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项羽并没有在乌江自刎?他到了何处?要他东渡的乌江亭长是何背景

项羽并没有在乌江自刎?他到了何处?要他东渡的乌江亭长是何背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240 更新时间:2024/1/24 18:20:55

在谈项羽有没有在乌江自刎之前,我要和朋友们澄清一个关于“乌江”的问题:在我国,有水可以行船的“乌江”只有一条,就是贵州的那条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突破的乌江。而和项羽有关的“乌江”并不是可以行船的水名,而是长江西岸的一个地名,这个地名在秦代被称作乌江亭,在西晋时称乌江县,明代以后成了乌江镇。

乌江镇是长江西岸的重要渡口,对岸就是江东,紧邻着六朝古都南京。

千百年来,各类戏剧,电影,以及以西楚霸王项羽为反面的教训中,项羽自刎于乌江被认为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几乎没有被怀疑过。

在史学界,项羽在乌江的自刎也几乎已经成了定式,因为学者们认为《史记》和《汉书》的记载已经非常清楚明确,没有质疑的余地。

可是,在1985年,对项羽的乌江自刎突然起了一个质疑声。

《光明日报》上刊登了一篇计正山先生的文章,对项羽死于何地提出了和千百年来人们的认知截然不同的意见。此文虽然在当时引起一些波动,可是很快就沉寂下来,这篇文章也就被人们当做茶余饭后的笑料而未引起重视。

二十二年后的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首任国学院院长冯其庸先生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明确指出项羽并非死于乌江,因为《史记》和《汉书》并没有记载项羽死于乌江,之所以千百年来人们认为项羽在乌江自刎,主要源于元朝的杂剧。冯其庸先生的说法,受到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卞孝萱先生的高度赞赏,认为冯其庸先生的文章“面面俱到,有说服力。”

冯其庸先生的文章一出,立刻在历史学界掀起轩然大波,项羽到底死在何处,成了历史学界重新探讨和争论不休的问题,随之也将历史学界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冯其庸先生的观点,而另一派则反对冯其庸先生的观点。

项羽死在何处,这个本该由历史学界发现并争论的历史问题,由于牵扯到名人和地域,关系到当地文化和旅游产业,也就关系到当地民生,就进一步发展成了经济问题,引起了地域纷争。

拥冯和反冯之争,关键点在于项羽最后死的场所。

一、项羽从垓下突围后发生了什么?

项羽和刘邦在荥阳的鸿沟约定中分天下后,带主力东返,他来到了垓下(今天安徽灵璧县的濠城),这时他的粮食已尽。没想到刘邦把无信义当权谋,他撕毁契约,命令彭越从梁地南下,韩信从齐地西向,刘贾从淮北北上,英布从九江北上,各路大军齐聚垓下,将项羽军团团围住。项羽军在粮草已尽,又被张良施了“四面楚歌”之计后,已经无心恋战。

大战之后项羽溃败,他率领残军退到灵璧城东十二里的霸离铺,这里是他的后营。项羽准备在自己的后营稍作休息,积蓄精力后再重新整编部队突围,可是,他没想到在这里上演了一出让他撕心裂肺的“霸王别姬”。

姬明白即将到来突围战的残酷,为了不拖累项羽,她毅然自杀。悲痛欲绝的项羽将她埋在此地,之后数了数身边的将士人数,还有八百余人。乘着夜色,项羽带着这八百余将士悄悄地往东运动,他们向东运动了约十一里地,来到一个叫上马铺的地方,这时,汉军还没有发现他们,他们在这里将队伍进行了重新整编,之后突然向右掉头,开始了向南的突围行动。

有赖夜色的保护,项羽这八百多人往南跑了好一阵子,一直没有被汉军发现。到东方既白,日将出未出之时,视线开始变得开阔,项羽军的运动终于被附近的一支汉军发现。这支汉军是灌婴的部队,他亲率五千骑兵对项羽紧追不舍。

被灌婴发现后的项羽马不停蹄往南,中途不断有掉队而失散的将士,当他们来到了凤阳县临淮关城东时,被淮河挡住了去路,他们不得不下马寻找船只渡河,待找到船只渡过了淮河后,项羽身边只剩下一百余人。项羽率领着这一百余人继续往南运动。

渡过淮河之后,项羽来到阴陵(支持冯其庸者说是秦阴陵县即今定远县,反对者认为不是阴陵县,而是阴陵山,又名九斗山),运气非常不好,他们迷了路,更雪上加霜的是,他们被一个农夫指点着往错误的西边跑,他们跑到了定远城西,这里是一片根本无法走出的大泽。这片大泽是由古濠水、古洛涧水、古池水等水系汇聚而成的沼泽,(有学者认为当时的大泽就是现在的高塘湖,但据考证高塘湖是20世纪40年代才形成的湖泊,因此有误。)

项羽不得不离开大泽往回赶,这一来一回之间,尾随的汉军杀到了,他们挡住了项羽东进的路线。有幸的是,这些刚杀到的汉军立足未稳,还没有排列好阵型。项羽率领这百余骑向汉军冲击,他们以必死的勇气“一日九战”,终于冲破了这股汉军的阻挡,一路抵达了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东南),这时,项羽身边只剩下二十七骑,他们又被汉军追上。

从这里起,冯其庸先生的说法发生了明显的错误。

二、项羽到底死于何处?

项羽到达东城时,身边只剩下二十七人,他们被汉军追上了。项羽带着这二十七骑向汉军发起了反冲击。

一番冲击的结果,仅项羽一人就杀了汉军数十人,而他们自己只损失了两骑。

这时,冯其庸先生观点的重点出现了。

支持冯其庸先生的学者们认为,项羽率领所部和汉军几番冲杀后,他再也没有离开东城,一直到最后自刎,因此项羽的死地是东城,也就是今天安徽定远县东南。

理由总结起来有四点:

1、《史记》中司马迁有赞:

自矜功伐,……,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

点明了项羽死在东城。

2、项羽在东城率领二十七骑向汉军冲锋时,乃是“快战”,而“快战”的目的就是求死,因此项羽就是在东城死的。

3、《史记》和《汉书》中记载项羽东渡乌江,“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之说,应该是“项王之众欲东渡乌江”,原著中漏了“之众”,因为不是项王一人要东渡,而是项王的二十六骑要一同东渡。可是又有一个“欲”,就是想而没有做,因为从东城到乌江还有二百四十里地,在数千汉军的追击下,项羽的最后二十六骑是无法跑到乌江的。

4、神秘的乌江亭长

项羽想东渡乌江,因为当时突然出现了一个神秘的乌江亭长,可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不可能凭空出现一个乌江亭长。这个乌江亭长实际就是项羽身边二十六骑之一,也是随项羽征战的八千子弟中的一人,是随项羽征战前的乌江亭长,算是项羽的老部下。

冯其庸先生的观点并不太站得住脚,真实的情况应该是:项羽率领所部和汉军几番冲杀后,他们来到了乌江,项羽谢绝了乌江亭长让他东渡的建议,在乌江自刎。

对冯其庸先生的观点,有非常严密的逻辑进行解答并反驳:

1、关于《史记》中记载的项羽身死东城的解释

秦汉时期,乌江亭隶属于东城县,因此死于乌江也就是死于东城,二者不矛盾。

2、关于“快战”的问题

所谓“快战”并非求死,而是随后发生的四隤山之战。四隤山也称四溃山,在这里,项羽二十八骑背靠山峦结成向外的环阵,在这里的几番冲杀中,项羽只损失了两骑。

3、关于东城到乌江路途遥远的问题

从东城的城中心到乌江有二百四十里,可是项羽军队并不是在东城县城和汉军交战,而是在发生在属于东城管辖区域的四隤山。

渡过淮河后,项羽带着一百余骑在阴陵山(九斗山)而不是阴陵县(今定远县)陷入大泽,返回之后和阻挡的汉军打了“一日九仗”,身边只剩二十七骑,这二十七骑继续往南跑,汉军在后紧追。

双方你追我赶跑了不足十里到达了四隤山。项羽见四隤山是可以一战之地,便率领手下的二十七骑在这里又和汉军打了一仗,损失了两骑之后,项羽又带领剩下二十五骑往乌江亭跑。从四隤山到乌江亭只有五里,他们很快就过了乌江亭,又往前跑了三里,终于来到了长江边。

因此,项羽等二十六骑面临的并不是二百四十里路,而是八里路。而以骑兵夜晚每小时二十里路的速度和白天每小时三十里路的速度,项羽所部跑到江边只需要不到十五分钟。

4、关于神秘的乌江亭长

突然出现的亭长其实并不神秘。秦汉时的亭长只是一介小吏,只能算作项羽的普通臣民,和项羽并没有十分亲近的关系,既不是他的八千江东子弟兵,也不是最后二十六骑中的一人。秦国以法家治国,法律严厉,虽然项羽战败,可是身为亭长的小吏还在忠实地履行他的职责。

三、为什么历史问题变成了经济问题

从逻辑上来说,项羽在乌江自刎的说法更加靠谱,而冯其庸先生的观点有牵强附会之意。可是后续的发展谁都没有料到,这样历史问题的探讨,很快演变成了经济问题。

秦汉时期的东城是今天的定远,而乌江却属于今天的和县。项羽是死于和县还是定远,对两县文化旅游有重要影响,因此两县为捍卫自己的历史文化资源发起了争夺战。

《江淮时报》首先发布项羽并非死于乌江自刎的消息,接着定远县所属的《滁州日报》以专栏形式发布冯其庸先生的文章,称这一论证将对定远的历史文化产生重大影响。接着《新安晚报》和《安徽日报》也接连发表系列文章,一时好不热闹。

如果项羽乌江自刎的问题可以带动定远和和县两县的文化旅游产业,也算是项羽为两县人民所做的贡献,从这点来说,项羽虽然遗憾,却也可以瞑目了。

更多文章

  • 西晋崩盘的催化剂:一代妖后贾南风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1、西晋的奢靡西元265年,曹魏权臣司马炎胁迫曹魏末代皇帝曹奂禅位给自己,司马炎主导的西晋王朝正式开张。不过,西晋的开张并没什么新朝新气象可言。因为事实上,西晋的根基是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以后奠定的,到司马炎这一代,已经是司马家族成为权臣的第三代了。司马炎本质上属于守业者,而非创业者。因此西晋虽然正

  • 项羽为何要乌江自刎?刘邦至死才彻底明白,但为时已晚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史记》记载的垓下被围,从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刻画了项羽的性格,既有霸王别姬的儿女情长,又有东城溃围的勇猛善战,既有阴陵迷道、归败于天的寡谋、自负,又有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的知耻重义、纯朴仁爱。同时刻画了虞兮虞兮的千古悲歌、“田父绐曰”的生死机缘、愧对父老的

  • 唐玄宗妹妹玉真公主终生未婚,只要爱情不要婚姻,情人尽是高富帅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玉真儿,玉真公主简介,司马承祯和玉真公主

    玉真公主本名李持盈,字玄玄,道号无上真,是唐睿宗李旦与窦德妃的女儿,为唐玄宗李隆基的同母妹妹。唐玄宗在位时,对玉真公主宠爱有加,身为天之骄女的玉真公主也生就了一副叛逆的性格,她自幼向往逍遥自在的生活,不想受到婚姻的羁绊,因此,在长到二十多岁时,就选择了前往道观清修。众所周知,唐朝那会儿,受女皇帝武则

  • 高顺和张辽都是宁死不降,高顺比张辽更厉害,为何曹操斩高顺留张辽?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解密高顺为什么杀张辽,高顺是不是张辽的老师,穿越三国收张辽高顺小说

    要说三国里面最强悍最精锐的一支军队,绝对是非陷阵营莫属了!可以说在陷阵营就是那个时代的特种部队,完全吊打曹操的虎豹骑,而这支军队的最高统帅就是高顺。高顺率领这支特种部队多次打败曹操和刘备,曹操军中损失的大部分人马都是陷阵营干的,如果收服了高顺自然会让部下寒心。就张辽来说,则没有拒绝归顺曹操。在曹操破

  • 央视热播|《中华战争通史》八王之乱(二):牝鸡司晨 暗埋祸根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政变之后,辅政大臣之位出现了空缺。在此问题上,楚王与贾南风各怀鬼胎。两人之间政治联盟,立即危机重重……《中华战争通史》时长:25分钟×100集画质:高清类型:大型历史战争系列纪录片发行机构:京商传媒发行继《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之后,又一部百集鸿篇巨制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华战争通史》引起广泛关注。《

  • 魏延能否打过蜀汉五虎将的任何一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魏延,字文长,是蜀汉“第六虎将”,自从长沙归顺刘备后,南征北战,为蜀汉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五虎上将之下第一人,魏延能否打过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其中的一位?关羽、张飞、赵云、马超这四位,魏延望尘莫及,只有排在最后的黄忠,他有希望打败黄忠。魏延也是《三国演义》里的一员猛将,刚出场就和名将文聘杀

  • 唐朝的骑兵为什么强到恐怖?看完恍然大悟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大唐在中原的战术,自然是以步兵为主,骑兵作为辅助。但打垮突厥则完全是依靠骑兵的突击力量。对付游牧民族,除了以骑兵破骑兵以外,根本没有好的办法。李靖如何对付?很简单,还是大汉那一套,以骑破骑。幸运的是,李靖完全有这个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这要感谢五胡乱华的胡人。此时的汉人已经非常强悍,不亚于胡人了。胡人

  • 龙且有多重要?为啥龙且一死,西楚霸王项羽就知道自己离灭亡不远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史记》:项王闻龙且军破,则恐。当项羽听闻龙且战败,泰山崩于前都能不动声色的脸上却变得十分惶恐,因为他知道自己离灭亡也不远了。那么在项羽眼中,为什么龙且如此重要,以至于在其死后,项羽变得如此恐惧?龙且项羽毫无疑问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出色的将才之一。他虽然没有成功地一统天下,但依旧被司马迁单独列传,将他

  • 唐太宗李世民和唐僧都被观音菩萨骗了 小乘佛法也可超度亡魂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在原著《西游记》中唐太宗李世民不是去九幽地府旅游了一趟吗?在哪里万王之王天可汗,见到了昔日死在他手里的敌手,六十四处烟尘的叛贼,七十二处草寇的魂灵,他们在枉死城挡路,是崔判官作保唐皇才能还魂,但要开一场“水陆法会”超度亡魂。水陆法会,起源于南北朝时的梁武帝,经唐代密教的充实发展,直至宋,元,明成熟定

  • 项羽待人亲和,对待士卒如同亲兄弟,却为何始终不得人心?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项羽对待士卒关系如何,关于项羽为人处事,项羽不得人心

    首先,是身份的差异,这一点使得刘邦更得人心。我们都知道,刘邦自小在街头混生活,因此他明白荣华对于那些过的辛苦之人意味着什么,他对待手下,只要满足这群人的内心渴望就够了,至于他们过得好不好,刘邦不在乎。毕竟只要条件开在那里,自然会有觉得“价格合适”的人过来洽谈。而项羽是西楚的贵族,他自小过的好,没有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