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雍正帝,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yìnzhēn)(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清朝第五位皇帝,清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
不过,雍正的死相比其他人,还是更为突然了些。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二日晚上十点左右,大学士张廷玉刚刚就寝,突然被一阵急剧的敲门声惊醒。
圆明园的太监前来传旨,召他火速入宫。
张廷玉一边向圆明园“疾趋”,一边心中惶惶不安。白天刚刚见过皇帝,怎么这么晚又宣召?
从西南门进入圆明园来到寝宫,他惊讶地看到,雍正皇帝躺在大床上,已经两目紧闭,呼吸微弱,不认识人了。
张廷玉在回忆录中说自己当时的反应是“惊骇欲绝”。雍正今年不过58岁,年龄并不算老。前两天,也就是八月二十日,皇帝身体确实有些不爽快,不过仍然办事如常。虽然二十二日,病情加重了些,但仍然能接见大臣,处理政务,何以这么快就陷入弥留状态?
太医进药无效,拖到二十三日子时,在大家的惶惶无措中,雍正去世了。(《张廷玉年谱•雍正十三年》)
对于雍正的去世,后人产生了种种推测,其中最荒诞不经的说法当然是吕四娘飞剑取首级。不过当代史学家比较一致的结论是,雍正的暴亡是服用丹药所致。
作为清代帝王中最有个性的一个,雍正的为人行事多有离经叛道之处。他精研佛法又迷信方术,对道教的丹药理论十分感兴趣,平时爱吃丹药“即济丹”,还经常把它赐给自己的亲信大臣。他在后宫之中养了几位道士,他们的任务就是为雍正提炼能令他增强精力、延年益寿的“仙丹”。(《雍正传》)虽然正史不敢记载,但考究诸多种史料档案,原本没有致命大病的他,应该确系病急乱投医,在道士的劝说下服用了含有剧毒的“丹药”而提前离开了人世。最有力的证据是雍正死后第三天,嗣皇帝就将宫中那些炼丹的道士全部扫地出门。(《清高宗实录》)
(图)雍正的书法
雍正去世如此仓促,以至于没来得及留下任何遗诏。谁都知道在此情况下,最重要的事当然是确定新君。弘历和弘昼此时忙于大声哭号,宣布谁是新君这件事必须由大臣们来完成。为了避免康熙晚年的悲剧,允正发明了“密藏”制度。甚至在雍正元年(1723年)8月17日,他亲自写了诏书,藏在“仁明”的牌子后面。群龙群龙无首,先是让张廷玉尊者冷静下来。作为运正帝的心腹,他知道运正秘库的全过程。他在编年史中回忆道:“我与尔泰对聚集在宫中的王公大臣说:”大信皇帝生前写了登基密旨,我们都看了。现在是最重要的事情。是为了找到密令。众人都说是,便吩咐太监去找。隐”。我说:“那天大兴皇帝封的文件,应该不多,找一个小盒子,外面是黄纸,背面写着“封”字。»(《张廷玉年谱•雍正十三年》)
一段时间后,大师找到了密令。王公大臣一齐捧在灯下念。
雍正诏书原文如下:
太子四子鲍浑礼为人富有同情心,善待朋友。在他的孙辈中,最受宠爱的是圣祖。雍正元年八月,将满汉诸王、大臣请至干清宫,亲诏立太子。亲手写下旨意,封存于千金殿最高处。.后仍封为太子,盖陵备封侯,明政事以扩充见闻。(《清世宗实录》)
(图)青年时期的弘历,即乾隆皇帝
张廷玉在《年谱》中回忆道:“乾隆新帝一听说他继承了皇位,立马跪倒在地痛哭了很久,王公大臣们再三劝说,但新帝还是没能站起来。”
弘历的痛哭是真挚的、发自内心的。虽然他已经预料到自己会是中华帝国的继承人,但对于父亲的死,他并没有真正做好准备。他已经做好了40多岁甚至50多岁登基的心理准备,看来他的太子生涯将是一场无比漫长的耐力赛跑。他父亲的寿命竟然比他爷爷短了11岁,去世时年仅58岁,这让他在25岁的时候就成为了一个大宝。
弘历对自己的运气高兴不起来。如果放眼整个中国历史,在交接皇位的那一刻,有很多奸诈狡猾、明目张胆的出手。中华王朝开国以来,先后有五位皇帝即位,都经历过激烈的斗争。几乎每一代人都在交战,甚至流血。只有他自己的继任过程是诚实的,当然没有任何干涉。命运对自己很慷慨。
不过,作为一个情商极高的人,弘历从不流露出内心的激动。他迅速调动自己的全部力量,全身心投入到“支部童”的角色中。
大兴帝的葬礼进行得迅速而周到。《清高宗实录》记下,新军在葬礼上把儿子规定的所有动作都演得非常用力、非常好、非常令人印象深刻:在葬礼上他“哭舞无数次”,也就是打架了。和无数次跳跃,阻止人们盖棺材。“从初一午夜至次日傍晚,皇上悲痛欲绝,号哭不断,终日无水,百官跪求皇上哀悼。”向上”。
按照礼仪,大兴帝(刚刚驾崩的皇帝)回到紫禁城,要由继任皇帝到干清门迎接。但弘历并不同意这一点。他执意要亲自将皇上接回宫中。这种违背常理的做法,大臣们当然不能同意。正因如此,弘历对大臣们说:“在干清门迎接他们,实在不忍心,王大臣等人不要强求,以示心意。”(《清高宗实录》)
《清高宗实录》注意到,当大兴皇帝的妻子被带回宫中时,弘历“哭个不停”。此刻在进入干清门之前,他吩咐道,不能以新皇的身份直接进入干清门,而是要从右内门进去,拜见刚刚驾崩的老皇帝。任何其他孩子都不可能包含更多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