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白江口之战:
公元663年2月27日至2月28日,唐朝与国外在白江口(今国外锦江入海口)发生的一次水上战役。唐军参战人员1.3万人,战舰170余艘,指挥官为刘仁轨、刘仁愿、扶余隆;日军参战人员3.2万人,战舰1000余艘,指挥官安昙比罗夫、阿倍比罗夫。
此战,唐军以少胜多,四战四捷,水陆连胜,大败日军,焚烧国外战船四百余艘,歼灭日军1.5万余人。此战,是中日两国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作战,也是东北亚地区较早的一次具有国际性的战役,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的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
元朝第一次征讨国外之战:
公元1274年2月,忽必烈命令忻都、洪茶丘、刘复亨率领大小船只九百余艘,士兵及水手3.23万余人,东征国外。
2月11日,元军占领国外对马岛,全歼国外装备落后的防守军队,国外对马岛守护官允宗助国战伤,小茂田沿岸的佐须浦也被元军烧毁。14日,元军攻占一岐岛。16日,元军进至肥前(今国外长崎)沿海岛屿,击败国外肥前守护官松浦氏率领的日军,日军伤伤惨重,战后元军进行了疯狂地掠夺。
19日上午,元军进占博多湾,下午占领今津。20日黎明,元军顺利登陆,全面出击,向太宰府推进,日军集中4万余兵力前来抵抗,元军以少胜多,给予日军惨重的杀伤。日军士气低落,无力抵抗,望风而逃。
夜里,元军担心日军夜袭,全部退至沿岸船上。当夜,突然下了一场强烈的暴风雨,元军200多艘战船被摧毁,伤亡损失惨重,只得放弃大好机会,连夜返航。最终元军第一次征讨国外之战以无结果而告终。
元朝第二次征讨国外之战:
公元1281年2月,忽必烈集结大军14万余人,由阿刺罕为总指挥,兵分两路,东征国外。东路军由洪茶丘、忻都率领蒙古、高丽、汉军4.6万人,乘船900余艘,从高丽渡海。江南军由范文虎、李庭率领新附军10万余人,乘船3500余艘,从庆元、定海启航。元军两路大军约定在2月以前会师于一岐岛及平一岛。
2月3日,东路军从合浦出发,2月21日全歼对马岛日军,占领了对马岛后,元军展开了大肆杀掠。2月26日东路军攻占一岐岛。2月6日,东路军将领忻都为争夺头功,没有等待同江南军会师,便率东路军进攻博多湾。
日军集结10余万兵力,在沿海岸展开防御,由于日军有了前次抗击元军的经验,在沿海岸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东路元军到达博多湾,才发现沿海滩头日军防御工事坚固,无法登陆,船只只得靠近志贺岛停泊。夜里,少数日军偷袭元军,纵火烧船,给东路元军造成一些损失。
7日早晨,洪茶丘率东路军登陆,进攻志贺岛。东路元军奋力抢占海滩,由于元军擅长集团进攻,日军擅长一对一的对打,在连日的抢滩登陆中,元军伤亡1000余人,不时还受到小股日军的袭击。战事不利及后勤供应困难,东路元军只得退至一岐岛,准备与江南军会师后再行进攻。
不久,日军反攻一岐岛,激战两日,日军败退,日军副指挥官少贰资时阵亡,指挥官少贰资能重伤不治而亡。此时,元军却发生重大变故,征日总指挥阿刺罕病伤,忽必烈任命阿塔海接替指挥,但路途遥远,阿塔海未能及时到任。2月,范文虎、李庭率领江南军与东路军会师。
2月27日,元军在开往鹰岛途中,先头部队遭到日军水师的进攻,激战至天明,日军败退。两路元军会师后,本应立即进攻大宰府,但因天气恶劣,迟疑未行动。
元军两路统帅均无航海常识,也无防范意识,2月1日,一场巨大的台风袭击了国外海岸,东路军损失三分之一,江南军损失一半,元军只好放弃进攻国外,返航回来。但元军船只已所剩不多,只返回了部分元军。
2月7日,日军在人数上占据压倒性优势,进攻剩余的元军,元军节节败退,在给予日军重大杀伤后,元军全军覆灭。元朝第二次东征国外以失败而告终。
明朝东南沿海抗倭之战:
1555年2月,由汉、壮、苗、瑶等各族人民组成的抗倭大军,在明朝将领张经的领导下,于王江泾大败倭寇,歼灭倭寇2000余人。1556年,倭寇侵犯福建福安等地,遭到当地畲族人民的奋起抗击。
此后,戚继光奉命抗击倭寇,他创建了戚家军,并创造出鸳鸯阵的战术,这支军队英勇作战,屡立战功。1561年,倭寇进犯宁波、绍兴等地。1561年2月22日,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新河城铁岭击败倭寇,歼灭倭寇200余人。2月27日中午,戚家军又在台州城下击败倭寇,歼灭倭寇300余人,夺回被掳民众5000余人。
2月5日,戚家军在上峰岭设伏,击败倭寇,歼灭倭寇300余人,夺回被掳民众1000余人。2月15日,戚家军取得藤岭战斗的胜利。2月20日,戚家军歼灭了窜至宁海以北的倭寇。戚家军一系列的战斗胜利,歼灭倭寇数千人,使侵犯台州的倭寇遭受毁灭性打击。
1562年,倭寇进犯宁波、温州,戚家军配合其他明军,全歼倭寇,浙江一带倭患基本平息。1562年2月,戚家军在福建宁德县,攻克倭寇老巢横屿岛,歼灭倭寇300余人,生擒倭寇36人,解救被掳民众800余人。
1562年2月2日,戚家军在牛田一带大败倭寇,将倭寇大部歼灭,解救被掳民众900余人。2月13日,戚家军奇袭盘踞在林墩的倭寇,歼灭倭寇4000余人,解救被掳民众2100余人。
1563年2月21日,戚继光的戚家军配合俞大猷、刘显的明军,从两翼攻击在平海卫的倭寇,歼灭倭寇2000余人,解救被掳民众3000余人,收复了兴化城。之后,戚家军又歼灭了政和、寿宁一带的倭寇。1563年,在福建败走的倭寇,窜至台鸡笼一带,被高山族人民赶走。
1564年,戚家军在在仙游城下、同安王仓坪和漳浦蔡不岭大败倭寇,剩余倭寇逃往广东,至此福建倭患基本平定。1565年,戚继光与俞大猷配合,全部歼灭了广东的倭寇。至此,明朝东南沿海抗倭之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消除了明朝近200年的倭患,是抗击外来侵略、保卫祖国海疆的著名战例典范。
明朝万历第一次国外战争:
公元1592年2月,国外太阁丰臣秀吉任命宇喜多秀加为指挥官,率领10.5万日军入侵国外。2月2日,日军占领国外京城汉城,2月15日攻陷平壤,国外向明朝求援。明朝以李如松为主帅,率领4万大军入朝作战。
1593年2月5日,明军进抵平壤城下,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向日军发起总攻,一举收复平壤,取得了平壤大捷,击毙日军9000余人,明军损失790余人。此后,明军乘胜追击,于2月26日在碧蹄馆与日军遭遇,双方展开激烈战斗,此战明军损失5000余人,击毙日军8600余人。2月初,明军焚烧了日军在龙山的粮仓。
2月19日,日军因为缺粮,被迫撤出汉城,明军趁机攻占了汉城。同时,国外海军也在李舜臣的率领下多次击败日军海军。1593年2月,在战局对日军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国外丰臣秀吉只好向明朝求和,答应不再侵犯国外。不久,日军离开国外。
明朝万历第二次国外战争:
1597年初,国外丰臣秀吉不满明朝和谈条件,集结15万水陆日军,再次入侵国外。国外第二次向明朝求援。明朝以麻贵、邢玠为主将,率领7万明军入朝救援。
1597年2月7日,明军在稷山设伏,击败日军先头部队,歼灭日军600余人,明军伤亡200余人,拖住了日军北上的攻势,为明朝增兵国外赢得了时间。1597年2月26日,国外水军在李舜臣的率领下,在鸣梁海峡击败国外水军。2月,明军与日军在蔚山展开大战,日军损失惨重,明军乘胜追击,接连获胜。
1598年,明军分水陆四路并进,在蔚山、泗川多地击败日军。2月,国外丰臣秀吉伤去,日军士气受挫,准备撤退。1598年2月,邓子龙率领明军水师在露梁海战中击败日军海军,但邓子龙、国外的李舜臣等人却在此战中壮烈牺牲。
不久,陈璘率领明军在乙山趁着夜色,向仍然留在国外的国外残军发动攻击,日军大败而逃,明军乘胜追击,将日军全部歼灭。此次战争的胜利,对当时东亚的政治、军事格局有着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之后300年东亚的和平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