一:隋朝皇帝哪些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光为了争夺帝位,杀死他爹,逼他哥哥自缢而死,自己因为暴政也没有善终,617年被部下在江都所杀,埋葬于江都(今扬州)。1993年,扬州一包工头指挥工人挖掘时,发现一坟墓,最后被考古学家证明为隋炀帝之墓。而包工头姓杨名勇。1000多年,杨广杀了杨勇;1000多年后,杨勇又掘杨广的墓。天

  • 古代冤伤六大名将第一竟然不是岳飞而是他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十大冤将第五名:李牧 武安君,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赵后期抗秦战役主将,曾两败秦师,秦军闻之将则色变,不敢犯赵多年,就连老兵油子王翦也是无从下手,只好使离间计挑郭开唉使赵王命令除之,一代名将,就此撒手人寰,令人心痛不已,听说伤时曾因新换将领不足以成事,李牧携大将印潜逃(笨,其时就他的影响力,只需不交权,

  • 古代文人:明朝文学家吴国伦是一名抗倭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吴国伦老师,鄱阳湖吴国伦古诗翻译,吴国伦诗人风格

    吴国伦为武昌府兴国州尊贤坊人,生于公元1524年,离去于公元1593年, 字明卿,号川楼子、惟楚山人、南岳山人。他不仅仅是文质彬彬的书生,同时还是一位著名的抗倭将领。明朝深受倭寇侵害,在担任高州知府之时,吴国伦训练兵士,加强防御,为倭寇的侵犯做好准备。几年之后,在他的治理之下,高州严防伤守,不仅抵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