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能与孔子并称的孟子,为什么会被朱元璋逐出孔庙?

能与孔子并称的孟子,为什么会被朱元璋逐出孔庙?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956 更新时间:2024/2/3 23:16:56

[var1]

据《明史》记载:“帝尝览《孟子》……议罢其配享。诏:有谏者以大不敬论。”

公元1372年,朱元璋在看《孟子》时,看着书中的内容突然大怒,紧接着就下命令让人把孟子逐出孔庙,而且这个“逐出”还不是一般的“逐出”,朱元璋根本不给大臣们上谏的机会,说是有人谏言就以不敬之罪论处,由此可见当时的朱元璋是多么的愤怒,宁愿被后人冠上“武断专权”的评价,也要把孟子逐出孔庙,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var1]

重文人而轻思想,帝反感

朱元璋早年出身底层,贫困使得根本没有机会读那些圣贤书,人少年时代的学习几乎可以奠定一个人的思想,但可惜的是朱元璋错过了,随着年龄的长大,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思想,虽然最后发迹了,开创了大明朝之后开始补习这些历代先贤的思想,但是这时候儒家思想已经与他本人的思想形成了冲突,因此他对这些文人很不感冒,一句“秀才顽”便能看出来。

[var1]

矛盾的一点是朱元璋知道文人的重要性,能在乱世中开创一个新的朝本身就证明他的不凡,朱元璋知道治理天下离不开这些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文人帮助,因此他对当朝的这些文人还是比较尊敬的。这些文人可以受朱元璋的尊敬,是他们帮助朱元璋治理天下,而那些高高在上近乎如同神仙一般的孔孟在他眼里可就没那么重要了,不光不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反感,看看孔孟的名号,什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什么“亚圣公”,而且在那些读书人眼中,他们比自己这个皇帝都要重要,朱元璋不反感才怪。

[var1]

渐削地位,转向孟子

为了自己的统治,朱元璋还不能直接将孔孟推倒,而且自己还得仰仗他们的思想治国,但是这并不妨碍他降低孔孟的地位,先是赐给孔府大片土地,同时规定世袭衍圣公的孔子后代“养之以禄而不任之以事”,意思就是以后的衍圣公不需要做官,负责好祭祀祖宗就行了,以前孔家历代的衍圣公基本在朝中都会担任个职务,也是自朱元璋这时候起,衍圣公便失去了官职。

即便是这样,朱元璋对此还是不服气,想到自己自幼父母双亡,甚至快要饿死时这些如神仙般的人物也没来帮忙,等着自己拼死把天下打下来了,他们还是顶着那天大的头衔高高在上。为此朱元璋还想进一步降低孔孟的地位,在公元1369年时曾经下诏“孔庙春秋释奠,止行于曲阜,天下不必通祀”,这诏令就是准备一点点地把孔孟的地位进行打压,结果就是诏令一下,朝野震动,一个个的大臣都脸色难看到极致,朱元璋无奈,只能收回成命,但是这样草草了事,他也不甘心,只能把目光转向了孟子。

[var1]

思想相悖,逐孟出庙

恰巧在这时候,孟子的思想彻底与朱元璋那“君为上”的思想背道而驰,在孟子的整个思想中,可以说“民”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根本,一切都是围绕“民”进行的,而在朱元璋看来一切都要以“君”为中心,否则朱元璋也不会在后来编出了那些《资治通训》《臣戒录》等等,这些都是以“君”为重的一种思想。可以说孟子的思想与朱元璋思想是完全两个相反思想。

[var1]

另外,朱元璋这时候正是大肆加强皇权的时候,甚至是为了收回权力,宰相制都废除了,这也体现了朱元璋“君为重”的思想,而孟子这些话,不仅阻碍了他加强皇权的统治,还又背驰了他的统治思想,因此下诏将孟子逐出孔庙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文献

《明史》

《朱元璋传》

太祖朱元璋

更多文章

  • 考古证实,秦始皇统一六国用了鬼神手段,汉武帝也效仿5次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秦始皇统一六国全过程,秦始皇能统一六国的原因,秦始皇统一六国有多厉害

    我们在高中的时候应该都学习过《过秦论》,里面跟著名的一句话就是“奋六世之余烈”,也就是说作者觉得秦始皇能统一天下主要还是因为依靠之前累积下来的国力。而且有意思的就是每一个国家都有属于他的祭祀系统,而且几个国家之间是互不统属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如果一个楚国人生病了,他只会向楚国的神灵祈祷,他是不会

  • 一直在疑惑周朝分封诸王时为何不给自己留点管辖的领土?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周朝分封800多个诸侯国,什么叫分封同姓诸王,周朝为何使用分封制

    但是周朝虽大,但归周王室管辖的领土却非常有限。据史料记载:“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意思就是说西周的王畿面积大约方千里,“方千里”即一千里见方,等于边长各为一千里的正方形的面积,即一百万平方里。也就是周王朝将超过国家三分之二的领土分封给了各个王,自己却只管辖着王畿地区。但是现在才明白为何周王

  • “越王勾践剑”在X光照射下,发出神秘现象,专家却直呼不可能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越王勾践剑有金属记忆功能吗,勾践在越王城山干了啥,越王勾践剑哪里发现的

    [var1]探访古人悠久的生活历史,最有效的直接方式是从出土的文物去获悉相关信息,很多文物本身就被赋予了不可用金钱来衡量的历史价值,因为他们是历史的见证,保留了历史的印记。对于我们华夏儿女来说,古人留下的文物、经典故事都是无价之宝,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越王勾践(剑)”![var1]越王勾践(剑)留给后

  • 夏朝遗址出土四大文物,一件是“杯子”,一件和龙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迄今为止,一些大型的古代遗址已经重现天日,距今时间有几千年,如红山文明遗址、良渚遗址,而夏朝的遗址则是二里头遗址。二里头遗址是在1959年开始发掘的,遗存可划分为四个时期,其中遗址内发现了宫殿、居民区、墓葬等遗迹,出土的文物有石器、玉器、铜器等。一开始,很多学者认为夏朝不存在,大禹也只不过是虚构的人

  • 孔子推崇的“周礼”怎么会“礼崩乐坏”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周朝建立之初,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就依照将远古的礼乐进行改造形成“周礼”,他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其中。礼,就是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这一套系统性的社会制度和行为规范,就是孔子推崇的礼乐文化。[var1]春秋战国时期

  • 罗马奴隶制起源:王政时代共和国早期,一个“存在奴隶制的社会”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由于年代久远,且缺乏像共和国晚期和帝国早期诸多文学作品和铭文资料,史学界对罗马这一时期奴隶的规模、待遇、主奴关系等方面的考察都较为欠缺,只有通过少量的法律文献和史料记载去管窥罗马社会早期的奴隶制特征。公元前449年,罗马颁布了《十二铜表法》,作为习惯法的汇编,能够反映罗马社会早期的一些奴隶制情况。共

  • 中国第一个圣裔王朝的倾覆,家天下不能仅家大禹家,商夏鸣条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夏王朝作为我国首个王朝,悍然把部落联盟共治的禅让制变成家族世袭的王朝制,还能传位 14代,历经 17位君王。即使只剩一个遗孤,依旧可以复国(少康中兴)。即使末代君主夏桀昏聩无能,众叛亲离,依旧可以在位半个多世纪,这背后凭借得是什么?夏后氏与当时的各大部落比起来,实力虽有一定优势,但并非压制性优势,像

  • 春秋霸主楚国,为何在战国时期失去了主导地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战国楚国君王的服饰,关于战国楚国的小说,商丘战国末期属楚国吗

    [var1]楚国的强盛是公认的,首先是楚庄王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楚庄王摇身一变,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并且一度和当时的超级大国晋国五五开。并且幅员辽阔,吞并了周围很多很多的小国。《战国策》有记载: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var1]但随着时间进入战国时期,在战国初期,诸侯各国为争霸天下

  • 独家试玩姜子牙,BBIN全方位呈现史诗级神话,畅玩精彩战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BBIN开始对姜子牙的故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了解,阅读各种历史文献和神话传说,试图还原姜子牙的真实形象和传奇经历。在这个过程中,BBIN不仅学到了许多有关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知识,还深深地被姜子牙的人格魅力和卓越才华所吸引。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BBIN得到了一部神秘的《姜子牙传》古籍,这部古籍记录了姜子牙

  • 战国时代,张仪如何通过抓住女人的心获得楚王的重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var1]张仪以连横政策创立者的身份活跃于国际舞台上的事,是他当上秦国宰相之后的事。在此之前,他也经过了一段相当艰苦的日子。这段苦日子就是他到楚国游说的一段。当时所谓的游说和今天选举的游说有些不同,是向诸国国王献策,推荐自己。中国的战国时代也是这类“游说之士”最活跃的时期。张仪在楚国时,或许是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