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切,还要从白河沟案说起。
治理黄河的大臣靳辅的儿子靳治豫,因为治理河道的条石出现了易脆问题,并在核查石头的过程当中误杀了当地的老族长。紧接着,靳治豫因为害人而锒铛不听话。
平时,治河大臣靳辅清正廉明,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堵住了很多官员的运财之路,所以很多官员对靳辅一派都恨之入骨。
这时,众官员见靳辅的儿子靳治豫好不容易出事了,便让刑部接过案件,立马就想要害人偿命。
然而,康熙皇帝的本意是要保靳治豫的,可众大臣却丝毫不顾情面,坚持要靳治豫害人偿命。
因此,众大臣胁迫康熙皇帝派伊桑阿调查白河沟案。
在议事大厅内,众大臣齐齐跪下,向康熙皇帝叩头曰:“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康熙皇帝说:“平身吧。”众大臣齐声说:“谢皇上。”
“皇上!”这时,人群中冒出了一个声音,原来是伊桑阿出了位列席,有事要奏。他跪在康熙皇帝面前:“臣请自劾。”
康熙帝一脸疑惑的问:“自劾什么?”
伊桑阿说:“臣下要奏,靳辅的儿子害人一案。一定要依法严惩!我知道这可能不合圣意,但我感到惭愧,对外愧对百官。如果不能这样做,我只好请求去职了。”
这时的康熙帝一边听着伊桑阿的话,一边喝起了茶,说:“不容易啊!学会自劾了。接着讲。”
伊桑阿说:“靳辅是河道总督,挂兵部尚书、都察院,乃当朝大员。皇上对他恩情厚重,让他有先斩后奏之权。
但他的儿子杀了人,明知有罪,却还让刑部议罪。他这是安得什么心?我看大清律法,到他这儿要走样了。
臣下还有脸做官吗?他的儿子若能免罪,我们几个通通,愧对祖宗成法,愿意自何去职。”说完,伊桑阿就摘下了官帽。
随后,其余的大臣便纷纷站出来支持伊桑阿说,“臣下愿自劾去掉职。”其中的一位大官看不下去了,说:“大家这是干嘛呀,还没有到推车撞墙的地步。那刑部不是议了斩立决了吗?”
但伊桑阿反问到:“议是议了,但是,准了吗?”这一问,竟怼得那位大官哑口无言。
随之,伊桑阿的岳父索额图出来调解,“皇上,伊桑阿虽失了礼节,还请皇上宽大为怀,皇上素来重视国法……靳辅的儿子刚出了事,他就上奏自我弹劾,颇有古大臣之风啊,他不怕查,还望皇上成全他。”
康熙皇帝束手无措,只好拟诏让伊桑阿去查。
随后,公公宣读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伊桑阿敢直言相谏,忠心可嘉,赏戴双眼花翎,为朝廷钦差,下清江,查白河沟案。”
领旨之后,伊桑阿拿着圣旨,转身面对众大臣,庆祝这一步的胜利。大臣都纷纷围上来,庆贺伊桑阿:“恭喜伊大人!恭喜伊大人!”
散朝之后,高士奇慌慌张张地进来,向康熙皇帝跪求道:“皇上明察,臣实在是......”没等高士奇说完,康熙帝就打断了他,阴阳怪气地说:“你很聪明啊。”
高士奇说:“皇上,臣胆小无能啊!”
康熙皇帝仍有怒气,他说:“滚起来,听听你说的这是人话吗?真应该给你鼻子上贴个膏药,扔到戏台上唱丑去!”
高士奇只好站起来,不断地应声维诺:“是是是!”
康熙皇帝说:“也不能说伊桑阿没有道理,我在这件事情上确实急促了,反倒把靳辅给害了。”
高士奇想将功赎罪,他说:“皇上,现在还有什么补救的法子吗?臣愿意赴汤蹈火,万伤不辞!”
听到高士奇说这句话,康熙帝把手中的书一扔,说:“你去清江一趟吧,青条石的事情查清楚。不要让靳辅的儿子伤得太冤枉,听明白了吗?”
很明显,康熙皇帝还是想保下靳辅的儿子,不想让他伤,高士奇心领神会,回答了一声,“嗻!”随之,康熙皇帝把手一摆,让他退下了。
后来,高士奇调查一番之后,发现靳辅的儿子确实冤枉。因为白河沟的条石是与康熙皇帝联系要好的满人阿席熙,暗中指使人替换掉的,这是案中有案!
但高士奇可不敢查皇帝身边的人,因为这相当于给皇帝打脸。于是,他只好保下靳辅的儿子,并拿白沟河抓来的十六名百姓定罪结案。
至于阿席熙,自然会有其他部门的人来查,高士奇,他是在康熙皇帝眼皮子底下混的人认为自己还达不到那个层次,所以他是绝对不会插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