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七年3月,曾国藩奉上谕改授为武英殿大学士。调任直隶总督。这是曾国藩阔别北京 17 年后再次回北京,在这十七年了,曾国藩完成对太平天国的镇压。曾国藩抵达北京,回京第二天,就蒙召见,这体现了皇帝的礼遇和优待。这是曾国藩第一次拜见慈禧太后与同治皇帝。
在曾国藩看来,现在同治有些萎靡不振,对于慈禧,曾国藩也认为差
得太远,牝鸡司晨本身就不被曾国藩这样的传统士大夫所认同,个人能力更是让曾国藩所鄙夷。曾国藩历经三朝,道光,咸丰和慈禧,从他后来的日记中可以得知,他对同治观感不佳,没有少年的英气,对比他初入官场,听那些老翰林提及少年康熙(他们也是听说)的作为,现在同治实在是不值一提,朝对时候一语不发,虽然没有亲政,但套话还是应该说几句。对于慈禧更是观感不佳。所问之事没有一件涉及民生,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曾国藩在北京就待了两年,与慈禧打交道少,或许因为时间太少,没有深入了解,而他的学生李鸿章则不然,他几乎和慈禧打了一辈子交道,但就在第一次见面之后,他就意识到大清国祚不久矣。李鸿章在老师曾国藩的指导下,于1862年李鸿章在安徽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军队淮军,随后李鸿章和老师曾国藩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慈禧因“金陵克复”有功,封李鸿章为一等肃毅伯爵(后为侯爵 ),赏戴双眼花翎。
李鸿章在同治九年(1870年)八月接替因“天津教案”离职的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后又兼任北洋通商事务大臣。他以一人主管直隶一省政务、北洋三口“通商”,同时直接涉及地方外交事务。就在这一年,47岁的李鸿章第一次近距离观察35岁的慈禧。
“似有韬略,或无大才”这八个字是李鸿章在第一次见过慈禧太后时对她的评价。李鸿章在和向两位太后见面之时,建议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师夷长技以制夷。还没等李鸿章说完,慈禧太后就打断了他,赐予李鸿章一些物品后,就让他离开了。
回到家中,李鸿章的儿子李经羲(后任云贵总督)就问今天见到了慈禧太后观感如何,李鸿章就对儿子说了那八个字:似有韬略,或无大才。
李鸿章认为一位女子可以扫清威胁自己的障碍进行垂帘听政,是非常了不起的,恰恰呼应了“似有韬略”这四个字。而面对当前地方的形势,慈禧太后却不想要变革进步,看不到地方面临的危机,这是她“或无大才”的一面。
但实际上,无论的曾国藩,还是李鸿章,乃至于慈禧都没有从本质上看清问题,还是那些君明臣贤,轻徭薄赋,老生常谈的东西。他们不知道的是,此时已经是天下大变的时代,他们嘲讽慈禧,而曾李二人又比慈禧高明多少。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