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孔子后人装病不愿朝见朱元璋,朱元璋给他写了封信,病立马好了

孔子后人装病不愿朝见朱元璋,朱元璋给他写了封信,病立马好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630 更新时间:2024/1/25 0:57:10

儒家常以忠君为主要思想,但是当朱元璋召见当代衍圣公时,却被衍圣公装病推辞不见。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var1]

帝王推崇空享殊荣

春秋战国时期是各种学术思想大爆发的时代、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是各种思想大碰撞的时代。

诸子百家纷纷在那时出现,法家、墨家、道家、儒家等思想也为统治阶级提供了许多治国的理念。

由于当时人们的思想过于奔放,导致了思想方向不统一,于是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的法家首先被秦国使用,在经过多年的国力积攒下,最终横扫中原,一统六国。

但是在统一之后,法家忽视人性的弊端就暴露了出来,在刘邦的汉朝替代秦朝接管天下之后,汉朝选用了道家作为治国思想。

[var1]

最初的一段时间,“无为”的思想的确让中原的百姓能够安逸地生活,平稳了社会的不稳定性。

但是道家思想却并不能对边境的敌人们产生震慑作用,最后还是需要众多信仰游侠的墨家进行抗击。

到了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首次被地方采用。

虽然当时还是和道家、法家、墨家一起,以四家共治的形式出现,但是儒家所强调的忠君爱国,已经成为统治者最为有力的管理武器之一。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后,汉武帝听从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的意见,开始“独尊儒术”。

从此,儒家思想正式成为封建统治者所极力推崇的“思想法则”。

[var1]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进,儒家的思想也不断被统治者所改变,已经逐渐成为儒家和法家相结合的思想。

到隋唐时期科举制度逐渐盛行之后,普通百姓想要入仕当官,就一定要熟读儒家经典,忠君爱国的思想就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并左右人们的思想。

从宋朝之后,以程颢朱熹等人为首的程朱理学根据统治者的需求,对儒家思想再次进行修改,从而更加符合统治者的需要,儒家也有了更合法的地位。

衍圣公的名号,就是在宋朝时候开始册封的。

宋朝的统治者虽然借用孔子的名号,但是却并没有给孔子后人丰厚的待遇。

[var1]

相比前几朝的封“公”赐“官”而言,宋朝给的正八品官的确没有什么吸引力。

到了宋朝末年,金人、蒙古人和宋朝三国并立,为了笼络天下的文人,金、蒙也都找来了孔子的后裔,于是就出现了三个衍圣公的奇特景象。

文人之间的谩说伤害之言也是漫天飞舞,好不热闹。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那些文人们也并非全都清高,绝大多数人都是想通过手中的书,给自己搭建一个能够登天的台阶罢了。

元朝灭了宋、金,为了让流落周边的汉人能够重新归附,元朝给衍圣公正三品的待遇。

其实这时候的衍圣公乃至于孔家,基本上就已经是一个打着儒家正宗的幌子被皇家供奉的空壳罢了。

[var1]

一纸信笺一阵惊慌

《明史》里面记载了这样一件与衍圣公有关的事情。

洪武元年,徐达打败了元朝守军,占领了山东济宁。

这时候虽然元朝还没有完全灭亡,但是却已经一路向北溃败,中原地区几乎都被新成立的明朝政权所占据。

当大将军徐达占领济宁之后,严令手下将士不允许对城内百姓进行演技扰,尤其不能破新济宁孔家的产业。

与此同时,徐达还给衍圣公传达了大明皇帝的一纸诏书,要衍圣公前去当时的首都应天去拜见新皇帝朱元璋。

当时的衍圣公是孔子的第五十五世孙孔克坚,面对大明皇帝的召见,他大感为难,又不敢不去,迫不得已只能假装自己生病了,让儿子孔希学代替自己去面见朱元璋。

[var1]

孔克坚之所以不想去见朱元璋,其实是有他自己的打算。

孔克坚年轻的时候颇有才华,继承衍圣公的称号之后更加受到文人们的追捧。

元顺帝在位时,他向元顺帝上书,要了一大笔经费用来给孔庙兴修庙像,元顺帝认为他是个可用之人,还让当地官府给他专门立了功绩碑。

不久之后,朝中有人向元顺帝建议,说衍圣公现在只是封号,并没有官职,建议给孔克坚一个官做,于是元顺帝就给了孔克坚一个“通奉大夫”的文官“闲职”。

说是文官闲职,但是这可是一个从二品的高官。

对于有钱赚又有面子的官职,孔克坚当然接受。

[var1]

从那之后,元顺帝便不断地给他累加官职,太常寺卿、治书侍御史、山东廉政访使,最高的时候还做过礼部尚书、国子祭酒。

同样,孔克坚也给元朝做出了不小的成绩,除了著书立说,还有一次稳定军心的大功。

那时有一伙以毛贵为首的流寇势力很大,率兵已经直逼元大都城外,吓得朝中不少人建议迁都,实际就是要逃跑。

这时候孔克坚站了出来,声称要与“社稷宗庙共存亡”,还劝说元顺帝应该号召各地武装赶来勤王。

最终各地的勤王势力及时赶到,打败了毛贵,保住了元大都。

[var1]

事情过去之后,元顺帝更加喜欢这个“前”衍圣公,因为这时候孔克坚已经把爵位传给了他的儿子,自己只是做元朝的官员。

但是这件事过后,孔克坚发现元朝已经不行了,自己再当元朝的官恐怕要倒霉,他便把身上的官职一一辞去,用的就是和对付朱元璋一样的方法:称病。

孔克坚的眼光的确狠辣,元朝在六七年的时间里就被朱元璋打跑了。

但是他毕竟当过元朝的官,对这个放牛、当和尚出身的朱元璋会怎么对自己,他的心里也一点也没有底,所以这次才故伎重施,装病不去。

他其实也是想看看朱元璋对自己的态度。

[var1]

朱元璋虽然文化不高,但是也不傻,他选择召见“前衍圣公”就是知道他在文人中的号召力,当然也知道孔克坚的想法。

于是大笔一挥,给孔克坚写了一封信,让孔希学给带了回去。

信件的意思很简单,也很直白,比较符合朱元璋的性格:听说你有病了?如果真的还好,但要是你在骗我,那可不行,你自己看着办。

孔克坚见到这封信,就算再笨都能看出来朱元璋的意思了,他的“病”马上就好了,赶忙跑到南京去拜见朱元璋了。

从这个事情就可以看出来,朱元璋对儒家、对孔家以至对衍圣公,是都没有什么好感的。

[var1]

几许荣华几许悲凉

朱元璋为什么对儒家和孔家这样反感呢?

朱元璋家里穷,从小没有受到过什么太多的教育,他放牛、当和尚,甚至造反都不过是为了吃一口饱饭。

在他的眼里,那些摇头晃脑的文人老爷们,是和那些官府中吃人喝血的蛀虫们没有太多区别的。

因为站在了不同的高度,所以思考的问题也就不同,原本抵触的文人在他建功立业的时候也成为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助力,这就让他也逐渐改变了对文人的想法。

但儒家的思想却和他的想法有了很大的冲突。

朱元璋是依靠武力起兵造反夺的天下,用掌握权利来控制武装和政治是他的根本想法。

[var1]

这其实就是2023集权制,或者可以叫做独裁统治。

他这样的想法和儒家的“平等”产生了极大的冲突。

朱元璋想的是“人人都得听我的”,儒家讲的则是“对我好才是真的好”,这很难让朱元璋接受儒家。

再加上衍圣公为首的孔家几百年来左右摇晃,尽显墙头草的本色,更让朱元璋对孔家人也没有什么好感。

但是,朱元璋又不能丢掉文人这一支新的力量,所以他才想着“敲打敲打”衍圣公。

[var1]

孔克坚的反应还算是让朱元璋满意,但是却对他的为人并不赞同,于是“劝”孔克坚将衍圣公的名号重新传位给儿子,毕竟在前朝进行的世袭仪式,本朝是不认的。

于是当年年底,世袭衍圣公的仪式重新在明朝又进行了一次,朱元璋给孔家又进行了赏赐。不过与之前历代不同的是,明朝只给衍圣公提高了品阶、待遇,但只是赋闲在家。

简单说就是让衍圣公成为一个“当当响的空壳子”。

朱元璋对孔家“敲打”完了,便对“儒家”进行了修改。

他让翰林院在孔家人的帮助下,对宣导“民贵君轻”的《孟子》进行了修改,改为发行删减之后的《孟子节文》。

[var1]

朱元璋对孔家的行为只不过是进行了一次“威慑”,最后的结果却是把儒家文化继续加以“改良”,成为更加适合帝王通知的工具。

不过朱元璋对于“衍圣公”的评价还是很准确的,李自成进城之后衍圣公投靠了大顺军,多尔衮打下山东又投降了大清,真正做到了“头不断、血不流,孔家招牌不能丢”。

参考资料:

【1】《明史—卷一百七十二》张廷玉

【2】《明代儒家圣贤家族志研究》马淑晨

【3】《明太祖实录》佚名

更多文章

  • 道路对于战争的影响有多大?秦国为此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我们都可以相应看到交通进步的影子。交通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和军事活动的基本物质条件之一,在战争活动中是部队运送、后勤补给、会盟商谈的基本保障。兵者,国之大事,伤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var1]历来各朝代之所以重视道路交通,是和交通的军事意义分不开的。秦作为一个古老诸侯国

  • 魏国皇帝和世家大族的协议,司马氏窃国的最大依据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从公元220年开始讲起把,这个时候,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已然形成,包括黄河流域的中原以及黄河以北的广大区域均该纳入魏国,也就是曹丕的势力范围,这个是实际上的,理论上他能直接控制的地方实则仅限于自己的藩国——冀州的十个郡,中原和黄河以北还有十几个州,这十几个州,包括治下无数郡县名义上仍是汉室领

  • 李学勤:西周甲骨的几点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考古学对古代甲骨文的认识是从殷墟开始的。殷墟所出的甲骨属于商代,所以长期以来甲骨文,尤其是甲骨上的铭文,总是记着商代的。事实上,用甲骨占卜的习俗起源于商朝之前,一直延续到商朝灭亡之后,甚至在一些民族中还存在至今。周族民间典籍中有很多占卜的记载。一些研究人员根据它们研究了殷墟的甲骨文。然而,周代甲骨文

  • 魏国风雨之襄哀苦心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在影视剧《大秦帝国》中,魏襄王被塑造成了一个早期心狠手辣,晚期有些庸碌的形象,这与《战国策》中的魏襄王的形象大相径庭。《战国策》中刻画的魏襄王,和其它同时期的王子一样,经历过人生的低谷与高峰。作为魏国的王子,魏襄王曾经亲眼见到自己的父亲魏惠王从一个善于纳谏的大王逐渐变成了一个偏听偏信的人。在魏襄王的

  • 战国赵国灭亡的临门一脚,是谁踢的?他的名字叫王敖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秦国灭亡六国之战,每一场战争都有很多重要的人物,这些人物有的是武将,有的是说客。在灭亡赵国的战争中,秦国也有一位很有名的人物。这位人物的几番操作,就让赵国的整个格局发生剧变,最终也就被秦国灭掉了。那么,这位人物是谁呢?正是今天要说的王敖。王敖的名气似乎不大,但是他做的事情却相当之重要。可以说,王敖既

  • 【知我监利】史志篇之屈原离湖著名篇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知之深,方能爱之切!监利发布新设专栏 《知我监利》让您知监利,更爱监利!两千多年前,楚容城之地有很多湖泊。在容城国都城之西不远处,有一片很大的湖泽。相传我国战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诗人屈原在流放途中,曾在湖边小墩毫口小住,写下了名垂千古的诗篇《离骚》。[var1]屈原(前340~前27

  • 孟子论廉 |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来源:邹鲁清风)来源:清廉济宁

  • 战国七雄中,有哪些谥号为“文”的君主呢?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战国七雄的七个君主,战国时七雄名将排名,战国七雄皇帝都姓什么

    [var1]一、秦惠文王秦惠文王,秦孝公之子。嬴驷十九岁即位,史称“秦惠文王”。以宗室多怨,族灭商鞅,不废其法。公元前325年,自称秦王,成为秦国第一位君王。秦惠文王期间,文有张仪连横六国,武有公孙衍、樗里子、司马错,北伐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国一统天下打下坚实基础。公元前311年

  • 如果刘备统一天下,必定先杀这两人,诸葛亮早就明白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张飞死后诸葛亮才真正看清刘备,刘备三请诸葛亮完整版,诸葛亮发现刘备假仁假义

    导语:历史上有很多兔死狗烹的例子,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越王勾践,他原本战败在吴王夫差手上,幸好有谋臣范蠡、文种营救他回来。后来范蠡和文种又帮他出谋划策打败了夫差一雪前耻,而此时的勾践居然赐死文种,而范蠡早就料到勾践会有这种做法,他早已经提前跑路,但一辈子都被勾践派遣刺客追杀。三国时期同样是一个乱世,其

  • 韩总统忘记“国耻”,声称日本是合作伙伴,网友:强行篡改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var1]再加上双方在多个岛屿上存在归属权分歧,此举也让韩国人每当提到日本人,估计会痛恨到“牙痒痒”。让韩国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总统公然给当初的“侵略者洗地”。根据媒体此前报道的消息,韩国总统尹锡悦出席首尔“三一独立运动104周年”纪念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直接声称日本已经从此前的“侵略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