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的天水人——狄仁杰

历史上的天水人——狄仁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786 更新时间:2024/2/7 23:14:39

□ 张广成

狄仁杰,字怀英,唐代人,是我国历史上的名臣贤相。他为宦有方,政绩卓著。则天当朝,“仁杰蒙耻奋忠,以权大谋,引张柬之等,卒复唐室,功盖一时”(《新唐书》)。其早在唐代已备受赞誉:“梁公乃贞固,勋烈垂竹帛。”(高适《狄梁公仁杰》)而今,伴随着《神探狄仁杰》等影视剧的热播,狄仁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历史公众人物。

狄仁杰是哪里人呢?《旧唐书》《新唐书》本传及其他史籍均载“并州太原人”,此说已为定论。殊不知若以祖籍而言,狄仁杰亦是天水人。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陇右道一。秦州。姓氏:天水郡姓,权、赵、尹、庄、龙、狄、姜。人物:唐狄仁杰,天水人,相则天,追封梁公。”(采引《四库全书》文渊阁景印本)。此文显见与其他典籍记载有异,并以郡姓为据,确指狄仁杰为天水人。倘若果然如此言,则天水厚重的历史文化中,又增添一颗光芒四射之星。然而孤证难凭,需再从姓氏历史文化层面,探本溯源,期盼坐实。

对于狄氏族源,据宋郑樵《通志·氏族略》载:“狄氏,周文王封少子於狄城,因氏焉。或言成王封母弟孝伯於狄城,其地在今慈州。鲁大夫有狄虒弥,古贤人有狄仪,仲尼弟子有狄黑、卫人也,裔孙汉博士狄山。”(采用文渊阁景印本)

就狄氏族系,现仅讨论迁居太原之统系。据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载:“狄氏。后秦乐平侯伯文裔孙恭,居太原。生湛,东魏帐内正都督、临邑子。孙孝绪,尚书左丞、临颍男。生知俭,越州刺史,生仁杰。”(采用文渊阁景印本)意为狄氏一族在后秦(公元384年—417年)时期,有位封爵乐平侯的族人狄伯文,他的裔孙狄恭,方才移居太原。狄恭生狄湛,狄湛孙子叫狄孝绪,生子叫狄知俭,官居越州刺史,狄知俭生子狄仁杰。关于狄仁杰的父亲也另有一说,即狄孝绪生子三人:知俭、知本、知逊,狄仁杰的父亲是狄知逊,而不是狄知俭。

据上述资料可知,狄氏一族是后秦时期由狄恭开始迁居太原的。问题在于自汉博士狄山至后秦狄恭,相距数百年间,狄氏族系栖地何方,变动情况如何,《氏族略》和《古今姓氏书辩证》均未提及,二者资料,无法链接,有明显断层,此恰恰是本文讨论的关键所在。若此不能疏解,将无法对接《太平寰宇记》所述,而“狄公天水说”也就无有佐证和支撑,必将是悬空的一家之言,难以定论。

为觅求此解,寤寐纠结,萦系脑际,惟深思苦索,沉溺于典籍,然数日无有所获。不期有幸终得所盼,得以如愿,能为天水传统文化的开掘,尽所抛砖之微,其辛亦饴。

打开此结的锁钥是《元和姓纂》,该书卷十有载录曰:“狄,周成王封少子於狄城,因氏焉。鲁大夫狄虒弥,先贤人狄仪,仲尼弟子狄黑、卫人,裔孙汉博士狄山。狄山子孙,代居天水。姚秦录狄伯文官至中书令、乐平侯、将军,狄广、狄建义、狄柴、狄雄齐,伯文裔孙又居太原。曾孙孝绪,唐尚书左丞、临颍男,生知逊,越州刺史。生仁杰,纳言内史令、梁国公。”(采用文渊阁景印本)

文意揭示,自汉博士狄山子孙,“代居天水”,其后世狄伯文的裔孙于后秦时方才由天水迁居太原。

鉴于《元和姓纂》成书于唐宪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与狄仁杰生活的时段,不过相距一百多年,所持狄氏脉系之论,真实度要高于其他典籍。另外,撰者林宝,历德宗至穆宗四朝,曾参与修撰《德宗实录》《皇唐玉牒》诸书。且林宝学养厚实、博洽多闻、采撷诸家、融汇众长,成一家之识,颇具良史之才。他修撰的《元和姓纂》,是我国于今传世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的族谱姓氏之学典籍。该书详载唐代世系和人物,于古今姓氏书颇多征引,保存了一些佚书的片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曰:“其论得姓氏之初,多原本於《世本》《风俗通》,其他如《世本族姓记》《三辅决录》,以及《百家谱》《英贤传》《姓苑》诸书不传於今者,赖其征引,亦皆班班可见。郑樵作《氏族略》,全祖其文,盖亦服其该博也。”显然,即便是以《通志》名扬古典学林的宋人郑樵,作《氏族略》也要全宗《元和姓纂》文,仰仗其成篇,亦可证明其所述狄氏族系迁居情况的可信度要高于它载。

综上所述,将《元和姓纂》与《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书》和《太平寰宇记》诸籍相关狄氏统系资料,予以对接、整合,亦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性极强、真实度和可信度极高的系统证据链,要件完备。于是,可作如下推论:首先,狄公其先祖汉博士“狄山子孙,代居天水”,载入典籍,理应采信。其次,以居地时日和先后而论,从西汉中期算起,狄氏一族已在天水定居了四百多年,至后秦时期方才迁居太原。也就是说,太原狄公之先辈是从其先祖世居之地天水走出去的狄姓一系,其根脉无疑就在天水。至此,亦可确认“唐狄仁杰,天水人”或狄仁杰祖籍为天水,此说坐实,是为定论。此说的最早载述,迄今所见之典籍,无疑是唐林宝所撰的《元和姓纂》。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齐桓公如何重用贤臣,提高齐国综合国力,终成为春秋霸主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史记》中记载:“以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齐桓公,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统治者。在他的带领下,齐国的国力愈发的强大,最后一举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在他统治期间,他任用一代贤才管仲为相,在齐国国内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和兵民合一的制度,从而

  • 唐朝时期经济中心已转移到东南方,李渊选择定都长安是错误的选择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历史事实也并不完全是这样。例如,唐朝是隋朝贵族李渊建立的。李渊与李世民父子在隋朝末年天下大乱之际,趁机席卷中原,竟然一举成功夺得天下。唐朝选定长安为都城。然而,当时的长安已经不是经济中心了,经济中心在当时已经转移到黄河中下游及东南方了。为何会这样认为呢?我们翻开历史可以知道,长安地处比较偏僻的

  • 755年,44岁的杜甫终于熬到了一官半职,返乡省家却惊闻噩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返乡省家,惊闻噩耗 公元755年,为了求官,已经在长安蹉跎了十余年的杜甫,终于被授予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一职。11月,杜甫回乡省家,已经44岁的杜甫没有衣锦还乡的喜悦,但也有终于有了一份养活妻儿的工作。谁知道,他正心怀忐忑的走到家门口,突然听到一声接一声的凄惨哀嚎,他听出,这似乎是自己妻子的声音。杜甫本

  • 建议消除罪犯子女考公限制?心疼因政审不敢参加科举的李白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罪犯子女存在着诸多考公限制,至少从表面来看,是带有株连性质的,和现代社会的法治精神相违悖。因此,政协委员周世虹建议消除对罪犯子女考公的限制,一时间引发热议。图片出自网络如果说允许罪犯子女搞发明创造获得专利权,搞学术研究获得嘉奖,这无可厚非。之所以这么关注考公层面,还是因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01

  • 唐太宗最器重的儿子迷恋追星 搞基 还谋反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李承乾(619年―645年1月5日),字高明,唐太宗李世民长子,母长孙皇后。《贞观之治》剧照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十月,刚刚通过“玄武门之变“坐上皇帝宝座的唐太宗,深深知道确立皇位继承人的重要性,于是他将自己的长子李承乾立为太子,此时的李承乾年仅八岁。幼年的李承乾聪明伶俐,唐太宗很喜欢他,派了一些

  • 《魏晋南北朝》川胜义雄 电子书版PDF、epub、mobi 下载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从秦汉到隋唐帝国之间的魏晋南北朝,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大分裂时期这是群雄割据的混乱时代,也是文学艺术、思想文化波澜壮阔的时代本书宏观地聚焦于这三百多年乱世的种种因素和历史发展脉络,以超越政权、超越时代的广阔视野,跳出王朝更替、权力斗争等短时段的政治纷纭,综合性地考察魏晋南北朝政治史和文化史的交织,追踪在

  • “卫国戍边英雄团长”祁发宝:有机会载入地方志,为后人铭记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祖国山河,寸土不让”,在黑压压的外军公然挑衅,践踏边界的时候,戊守边疆的团长祁发宝赤手空拳、挺身而出阻拦蛮横无理的外军。双方爆发激烈的冲突,祁发宝团长身负重伤,左前额骨破裂,有一道十几厘米长的口子,血流如注。醒来之后,他一把扯掉头上的纱布,还要冲锋陷阵,可是没有走几步,又昏倒在地。他的事迹让无数国

  • 大诗人杜甫的儿子竟被饿死,是他过得太穷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这位大文豪的儿子却活活饿死,这是什么呢?杜甫为什么连孩子也养不起呢?这里面到底有什么隐情呢?“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上面这段诗出自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杜甫在赶回家以后,发现自己的小儿子已经活活饿死,家里人正在

  •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浅谈游仙故事在唐朝的发展及其文化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引言若说什么是今天的中国年轻人的国产文化心头好,那么仙侠玄幻题材的内容绝对榜上有名。那些光怪陆离的内容是从哪里来的?人们是怎样想象出来的?其实,仙侠玄幻的内容自古有之,不是今人首创。我们看到的很多故事,都是古人一代又一代传下来的。在唐朝,就很流行一种游仙故事,其盛况,比之今日有过之而无不及,那么这里

  • 昆仑奴新罗婢什么来头,为何让唐朝权贵爱不释手?原因有些荒唐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昆仑奴之谜,新罗女王,唐朝昆仑奴最后下场

    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上的唐朝,经济文化非常繁荣,当时唐朝的首都长安,就宛如今天的国际大都市一样,汇集了很多不同国家的人,前来学习交流,因此在那个时代的唐朝权贵们,在逐渐的交流碰撞中,便开始喜欢追捧很多新奇的事物。而昆仑奴与新罗婢,之所以得到追捧,让唐朝权贵们爱不释手,其实便是因为它的新奇性。那么昆仑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