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孟子说春秋无义战?春秋时期的战争,到底是为了什么?

为什么孟子说春秋无义战?春秋时期的战争,到底是为了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478 更新时间:2024/1/25 4:59:20

[var1]

或许,这些战争当中,有的战争稍显文明。打赢之后,既不图地盘,也不拿财宝,只是为了所谓的‘匡扶正义’,但实际上,战争的真实目的,其实还是为了扩张。只不过相较于地盘或者财宝,当时大国看重的东西,可能是其他方面而已。

但从本质上来说,所有的战争,其根本目的,都是某个地方为了自己强大起来,想要兼并其他地方。至于说所谓的匡扶正义,扶持周王室,这些都只能说是旗号。打出这些旗号的目的,还是为了让自己扩张。

[var1]

想要更好的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把春秋时期比较著名的几场战争,都单拎出来,看看这几场战争到底都是怎么打的。

第一场战争,就是周王室和郑国打得那场繻葛之战。

在春秋初期,周王室急速衰落,但是这个时候的周王室,不管是军事力量还是国土面积,亦或者是综合国力,依然还算是一个大国。

所以,当东周第一位天子周平王离去之后,周王室换上了一位年轻气盛的周桓王。而周桓王登基之后,就想通过战争手段,直接进攻其他诸侯国,重新恢复周王室的荣耀。

[var1]

而当时周桓王选中的第一个敌人,就是身边的郑国。

郑国和周王室的联系,其实非常特殊。郑国的初代国君,是周桓王爷爷的爷爷的弟弟。所以到了周桓王这一代,周天子和郑国国君,其实是还没出五服的自家人。之前的历史上,周王室也是严重依赖郑国的支持,甚至还让郑国的国君,在周王室内部担任宰相之类的职位。

当时周王室这样做,主要是希望通过郑国的支持,让周王室再次强大起来。但是最近这些年以来,郑国这边却开始出工不出力,甚至反倒是挖周王室的墙角。所以,周桓王才打算把郑国当做第一个打击对象。

[var1]

但是接下来,当双方真正拉开架势之后,周桓王才发现,原来此时的郑国,已经非常强大。郑国那边的小弟,甚至比周王室这边还多。

所以,一场大战之后,周王室惨败而回。就连周桓王本人,都在战争当中被射中了肩膀。

当然,从始至终,这场战争打得极其文明。开战之前,双方要先约好时间地点,先说清楚自己打算派多少人,怎么打。而且开战之后,也必须按照之前说的流程来。周王室战败之后,郑国这边也不能乘胜追击,必须马上停战。而且当晚,作为胜利的一方,郑国还得派人去探望周王室那边,对战败的周桓王表示慰问。

[var1]

所有的这一切,看起来都是极度文明,甚至有点像过家家的意思。

但不管这场仗打得再怎么文明,都始终无法掩盖战争的真正目的!双方当时打仗的真实目的,就是为了各自的利益!周王室想要压服郑国,重新控制郑国,而郑国则是需要借此摆脱周王室的控制,彻底独立,然后才能对外扩张。

虽然双方都不是为了直接攻占对方的领土,但各自意图的根本,还是为了各自势力的扩张。

第二场有意思的战争,就是齐桓公救燕之战。

自从当年周王室战败之后,大家对于周王室更加轻视。几个大型诸侯国的扩张脚步,也越来越快。但是到了齐桓公在世的时候,齐桓公却打了一场很另类的战争。

[var1]

当时齐国作为中原地区的头号大国,收到了北方燕国的求救信。大致就是说,燕国正在被北方的山戎侵略,已经快要抵挡不住了,请求齐桓公出兵帮忙。而接下来,齐桓公也确实带着几个中原诸侯国,一起组成了联军,前去援救燕国,击退山戎。

但有意思的是,山戎被击退之后,齐桓公却并没有趁机对燕国狮子大开口。如果从现代的角度来说,既然齐国当时帮燕国打赢了战争,是不是接下来就应该狠狠敲诈一笔,把燕国彻底榨干?最好的结果,就是把整个燕国彻底吞并,这样才对齐国最有利?

[var1]

但是当时的齐桓公,却并没有这么做。所有从山戎那边夺回来的土地,齐桓公一块都没要,全都给了燕国。也正是因为齐桓公的这次大方,倒是燕国地盘迅速变大,所以后来才有资格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甚至于在返回的路上,因为燕国送行的时候,进入到了齐国境内。齐桓公大手一挥,干脆直接把原本属于齐国的五十里土地,也都给了燕国。

[var1]

齐桓公的这种行为,看起来是不是有点反常?是不是不太合理?这种做法,不管怎么看,似乎都和争霸扩张,扯不上联系啊?

但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研究过这段历史,我们就会发现:这其实还真不是齐桓公单纯好心,他真的是别有目的。

首先,把土地都给燕国,这件事看上去似乎不太明智。但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其实对齐国大有好处。因为当时的北方,山戎非常强大。如果齐国拿了这块地盘,就必须要分出更多的精力,抵御山戎,这会严重拖慢齐国在其他方向的扩张脚步。

[var1]

其次,在春秋时期,燕国所在的北方,一直被认定为是苦寒之地,价值有限。对于齐国的诱惑,远不如中原那边的诱惑大。所以,与其让齐国分出更多的力量,去控制这样一块鸡肋的土地。还不如送一个人情,把土地都送给燕国。

而且这样一来,以后北方有燕国在,齐国也不必再担心山戎的入侵,以后就可以更好的应对中原争霸了。同时,就算当时齐桓公拿下了这块地盘,以当时的生产力和交通速度来说,齐国真未必能控制这么大地盘。最后说不定还会被山戎夺回去,齐国反倒是损失惨重。

至于齐国送出去的那五十里地,如果我们放到地图上来看,我们就会发现:这其实是更精妙的一招。因为这五十里土地送出去之后,以后齐国就再也不用担心和山戎作战的问题了。以后山戎再入侵,全都得由燕国抵挡。

[var1]

这就是齐桓公真正的高明之处。

所谓的大度,所谓的不取一毫,其实都是为了在其他方向,更好的争霸扩张。

第三场战争,就是春秋中期,晋楚两国的城濮之战。

在那一战当中,晋国和楚国决战,但是双方却表现的极其文明。晋国的国君晋文公,主动提出,因为当年楚国的国王对他有恩,所以两国开战之后,晋国军队主动撤退九十里。

因为一个承诺,晋文公在两国决战的时候,依然坚守自己的诺言,这是不是看上去很文明?

但实际上,当时晋文公选择撤退九十里,当年的承诺,其实并不是主要原因。根本原因在于,当时楚国军队士气正盛。晋文公需要用这九十里的距离,让楚国军队士气降低,同时需要堵住其他诸侯国的嘴,让己方可以得到更多诸侯国的支持。

[var1]

而且,在晋文公撤退九十里之前,楚国那边,楚国国王见到情况不对,已经先带着一部分主力撤回去了。只有楚国的大将,单独带着一部分精锐留下来战斗。这也是晋文公敢撤退的一个新的原因。

如果楚国所有主力都在,晋文公反倒未必敢撤退了。因为只要他一撤,楚国趁机进攻,晋国必败无疑。而如今只有一部分楚国军队,晋文公还真不怕,说不定还在楚国的必经之路上,布置了很多埋伏。

除了这三场著名的战争之外,春秋时期还有很多其他有意思的战争。比如说宋国和楚国的城濮之战,宋国竟然让楚国先平安过河,并且完成结阵之后再打。再比如说,秦国去打郑国,结果郑国的一个牛贩子出来,说了两句话,秦国就撤退了。

[var1]

这些事情,如果从后世的角度来看,往往都会觉得很荒诞。但是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确实是发生了。

这主要是因为,春秋时期的规则,和我们后世熟悉的战争规则,不太一样。

春秋时代,最开始的时候,随着周王室的的衰落,几个大国开始无序扩张,长达几十年的时间。但是后来,随着这些大国崛起,其他中小诸侯国也找到了生存之道,那就是联合起来,抵抗大国的进攻。

就比如说齐桓公登基之初,其实也不是没想过单凭国力,暴力扩张。但结果,齐国去打宋国,宋国国力远不如齐国,但是齐国出兵之后,其他地方却很快增援宋国,最后大败齐国。

[var1]

所以后来,齐桓公才不得不采用管仲的思路,扛起了尊王攘夷的大旗。简单来说,当时齐国的策略,就是团结更多的诸侯国,组成一个利益联盟,去对付那些不听话的小国。灭了小国之后,大家一起分赃。只不过,齐国吃肉,其他地方喝汤而已。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在春秋中后期,几大强国开始疯狂争霸。因为只要成为霸主,就有资格带着其他地方去成为多数派,然后继续扩张,也不用担心被其他地方针对。但是到了春秋中期的时候,晋楚两国都学会了这套玩法。

[var1]

所以,在整个春秋中期,晋国和楚国,各自都拥有一群小弟。在这个时期,双方就开始扶持代理人进行战争,或者打对方的小弟。如非必要,大国之间其实反倒是一直在避免直接决战。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上百个中小地方,其实都被逐渐吞并了。

不管战争的形式到底是怎样的,大家打仗的真实原因,始终还是为了扩张。所以,尽管春秋时代的战争,有些地方打赢了之后,既不要土地也不要财宝,打赢了就撤。但实际上,这种撤退,其实是为了接下来更好的扩张。

这大概就是孔子说‘春秋无义战’的原因了。

更多文章

  • 孔子后人装病不愿朝见朱元璋,朱元璋给他写了封信,病立马好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孔子简介,孔子说食色性也,孔子说天下唯女人小人难养也

    儒家常以忠君为主要思想,但是当朱元璋召见当代衍圣公时,却被衍圣公装病推辞不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var1]帝王推崇空享殊荣春秋战国时期是各种学术思想大爆发的时代、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是各种思想大碰撞的时代。诸子百家纷纷在那时出现,法家、墨家、道家、儒家等思想也为统治阶级提供了许多治国的理念。由于当

  • 道路对于战争的影响有多大?秦国为此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我们都可以相应看到交通进步的影子。交通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和军事活动的基本物质条件之一,在战争活动中是部队运送、后勤补给、会盟商谈的基本保障。兵者,国之大事,伤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var1]历来各朝代之所以重视道路交通,是和交通的军事意义分不开的。秦作为一个古老诸侯国

  • 魏国皇帝和世家大族的协议,司马氏窃国的最大依据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从公元220年开始讲起把,这个时候,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已然形成,包括黄河流域的中原以及黄河以北的广大区域均该纳入魏国,也就是曹丕的势力范围,这个是实际上的,理论上他能直接控制的地方实则仅限于自己的藩国——冀州的十个郡,中原和黄河以北还有十几个州,这十几个州,包括治下无数郡县名义上仍是汉室领

  • 李学勤:西周甲骨的几点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考古学对古代甲骨文的认识是从殷墟开始的。殷墟所出的甲骨属于商代,所以长期以来甲骨文,尤其是甲骨上的铭文,总是记着商代的。事实上,用甲骨占卜的习俗起源于商朝之前,一直延续到商朝灭亡之后,甚至在一些民族中还存在至今。周族民间典籍中有很多占卜的记载。一些研究人员根据它们研究了殷墟的甲骨文。然而,周代甲骨文

  • 魏国风雨之襄哀苦心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在影视剧《大秦帝国》中,魏襄王被塑造成了一个早期心狠手辣,晚期有些庸碌的形象,这与《战国策》中的魏襄王的形象大相径庭。《战国策》中刻画的魏襄王,和其它同时期的王子一样,经历过人生的低谷与高峰。作为魏国的王子,魏襄王曾经亲眼见到自己的父亲魏惠王从一个善于纳谏的大王逐渐变成了一个偏听偏信的人。在魏襄王的

  • 战国赵国灭亡的临门一脚,是谁踢的?他的名字叫王敖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秦国灭亡六国之战,每一场战争都有很多重要的人物,这些人物有的是武将,有的是说客。在灭亡赵国的战争中,秦国也有一位很有名的人物。这位人物的几番操作,就让赵国的整个格局发生剧变,最终也就被秦国灭掉了。那么,这位人物是谁呢?正是今天要说的王敖。王敖的名气似乎不大,但是他做的事情却相当之重要。可以说,王敖既

  • 【知我监利】史志篇之屈原离湖著名篇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知之深,方能爱之切!监利发布新设专栏 《知我监利》让您知监利,更爱监利!两千多年前,楚容城之地有很多湖泊。在容城国都城之西不远处,有一片很大的湖泽。相传我国战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诗人屈原在流放途中,曾在湖边小墩毫口小住,写下了名垂千古的诗篇《离骚》。[var1]屈原(前340~前27

  • 孟子论廉 |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来源:邹鲁清风)来源:清廉济宁

  • 战国七雄中,有哪些谥号为“文”的君主呢?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战国七雄的七个君主,战国时七雄名将排名,战国七雄皇帝都姓什么

    [var1]一、秦惠文王秦惠文王,秦孝公之子。嬴驷十九岁即位,史称“秦惠文王”。以宗室多怨,族灭商鞅,不废其法。公元前325年,自称秦王,成为秦国第一位君王。秦惠文王期间,文有张仪连横六国,武有公孙衍、樗里子、司马错,北伐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国一统天下打下坚实基础。公元前311年

  • 如果刘备统一天下,必定先杀这两人,诸葛亮早就明白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张飞死后诸葛亮才真正看清刘备,刘备三请诸葛亮完整版,诸葛亮发现刘备假仁假义

    导语:历史上有很多兔死狗烹的例子,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越王勾践,他原本战败在吴王夫差手上,幸好有谋臣范蠡、文种营救他回来。后来范蠡和文种又帮他出谋划策打败了夫差一雪前耻,而此时的勾践居然赐死文种,而范蠡早就料到勾践会有这种做法,他早已经提前跑路,但一辈子都被勾践派遣刺客追杀。三国时期同样是一个乱世,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