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var1]
[var1]
此战,秦赵两国动用军队民众高达100万人次,最终赵国不支,45万降卒被活埋,赵国元气大伤。
但是,经此大难的赵国却没有彻底灭国,而是坚持了30多年,直到前228年才被秦国消灭。
那么,赵国为什么可以坚持30多年?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赵国“狡兔三窟”
和其他六国不同,只有一个政治中心不同,赵国一直以来,都有三个中心,即:晋阳(太原)、邯郸和代郡。
因为赵国境内地形破碎,难以统一协调,所以逐渐形成了三个政治中心,也可以等同于三个军区。这三个中心分别对应着三个方向:晋阳应对秦国、韩国,邯郸应对魏国、齐国,代郡应对匈奴、燕国。
长平之战发生在上党地区,这里属于山西省中南部,也就是晋阳军区的范围。
赵国的破碎地形对于国内的调兵和后勤非常不利,但是却可以保证赵国不会被一招击杀。长平之战的惨败,主要是晋阳军区的巨大损失,对于邯郸以及代郡,没有造成致命影响。
所以半年后秦国再次气势汹汹而来,但三次攻赵都大财而归。
[var1]
长平之战后,燕国以为赵国将亡趁火打劫,被廉颇揍得满地找牙。赵国的坚韧可见一斑。
很多人将秦国无法消灭赵国归结于秦昭王听信宰相范睢谗言,没有一鼓作气拿下邯郸导致赵国起死回生,这是不对的。且不说短短半年赵国能不能恢复元气,作为第一线的主帅,白起深知赵国元气尚存,灭赵不易,所以宁可自裁也要忤逆秦昭王。
所以,狡兔三窟的赵国能够继续存活30多年,绝非偶然。
2、六国纵横捭阖
前258年,秦国经过休整,再次大举攻赵,邯郸被围,局势危急。
关键时刻,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魏信陵君窃符救赵,调集8万魏国精锐,击退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这个故事高速我们,秦攻赵,六国可以作壁上观,但是秦要灭赵,六国是不会坐视不管的!
商鞅变法后,秦国迅速强大,对东方六国形成咄咄逼人的态势。在六国惶惶不可终日时,苏秦开始推销自己的“合纵”理论。
[var1]
[var1]
事实证明,在秦国的强大威胁下,六国是可以抱在一起的,在张仪的“连横”大行其道前,六国因为抗秦的目标,组成一个强大的整体,秦国东进的脚步暂时被遏制。
合纵的目的是防止秦国一家独大,同时也要保证东方六国中的任何一个,都不会被率先灭国。
所以,六国不会允许赵国被秦国消灭,信陵君窃符救赵就是最好的证明。
所以一旦赵国被灭,就意味着多米诺骨牌的提前倒下,这是六国不能接受的。
3、赵国人雄冠天下
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白起长平之战凯旋归来,秦昭王问他,此战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白起答:“杀掉赵括”!
一直以来,赵括都是纸上谈兵的代表,是高分低能的典型。但是我们想一想,带领弹尽粮绝的45万赵军坚持40多天阵型不崩溃,并能够组成四五队对秦军进行轮番冲击,这难道还不能说明赵括的能力吗?
而赵括,只是赵国将领中的普通一员,此时的赵国,还有廉颇,还有李牧,这是赵国能够恢复战斗力的坚强核心。
长平之战后,赵惠文王痛定思痛,重新启用老将廉颇,正是这一正确决定让廉颇指挥取得了邯郸之战的胜利,并且彻底打碎了燕国想要借机揩把油的无耻行径!
与此同时,李牧经营代郡,击破匈奴骑兵十几万,匈奴数十年不敢南下,随后赵军取得了北方的主导权,这一趋势直到赵国灭亡。
从赵武灵王开始,赵国主动向胡人学习,巨大的战争潜力被挖掘,成为战国后期唯一能够和秦国抗衡的力量。赵武灵王时代,赵武灵王甚至有从代郡出兵,南下灭秦的大胆设想。
长平之战后,赵国损失的45万大军中,有相当数量的是后勤的民工,真正的战士远不到此数。但是这也让赵国人血性爆发,会同魏国大军,三次击败秦军进攻,为赵国成功续命30多年。
壮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