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匆匆离世,没有留下传位诏书,也没有正式确立“父死子继”的皇位继承制度;皇帝的候选人。
《孝庄秘史》钟福临被选为新皇帝
除了皇太极的儿子:
苏豪格亲王
九子福临
博穆博戈尔,皇帝的第十个儿子
其他都是妃子,没有资格继承皇位。
皇太极兄弟还有资格参加:
太子李代善
多尔衮
英俊的国王阿齐格
王多多玉君
在皇太极的这些兄弟儿子中,太子肃豪格和睿亲王多尔衮最有实力,也最有竞争力。
但是新皇帝的人选却不是这两个人,而是一无是处、年仅6岁的福临。
崇正宫议政时,睿亲王多尔衮提出“李皇九子福临”为新皇帝,并主动提出郑亲王吉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两位亲王辅政立位;未来他将重新掌权,很多人猜测:多尔衮本可以登基,但他把皇位传给了别人。难道真的如民间传说所说的“孝庄皇后娶多尔衮”,多尔衮为了心爱的女人,连皇位都不要?
诚然,在很多影视剧中,我们都为多尔衮与孝庄的感情所感动。多尔衮为了大玉儿(小庄)什么都愿意做;但历史上真的如此吗?
当然不是!
多尔衮喜欢孝庄是事实,但是多尔衮真的没有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的那么一往情深;而多尔衮直到死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称帝梦想。多尔衮的方便之计。
多尔衮病逝后,身边的侍女乌尔库尼在他下葬前,将洛氏、速白等五人叫了过来,对他们说:“太子生前没让你们知道。东珠之类的,一定要悄悄的放在太子的怀里。
后来经过验证,确实如此。
既然多尔衮至死都有一个称帝梦,为什么不在生前称帝呢?
只能说:多尔衮不想,多尔衮不能!
这篇文章让我们一起看看,是谁挡在了多尔衮面前,阻止了他登基?
01九王议政,福临即位
1643年八月初八,皇太极处理一天政务,前往哲哲皇后的清宁宫,坐在清宁宫的南炕上休息;谁也没想到,皇太极一坐下就再也没有起来。
皇太极猝死,皇位空缺。时隔17年,清朝又是一场皇位争夺战。身处深宫的庄贵妃突然想起睿亲王多尔衮生母阿巴亥的死讯,不禁打了个寒颤。阿巴亥是太祖努尔哈赤生前最宠爱的妃子,她为太祖生下了包括多尔衮在内的三个儿子。
《孝庄秘史》阿巴亥妃子被强行安葬
尽管如此,太祖病逝后,阿巴亥仍需安葬;据说这与太祖留给阿巴亥的遗言有关:“让多尔衮继位,代善辅政”,但阿巴亥反正无处可去,只能自缢身亡。为了他的三个儿子。
至于既没有皇太极的宠幸,又没有三个儿子陪伴在身边的庄贵妃,会不会重蹈阿巴亥的老路争夺皇位?
皇太极生前确实想建立“父死子继”的皇位继承制度,但并没有正式颁布圣旨;皇太极只立皇八子(海兰珠之子)为太子,但皇八子早夭。之后,再没有提及他打算让谁当太子。
这样龙就没有领袖了。是不是明文规定“父死子继”,只能沿袭“八王议政”的旧制度?
在皇太极的所有儿子中,太子肃豪格是最有权势的,也是最有前途的。皇太极诸子中,豪格以真才实学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多尔衮亲王是舅舅,但实际上比多尔衮大三岁,是皇太极二妃乌拉那拉的长子。
努尔哈赤在世时,豪格已征战南北,征蒙忠功,被称为贝勒。成为正黄旗的主人;然后他在与明朝的多次战斗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丝毫没有输给他的叔叔们。且有魄力有谋略,皇太极称帝后,立长子豪格为和硕肃亲王,掌管正蓝旗。
清初,湘黄旗、正黄旗一直为皇帝所持;皇太极死后,豪格以项黄旗、正黄旗、正蓝旗为核心代表皇权。当然会是两黄旗大臣最支持的对象,当然也是因为豪格的功绩。
很快,两黄旗的贝勒重臣索尼、鳌拜、图来等都聚集到苏豪格亲王府邸。这八人提议提拔肃亲王豪格即位。看到这么多人支持自己,豪格顿时信心大增。
大家商量了一下,决定先争取郑太子吉尔哈朗的支持,再争取李代山太子的支持。
当时朝中有四位皇子:
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
太祖努尔哈赤之子睿太子多尔衮
太祖努尔哈赤次子太子李代善
太祖努尔哈赤的堂弟郑吉尔哈朗太子
此外,还有三位省王。这七位皇子不仅掌管着八旗的兵马,更是整个大清王朝的命脉。正太子虽然是努尔哈赤的表弟,但在朝中居于中心地位;郑亲王的意思很明确:“只有大家商量过,才能定夺”,因为有睿亲王多尔衮的存在。
没有睿亲王,苏豪格亲王将成为当之无愧的继承人。
多尔衮与豪格
与此同时,支持多尔衮称帝的人也聚集在睿王府。多尔衮虽然比豪格小三岁,但才华横溢,军事成就也只远远超过豪格;在母亲和弟弟阿济格、多铎的支持下,他有镶边白旗和正白旗两旗的支持,两红两青旗也有很多人支持多尔衮。
多尔衮与豪格势均力敌,谁也不肯放过对方。可以说形势非常严峻。
为了解两黄旗大臣的意思,多尔衮找到了昔日同僚索尼,后者直言:“先皇有太子,必须从先皇的太子中选出一位。”索尼的态度着实让多尔衮感到沮丧。
“先皇有个太子,一定要养一个,他不知道”
这让多尔衮重新考虑:是否应该考虑“以退为进”的方案?再加上多尔衮一直宠爱着庄妃,知道庄妃要的是儿子登基,而不是自己。正是多种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才迫使多尔衮重新制定了自己的皇位争夺战略。一次不成功,他就采取第二步。
在多尔衮和豪格交战的同时,福临的生母庄妃也想为自己和儿子而战。
皇太极病逝后,豪格、多尔衮等人的地位确实很高,但比不上皇太极的后宫妃嫔,尤其是“崇德五妃”。皇太极在的时候,庄太宗的妃子在政务上帮了很多忙,这些大臣们都知道;更何况,福临身后的不仅仅是庄妃和哲哲皇后,还有整个科尔沁草原。
当索尼向庄贵妃请教时,庄贵妃没有立即回答,而是让索尼先开口。索尼当即表明了他和两黄旗大臣的意思:“我要立豪格、肃亲王,立福临为太子。”庄贵妃可以肯定,福临太子只是暂时的。皇位,他怎么可能让给弟弟,而不是儿子?
不过,庄贵妃并没有预谋说索尼的建议有什么问题,而是先听听索尼的理由;庄妃并没有直接顺索尼的话,而是提到了索尼的父亲和舅父,告诉他们,他们都赞不绝口;还提到了先皇太极的一句话:
索尼把蒙古问题处理得极好,一目了然,“满蒙通婚”是清朝的国策。
索尼恍然大悟,如释重负:你不拥护福临称帝,那我呢?庄妃知道桑尼是个聪明人,便让桑尼下台,桑尼临走前说了几句:“两黄旗一向由皇上管,而肃王管蓝旗现在……”
肃亲王即位,必然会损害两黄旗的利益;作为两黄旗之臣,索尼当然要保护好自己的利益。索尼从庄妃的永福宫来,迫不及待召见两黄旗大臣。一番商议后,他改变了主意,“坚决拥护皇九子福临”。
很快就到了崇政殿议政的日子。苏豪格太子和睿太子多尔衮都不肯屈服,两黄旗大臣交战,表达了“坚决拥护先帝太子”的态度。
如此紧张的局面下,多尔衮决定再出第二招,不急不缓道:“肃王既然退却,不愿称帝,那就拥护九子福临吧,你看如何?”
福临若能称帝,根本不会损害两黄旗大臣的利益,两黄旗大臣会先拥护他们;
紧接着,多尔衮建议太子郑吉尔哈朗辅佐小福临,得到了香兰琪的支持。
为免重生之祸,代善立即召集所有王公大臣,公开宣布皇九子福临为新帝。
天之位不能长久,福官大兴帝九子福临天与天相合,长福与之合作,决定与皇上齐名。让我们一起宣誓,告诉全世界。“
代善宣布福临即位
多尔衮力争皇位
福临即位后,最不服气的是太子肃豪格。毕竟,豪格各方面都比福临好,只是生母的外祖母背景不如福临;他被一个只有6岁的孩子打败了。豪格的想法可想而知。
然而,豪格并没有嫌弃福临,而是把所有的怒火都倒在了介绍“福临为新皇帝”的多尔衮身上。并大骂多尔衮“不是有福之人,多病缠身,必不得好死”。豪格和他的正蓝旗人自然要反抗,但很快就被郑太子吉尔哈朗和多尔衮打败了。达贡被镇压了。
豪格也在叛乱中被贬为平民,失去了所有的权力。
郑亲王虽然名义上是和多尔衮一起辅佐吉尔哈朗,但郑亲王是个聪明人,知道多尔衮想要“掌权”的心思,所以主动示弱以保全自己的性命。慢慢地,朝堂上无人能与多尔衮相抗衡;然而,多尔衮想要夺取皇位还是非常困难的。
因为福临和小庄的背后有三股力量:
蒙古科尔沁
两黄旗忠臣
范文程、洪承畴等人组建的智库
洪承畴当然,科尔沁蒙古远在千里之外,范文程、洪承畴又是汉人,对孝庄、福临的支持有限;对于孝庄和福临来说,最坚强的支柱就是两面黄旗。对于多尔衮来说,两黄旗中那些刚烈忠臣是最难缠的,这是多尔衮实现称帝野心的最大障碍。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两黄旗大臣都忠于孝庄和福临。总有一些小人追随他们的影响力,但这些小人对非常强大的两黄旗影响不大。
最先向多尔衮示好的是福临的舅舅白寅图等三兄弟。他们表面上是福临身边的忠臣,实际上是多尔衮的耳目。
因此,可以说,这些大臣在多尔衮统治期间,是暴涨的。
还有一个,多尔衮主动讨好,答应给他更高的爵位。这个人就是谭泰;从一个小二等公子到一等一等的观众,正式担任过吏部侍郎等要职。在多尔衮的引诱下,背叛了福临和孝庄。
这些害群之马,确实对两黄旗的其他忠臣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他们给了多尔衮很多攻击两黄旗大臣的理由,比如:
图莱和索尼是这两个黄旗大臣的核心,其他王公大臣都听这两个人的;
此外,覃泰等人还告诫多尔衮:鳌拜、巴哈不宜留在京城,应驱逐出境。
尽管多尔衮威逼利诱,但索尼、图莱等人仍然忠于福临;这就是为什么多尔衮在谭泰的“帮助”下,在一些小事上解雇了索尼;白等人拒绝出庭指证多尔衮,多尔衮直接与索尼谈判。
可以说,两黄旗大臣最大的贡献就是阻止了多尔衮篡位:顺治三年五月,多尔衮直接夺权,从福临、孝庄出兵;因病取消了为福临下跪的仪式;顺治四至五年,多尔衮甚至直接提出“称帝福临太子”的想法,并到院中逼迫孝庄和福临同意,没有如愿;随后多尔衮找到两黄旗大臣,两黄旗大臣坚决反对。也正是因为两黄旗的大臣们坚决反对多尔衮称帝,多尔衮的阴谋没有得逞。
“身有风病,不忍下跪”
正是因为两黄旗的大臣们如此反对他,极力支持福临,才让多尔衮怀恨在心。
顺治五年,多尔衮在对付太子郑吉尔哈朗时下令:
鳌拜死里逃生
索尼被免职,去昭陵守护皇太极的心意;所有曾担任警卫的兄弟、堂兄弟和侄子都被解雇了;
图莱虽然死了,但仍被定罪,没收家产,罢免其子的一等侯;
叶碧龙虽然免于死刑,但被免职
……
这些忠于福临的大臣受到多尔衮的谴责,原因如下:
“试立肃王为王”
这确实是皇太极病逝时,两黄旗的大臣们想要拥立太子肃豪格为新帝的事实;事实上,他们坚持支持“先皇太子”,不一定是豪格;更何况此时福临登基已经成为板上钉钉的事,而这些大臣也都是福临的忠臣。
用这样的理由来谴责,无非是多尔衮的借口。毕竟,这些大臣在福临即位之前就坚决反对多尔衮登基,在福临即位之后就坚决反对多尔衮的篡位计划。
多尔衮曾对亲信说:我若是皇上,福临太子,我怎么会生病?像索尼这样的人不能留下来。
“若以我为王,今皇(福临)为后备之位,我何必得此病?如今索尼、鳌拜之辈,心意不同,难迁,故遣桑尼。”离去,鳌拜疑罪。”
肃豪格亲王去世后,孝庄和福临的日子并不好过;失去了郑太子多尔衮和这些黄旗忠臣,孝庄和福临的日子过得很艰难。
随后,多尔衮派人“劝”桑尼和敖白“劝降”,希望他们“平反”,却遭到言辞回绝。
太子李代善病逝,多尔衮更加肆无忌惮
在多尔衮称帝的计划遭到严词拒绝后,多尔衮并没有放弃,而是决定拐弯抹角来达到目的;太子李代善是太子努尔哈赤的次子,一直很有威望。趁着他还在,多尔衮就算过分了,也得给代善一个面子。代善毕竟是多尔衮的二哥,对大清王朝的建立功不可没。
顺治五年,代善十月病逝后,多尔衮再无绊脚石,开始肆无忌惮:
代善病逝次月,称父摄政。
“摄政王”是一国君王对长辈的尊称。他虽然没有被直称为皇上,但却有着皇上的实权。
德国传教士唐若望虽然是外国人,但孝庄称他为“父亲”,福临称他为“马法”。紫禁城里的事情,他知道的很多。在《汤若望传》关于多尔衮,这位自封为“父皇”的人说:
“满清入关的前六年,摄政王多尔衮是清朝的实际统治者,但大家还是尊福临为皇帝,所有奏章都直接上报皇帝批准下达政令。也是以皇帝的名义,后来摄政王想篡位,他要给自己盖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穿上皇帝穿的衣服,称自己为“太上皇”或“太上皇”召国”,并以自己的名义下诏;年轻的皇帝不得不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
《汤若望传》这段话的记述很明显:在多尔衮自称“皇父摄政王”之前,他也是把皇帝放在眼里,至少表面上是循着君臣之道;但他自称是“皇帝的父亲”。摄政之后,”他直接把皇帝推上了宝座,并以自己的名义下了诏书,明确以自己为皇帝。
多尔衮如此霸道,福临怎能不感同身受?顺治十二年,福临曾对诸侯大臣说
“墨勒冈王摄政,我只能屈膝受祭。我不预测也不让任何人跟我谈论世界上所有的重大国家事件。
福临的话中透露着无奈。
但这只是多尔衮的权宜之计,他的最终目的是立即坐上皇位。由于他称帝时已经准备好了皇帝的服装,要不是多尔衮突然病逝,福临的皇位就难说了。
苏克萨哈原本是多尔衮身边的人,后来效忠于顺治帝;苏克苏哈提到一件事:多尔衮病逝后,葬于多尔衮面前之前,侍女乌尔库尼让侍女召来速白等五人,告诉他们:“太子有龙袍、东珠、狐狸袄,等他生前,一定要偷偷放进太子的棺材里。”
想必这些东西后来都是在多尔衮的胸膛里找到的,可见多尔衮的野心。
可以说,直到去世,多尔衮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称帝梦想。
结语
不能否认,多尔衮有谋略、有才华、有威信、有实力。如果他能做一个安心辅佐君王的大臣,顺治帝多尔衮一定会感激不尽,让他安享晚年。老年;
多尔衮也会在历史上留下好名声。事实上,在多尔衮看来,他确实是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宗皇太极两个朝代的忠臣良将;但皇太极死后,一切都变了。向上。
只能说,有的人,尽管有欲望,有权力,却保不住自己的所得;或许对于多尔衮来说,他认为皇位本来就是他的,他实在不愿意让给一个年幼的孩子。
福临登基不是多尔衮的大手笔,而是不得不放弃。
福临即位后,多尔衮的一系列举动,表明多尔衮并不想当皇帝;只是有两个黄旗大臣,太子李代善、郑太子吉尔哈朗等人坚决抵制,多尔衮不行。
太子李代善病逝后,多尔衮的野心暴露无遗。
要不是突然病逝,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
但愧疚只能归咎于运气不好,连老天爷都不希望福临把皇位让给多尔衮。
参考:
《多尔衮传》
《孝庄皇后传》
《清史稿》
《汤若望传》
#历史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