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99年,武则天采用谋臣的建议,用一招离间计,成功挑拨吐蕃王族与论钦陵离心。面对吐蕃王族突然发难。论钦陵毫无准备,兵败身伤。
论钦陵伤后,吐蕃无将可用,军队一蹶不振,兵败如山倒,国力迅速衰败。武周久视元年,周朝扬眉吐气,对吐蕃作战六战六捷,吐蕃再无力发起对外战争。
论钦陵曾是大唐王朝的心腹大患,他在对唐作战中屡立奇功,扩大了吐蕃的疆域,是青海历史上很新的的人物。一代名将伤于君王猜忌,让人叹惋。
咸亨元年,赫赫有名的薛仁贵,战场遇上了论钦陵也栽了大跟头。薛仁贵一生征战无数,对上论钦陵,最后狼狈归朝,成为笑话。
唐高宗在位时期,论钦陵先后攻占安西四镇。这件事上报到唐高宗的案头,唐高宗很是生气,吐蕃这次是有计划切断大唐与整个西域的联系,如果放任吐蕃作为,大唐的颜面何在?
何况,吐蕃现下只是在西域逞威风,焉知没有更大的野心?万一吐蕃控制了整个西域,那下一步岂不是要觊觎中原?
看到吐蕃连番大胜,唐高宗睡不安稳了,派薛仁贵领兵出征。吐蕃是小国,唐高宗自信满满等着看捷报,等着吐蕃纳贡称臣。
可是,唐高宗万万没想到,论钦陵天纵奇才,用兵如神。薛仁贵十万大军也没拿下一个论钦陵,反而兵败如山倒,成为了论钦陵的俘虏。
薛仁贵想要带大军奇袭吐蕃驻地,哪曾想中了论钦陵的计谋,十万大军大败,论钦陵全盘接手了唐军的粮草辎重。
大唐丢了面子却无可奈何,将士士气低落,只能回撤防守。往后的三十年里,大唐屡次与吐蕃发生交战,胜少败多,天朝上国的脸面被吐蕃狠狠踩在脚下。
那一战,奠定了论钦陵在西域霸主地位,论钦陵威名响彻大唐。自此,论钦陵势头锐不可当,唐军将领不得不避其锋芒。
交战双方都明白对方的底线,吐蕃毕竟是小国,一战之后需要休养生息。大唐也不能再退让,后面就是中原,再打败仗可能要亡国了。
吐蕃野心昭然若揭,唐高宗如芒刺在背,一生都在为对吐蕃用兵发愁,自此吐蕃成了大唐盛世之下的阴影。
君臣都知道,吐蕃是悬在头上的一把利刃,一旦吐蕃出兵中原。盛世转眼就成泡影。
论钦陵在吐蕃手握兵权,风头无二,但他并不打算止步于兵权,想要更多权力。不久,论钦陵开始涉足朝堂,成为吐蕃大相,官职相当于唐朝的宰相。
论钦陵成为吐蕃大相后,在吐蕃真正大权在握,威望达到顶峰。
然而,盛极必衰。吐蕃朝堂表面上是论钦陵的一言堂,暗地里对他不满的声音越来越多。
论钦陵清楚知道,吐蕃内部有许多反对他的议论,吐蕃王族和其他贵族世家也早对他手握军政大权心生不满,但是他太自信,以为凭借自己的势力没有人敢动他。
反对论钦陵的势力畏惧论钦陵的权势,静静潜伏在吐蕃朝堂,等待时机一举除掉论钦陵。吐蕃朝堂暗流汹涌,长久的安逸生活也让论钦陵警惕心下降。
万岁通天元年,论钦陵与武则天的周朝议和。吐蕃朝堂对论钦陵的不满达到顶峰。周朝依然把吐蕃作为心腹大患,借此时机暗使离间计。
终于,不满足权势被抢夺的吐蕃贵族联合了王族,双方一拍即合,打算除掉论钦陵。
周朝的离间计提供了一个完美的机会,他们抓住了论钦陵的“把柄”,认为论钦陵罪有应得。
论钦陵这次面对的敌人是自己人,他不服气,想要发兵攻打回去。手下的将军却心生胆怯,不敢做忤逆君王之事,自知无力回天的论钦陵兵败离去。
论钦陵的弟弟见哥哥身伤,不敢在吐蕃过多停留,率兵归降周朝。不久,论钦陵的儿子也率领人马归顺周朝。
吐蕃四分五裂,再无力侵扰西域,更无法威胁到中原王朝。
武则天一手离间计,巧妙瓦解吐蕃对中原的威胁。名将难寻明主,论钦陵为吐蕃贡献一生,到头来被卸磨杀驴,不知道看到日益衰弱的国运,吐蕃王族有没有后悔。
论钦陵生而逢时,但是贪恋权势,识人不清,兵败身伤。
历史上少有王朝是毁于外敌入侵,更多的是从内部分崩离析。吐蕃王族宁要自毁长城也不肯留猛虎于卧榻之侧,君臣互相提防,互为仇敌,地方自然不会兴盛。
参考资料:
[1] 赵宗福著.青海历史人物传[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12:第73-77页
[2] 刘艳芳. 论吐蕃大相论钦陵离去、赞婆降唐事情[J]. 华夏文化, 2016, (2):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