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雍正王朝》评:王掞的为官之道,大智极简

《雍正王朝》评:王掞的为官之道,大智极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094 更新时间:2024/1/28 6:57:25

这样的唠叨,对于朝堂上那一个个脸厚心黑的人来说,是没有任何效果的。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若他们还真的听圣人的话,按圣人教导的礼义廉耻来行事,他们就不是他们了。

然而在那样污浊的清朝官场,还真有那么一个老夫子,一直在黑暗中读圣贤书,听圣人话,践行圣人的教导,他就是王掞。

从表面上看,老臣王掞有点糊涂,有点骑墙,有点政治投机,开始死保太子,后来又倒向雍正,所作所为有点前后矛盾,但实际上,王掞的为官之道,远在众臣之上,完全可以跟老狐狸佟国维,小棉袄张廷玉媲美。

大智至简,王掞这个人,除了书读得好,其最大的优点就是忠诚。

这种忠诚,剧中的人不同程度都有,但很少有能像王掞一样,做到极致的。

张五哥很忠诚,但说到底,只忠于老康熙和十三爷两个人。剧中像张五哥这样的人很多,各个皇子手下都有一堆包衣奴才,他们从人身到利益全部与主子捆绑在一起,对主子有骨子里的忠诚。就算年羹和老八眉来眼去,他也知道老八靠不住,还是跟着主子老四踏实。

四阿哥和十三阿哥忠于老康熙,则既有为人臣之忠,又有为人子之敬,比单纯的忠诚更加可靠。另外,所有阿哥从小都受到家国教育,不管他们之间怎么斗,无论谁输谁赢,对爱新觉罗家族,对大清朝社稷的忠诚不容置疑。抱有这种忠诚的,不仅有天潢贵胄,还有清朝的皇亲国戚,比如佟国维和马齐

王掞的忠诚,比较特别,他是比较纯正的读书人,将忠于皇帝和忠于孔夫子化为一体,忠的是儒家文化的道统,忠的是自己的良知。

若是享受生活,生杀予夺,鱼肉人民,对外战争,自然是对个人和一家一姓一党的私忠好,皇帝可以充分利用个人影响力,调动整个大清朝围着自己转,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或者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然而治理国家,从来没有那么简单粗暴,忠于道统和良知的人,会经常和自私的皇帝唱反调,可这种忠诚,在皇权受到挑战的时候,也常常是皇权最有力量的支持者。比如在八王逼宫的时候,虽然怡亲王的兵能够力王狂澜,但真正能够说服满朝文武的,还是张廷玉那一番宏论。

所以历史上比较有作为的帝王,都不会杀自己身边的诤臣,而且能够克服人性的弱点,将诤臣留在朝堂之上,允许他们唱反调,以匡正自己的过失。而也有很多帝王,聪明绝顶,却不能容纳不同意见,或杀或贬,把朝廷变成一言堂,即使他们错了也没人敢出来反对,结果就是他们的一个过失,让整个国家万劫不复。

王掞在九王夺嫡中,既是参与者,又是旁观者。说他是参与者,是因为他是太子的老师,公开拥护和维护太子,为此不惜与天下为敌。而说他是旁观者,是因为他虽然前期维护太子,后期支持老四,但从来没有人把他当做太子党或者四爷党。

因为他无论支持谁,其实支持的都不只是这个人,而是一番光明正大的道理。王掞绝不是读死书的书呆子,为了卫道,他可以不择手段,给太子送钱,逼杀郑春华------单以这两件事本身来说,确实不地道,但这种不地道,即使被老康熙皇帝知道,也只会体谅他的苦心,而不会责怪他残忍的。

废太子的时候,整个朝堂上,都不敢有反对意见,唯有王掞,不仅敢提,还骂尽满朝皇子大臣,逼的康熙皇帝耍赖。不要以为当时康熙很愤怒,老康熙当时看见王掞这个表现,不仅不反感,还很感动,越看王掞越可爱。因为王掞所骂的话,就是康熙憋了很久却不能说的话,从王掞口中吐出来,鞭策群臣皇子,那是再好不过。

妙的是当时张廷玉的配合,与王掞,老康熙三位一体,把废太子的主题,改为敲打群臣和皇子。有张廷玉的配合,老康熙才能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把王掞“拖出去交给他儿子看管”,“若有闪失将他儿子千刀万剐”。话说的狠,但大家都听懂了,这不是惩罚王掞,而简直就是纵容,甚至奖赏。

王掞是本色表演,老康熙是借题发挥,张廷玉是善后。也是这件事情上,我看到了张廷玉的技巧,这是他比王掞强的地方,也是他不如王掞的地方。忠诚有了机巧,就不像王掞那样纯正,康熙对纯正的王掞没有芥蒂,而会对机巧的张廷玉多一层戒心。

最后,王掞猜中了老康熙的心思,死保四阿哥胤禛。他喝了毒药,死在了雍正面前,绝了老八他们追究郑春华案件,拖老十三下水的念想。此人不仅忠诚,还很豁达,对自己的死认识很到位,以一死成全了胤禛和胤祥,也间接报答了康熙皇帝的知遇之恩。

死后,王掞不仅能入贤良祠,连家里三十余口人也会被雍正善待,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更多文章

  • 《雍正王朝》评2:康熙晚年“死鹰事件”,八阿哥胤禩太冤枉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在《雍正王朝》中,老年康熙过大寿,十四阿哥派鄂伦岱送来一块奇石,作为给父亲的寿礼。寿礼在廉亲王府被调了包,八阿哥胤禩略施小计,陷害老十四,把奇石换成了一只死鹰,在寿礼上大大刺激了年迈的康熙皇帝。真实的历史上,确实有死鹰事件,也确实与八阿哥胤禩有关,但并不是胤禩陷害别人,而是八阿哥遭他人陷害。清朝自马

  • 《雍正王朝》评:乾隆向雍正求情,句句欲置哥哥于死地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雍正王朝康熙对乾隆的评价,雍正做了几年皇帝雍正有多少兄弟,雍正剑侠图雍正师爷

    比如像康熙皇长子胤褆,公然对老康熙说要“替皇阿玛除去庆父之忧”;比如雍正的三阿哥弘时,派出一堆刺客下江南去刺杀弘历。这样明目张胆的骨肉相残,破绽很大,一旦被皇帝探知,轻则失宠,重则圈禁,甚至被毒杀。可皇帝其实并不反对皇子之间的竞争,甚至可以说,九王夺嫡,就是康熙皇帝晚年故意为之,让一群能干的儿子竞争

  • 《雍正王朝》评:同是皇帝,为什么康熙乾隆闲,而雍正很忙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雍正皇后与雍正的感情,雍正小蝶年羹尧雍正

    前半部分的康熙,总是悠闲自得,虽然名义上国务繁忙,但康熙不是到热河狩猎,就是到江南巡视,即便留在北京,也是躲在畅春园享清福,逗逗孙子,练练书法和剑法。可到了后半部门,雍正这个皇帝,就简直是在遭罪。想干什么都干不成,兄弟,儿子,大臣,士大夫,乃至盛京的老满洲贵族,都和他过不去。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雍正

  • 《雍正王朝》评:康熙皇帝抬举张五哥之谜,胤禩不懂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小标题:张五哥到底有没有罪?康熙皇帝为什么抬举他?《雍正王朝》第六集,张五哥的妹妹阿兰跑到十三贝勒府求救,揭开了刑部宰白鸭案的序幕。这一段故事跳得太快,有两件事情没有特别交代:一是刑部的宰白鸭案,是从张五哥开始还是已经进行了很久?二是十三阿哥如何向康熙皇帝禀报,才让草民张五哥得到康熙皇帝的特别抬举。

  • 《雍正王朝》之后,郑春华扮演者武晔去哪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小标题:《雍正王朝》中的郑春华,演员武晔的影视人生一、在《雍正王朝》中,郑春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身为一介弱女子,郑春华一没有家族势力,二没有宫斗手段,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却要面对那个时代最有权势的几个大人物,谁都不敢得罪。郑春华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却在无意之中,卷入了波诡云谲的九王夺嫡斗争中,成

  • 《雍正王朝》评1:康熙最初中意的2个接班人,并非雍正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治国之道,一张一弛。康熙久经考虑,最后选定雍正为接班人,有着相当复杂的原因。首先,当然是因为康熙儿子多,选择的机会也多。否则像咸丰一样,百亩良田只长着同治一根独苗,任何标准都是多余的,有多少奇谋伟略都白搭。再次,康熙皇帝太长寿,考验儿子们的时间足够。时间能够改变一切,它能化腐朽为神奇,也能让天才变为

  • 《雍正王朝》焦晃版的康熙,初看慈祥,越看越可怕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雍正王朝 康熙 解说,焦晃雍正王朝视频,焦晃康熙精彩片段复立太子

    人老成精,活到《雍正王朝》中,老年康熙这个地步,帝王心术已经深不可测。如果不是电视剧给我们以第三人的欣赏角度,那些藏在老皇帝内心的弯弯绕,我们是永远不会知道的。康熙一生,名为守成,实为开创,活的又够长,经历了许多王朝好几个帝王加起来才能经历的事,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人生经验。看人识人,搭上个三五眼就能

  • 《雍正王朝》评5:康雍乾三朝最受宠的重臣——马齐的为官之道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雍正王朝十大清官,雍正王朝康熙帝说马齐是什么,雍正王朝真实历史详细讲解

    明珠索额图都是一代雄才,可一旦大一统事业底定,就面临鸟尽弓藏,不好混了;佟国维和廉亲王胤禩,贵为皇亲国戚,权倾一时,可却成了皇帝的眼中钉肉中刺;张廷玉心思缜密,一生谨慎,临了却被乾隆皇帝恶整,晚节不保;怡亲王胤祥忠义无双,是清朝中叶唯一一个铁帽子王,却身体不好早早去世;鄂尔泰身怀奇才,却在康熙朝不得

  • 《雍正王朝》之康熙拔剑,诸皇子野心昭然若揭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一、各怀鬼胎宫斗如戏,全靠演技。当八阿哥胤禩的小把戏穿帮,被康熙老师痛骂出局之时,其他的皇子们都以为自己表现的机会来了,个个跃跃欲试。但除了那个忠心耿耿的拼命十三郎胤祥,其他皇子表现的方式无一不是套路。先前被废的二皇子胤礽,长跪于宫门之前装孙子,表面上诚惶诚恐,叩头认错,但其实内心毫无波澜。很明显,

  • 《雍正王朝》评:小混混李卫,何以成为位高权重的两江总督?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卫简介,铜仁李卫最终判决书,李卫审黄大人完整

    小混混李卫,倒后来居上,官员无论大小,都不敢在他跟前造次,连读书人的领袖李绂,都对他毕恭毕敬。年羹尧桀骜不驯,连总督巡抚都不放在眼里,唯独对这个狗儿高看一眼。如果原因只是为了打狗看主人,那田文镜同样也是老四的自己人,为什么屡遭白眼?其次是因为非常之事,当用非常之人。八股取士选拔上来的人才,虽然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