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坚持清廉名声差,欺上媚下反被夸——春秋晏子如何突破管理悖论?

坚持清廉名声差,欺上媚下反被夸——春秋晏子如何突破管理悖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749 更新时间:2024/2/28 5:10:26

在我国的历史上,晏婴是一个非有名的人物,他的很多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

不过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个晏子的故事,相对来说却比较高端,至少达到了幼儿园大班以上的水准,趣味性也比较强,所以欢迎大家认真阅读,热烈讨论。

[var1]

这个故事出自《晏子春秋》,大意是这样的:

齐景公听说晏子是一个有才能的人,于是就派他去齐国的要地东阿,当一把手。

晏子在东阿干了三年之后,齐景公把他召了回来,一见面就严厉地批评他说:寡人原以为你是一个人才,这才让你去东阿历练历练,没想到你这三年把东阿搞得是乱七八糟。你赶紧回家好好反省反省吧!寡人将加大诛于你!

晏子一听齐景公这话,当场就怂了,连忙跟齐景公说:请君上再给俺一次机会!俺回去以后一定改变策略,换个办法管东阿。要是管三年还没有效果,俺情愿提头来见君上!

齐景公考虑到晏婴好歹也是个名人,这点面子不能不给,于是就答应了晏婴的请求。

[var1]

你还别说!晏婴这一次回去之后,也不知道改了什么。仅仅过了一年的功夫,地方官员考核的时候,他的成绩就被评为优中之优。

齐景公听说这件事情之后,就在朝会上祝贺晏婴说:哎呀!恭喜恭喜!这一年你干得不赖,把东阿弄得好嘞很!

可是让齐景公没有想到的是,晏婴听到他的夸奖之后,不但没有高兴,反而当场摘了帽子,提出辞职:

唉,从前俺治东阿的时候,不开小门,不给你身边的人送礼,把公家池塘里的鱼都分给老百姓。那时候东阿类老百姓都没有挨饿,君上你不夸俺,还怪罪俺!

这一年呢,俺在东阿自己大开后门收贿赂,还给你左右的人送礼,又把公共池塘里的鱼都送给了权贵之家。现在东阿的老百姓一半都在挨饿!恁居然还恭喜俺,说俺干得好!恁这官儿不管干,恁看谁能干这官,叫谁干吧!俺还回家种地去!

[var1]

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连忙站起来拉着晏婴的手说:老晏同志请不要这样说,齐国需要你治东阿!往后恁想咋干咋干,寡人保证再也不瞎说。

于是就这样的,晏子的手和景公的手饱含深情地握在一起,誓要共同为齐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在场的大臣群众也被他们的精神感动,流下了滚烫的泪滴……

这个故事中晏子的遭遇,明显不是学校教育所能解释的。

晏子治理东阿头三年自己不贪不占,一心为公家和百姓谋取利益,可是不但没有受到表扬,还还来齐景公威胁要挨收拾——“将加大诛于你”。

后来改变策略,媚上欺下,大搞迎来送往,还把公家的东西送出去当人情,老百姓都有一半饿肚子了,齐景公居然还很高兴地夸奖了他。

这种怪异的现象,刚好跟大家在学校教育中的认识刚好相反;廉洁奉公被老板骂,甚至要“加大诛”;大搞腐败,反而被老板夸奖!

这叫一个什么事儿?

[var1]

别急!因为在《晏子春秋》内篇的内容中,晏子把发生这种情况的内在原因,齐景公作了详细的解释。

晏子认为齐景公之所以会是非不分,本末倒置,主要是因为受到了民间“三邪”和左右“二馋”的影响,完全看不到事情的真相。

所谓民间“三邪”,是指 邪民、懒民、豪强这三个群体。

所谓 邪民,就是没有是非观念,没有底线的巴结豪强的民众。

这个群体最大的特点,就是见风使舵,谁有权势他们就巴结谁。他们不畏惧国家的律令,却畏惧国家律令之外的不正当刑罚。

换句话说,你用正常的国家律令管他们的话,他们根本就不会把你当回事儿,只有你用超出国家律令之外的特殊手段惩治他们的时候,他们才会害怕你,敬重你。

看见他们不打一顿板子,他们都不舒服,确实是“邪”的可以。

所谓 懒民,就是不喜欢劳动,却喜欢造谣生事,惹事生非的民众。

这个其实也是情理之中,越是懒惰的人越喜欢惹事儿,越喜欢讨论八卦的问题,这种现象古今皆然。

[var1]

三邪中最后的一个,就是 豪强了。

尽管在现代的网络上,有不少人为地方豪强辩护,认为这个群体之中也有不少好人。然而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至少在我国的历史上豪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扮演的都是不太光彩的角色。

因为我们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熟人社会,全国各地的人员流动基数非常的小,在每个地方的蛋糕只有那么大一块的情况下,地方豪强只能通过各种巧取豪夺的方式压榨附近百姓牟利。而且豪强们为了自身利益,通常还会想方设法地让地方官员,把赋税住转嫁给平民百姓。

这“三邪”在百姓中所占的比较通常不大,但是民间的舆论却通常都是由他们掌握着的。邪民最擅仗势欺人,他们会拉豪强甚至官府做大旗,威逼甚至攻击敢说真话的民众。

晏子廉洁奉公,不使用国家律令之外的暴力手段,邪民们不怕他,所以就敢说他的坏话。

晏子廉洁奉公的情况下,把最好的奖励给了勤劳善良的人,把公家的福利给大家平分。这在懒民们看来,跟某个很熟悉飞盘的大V理论近似;大家都拿到了好处,就等于大家都没有拿好处……

所以懒民们也不喜欢晏子,也到处讲晏子的坏话。

[var1]

豪强们就更不用说了。按照豪强们的想法,朝廷的一针一线都应该是“自己人”拿来分的,分给那些“贱民”们算什么?

因为公家的福利有限,豪强们自己私分勉强还能算一点财产,如果分到为数众多的“贱民”那里,每个人只能得到一点点;简直是浪费!

而赋税则刚好相反,转嫁给人数众多的“贱民”们身上,不过是每个人多一点的事情,让豪强们自己掏出来可是一笔巨款。

所以晏子廉洁奉公,在豪强们看来几乎本身就是找茬与他们为难,所以他们肯定会支持邪民和懒民攻击晏子。

有这“三邪”打头,普通民众即使对晏子没有什么不满,也很难表达的出来。

因为所谓“良民”者,绝大多数都是谨小慎微的老实人,他们不敢惹事生非,更没胆子跟豪强邪民争论。有时候你明知道对方在胡说八道,明知道对方在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却只敢陪个笑脸唯唯诺诺,不用觉得难过,那证明你只是一个“良民”罢了。

而“良民”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保持沉默的。

不过地方“三邪”虽然对晏子不满,也能够把持地方舆论,但却远不足以扳倒晏子。

毕竟晏子是齐景公亲自安排治理的东阿的官员,“三邪”只是“地头蛇”性质的地方势力,根本没有撼动晏子地位的实力。

[var1]

他们会怎么办呢?这就要用到齐景公身边的“二馋”了。

所谓“二馋”,一个是指国君左右的人,一个是指朝中的权臣。

虽然选择的人们比较推崇锦衣卫之类的特务机构(实际上东厂更厉害,虽然老大没把不好听,近些年也有特殊爱好者推崇)。但实际上跟随国君左右的特务,很少有能够奉公执法的,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利用自己的特权搞钱。

这一点在特务机构繁盛的明朝表现的最为突出;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一个比一个黑暗,一个比一个明目张胆地敲诈勒索。

[var1]

之所以会有这样现象,其实跟人的本性和环境都有莫大的关系。

首先国君左右的人虽然离国君很近,也可以通过进言来影响国君,但他们的身份地位其实并不高,按照正经的规则,他们除了能过过“眼瘾”之外,根本捞不到什么好处。

在见识了权力的好处之后,自己却不能享受!还有什么事情是比这更痛苦的吗?

所以国君左右的特务机构的人,往往是最喜欢通过不正经规则,来把自己不太正当的权力,转换成私人利益的群体。

这个群体虽然可能不怎么起眼,但是对国家法令和社会风气的破坏,却可以说是灾难性的。

晏子以为自己廉洁奉公,身正不怕影子歪,没有必要巴结国君的左右。殊不知这对身份敏感的左右而言,本身就是一种挑衅:看不起我们是吧?觉得我们不是“上等人”是吧?

他们会想方设法的搜集晏子的“黑料”,然后再添油加醋地向齐景公转达。

[var1]

这里多一句嘴,近些年网络上迷信特务政治,本质上是思想上的一种倒退,甚至可以称之为“奴性”的复苏。

因为早在几十年前有人告诉过我们:“从来就没有救世主”。特务机构是封建专制的产物,宦权本身也是皇权的延伸,它们的成员也只是为专制君主服务,指望它们为民做主是根本不可能的。

上有君主,中有权贵,下有豪强,哪个不能给骨头?普通老百姓算老几啊?

话题扯的有点远,咱们接着聊“二馋”的最后一个,权贵。

这个群体怎么说呢?他们是最复杂的一个群体。能做到朝中权贵地位的人,极少会是眼睛里只有铜板的乡野村夫。

虽然现在大多数人认为钱最重要,但实际上人到一定的层次之后,就会明白有很多东西确实是钱买不到的。

曾经有这么一个笑话:说一个京都人都特别能吹,自称给钱什么事儿都能办。一次偶遇一西山煤老板,该煤老板听了京都人的话之后说,我想把我爹的照片挂某处几天,你看多少钱能办?

京都人听了之后哑口无言,颜面大失,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了。

这种现象表现最明显的,就是朝中权贵们的超然身份和地位,你见过哪个土豪能花钱买个丞相或大将军当的?

[var1]

权贵群体不缺钱,他们也很少会用到钱;想要什么一句话就有人排队送,还用掏钱买?所以这个群体最在意的往往不是钱,而是所谓的“脸面”。

晏子在廉洁奉公的情况下,自己有政绩,也有能力,自然没有必要去巴结他们。

这本来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绝大多数人都抢着巴结他们的情况下,晏子的不巴结就反而显得不正常了,就成了不给他们“面子”的“傲慢”了。

在他们看来晏子的不巴结就是“不懂事”,而他的廉洁奉公更是一个很大隐患!

历史上大多数的权贵,其实都更喜欢任用贪官污吏,因为这样一来下属就有“把柄”在自己手里,用起来更加放心随意。

而廉洁奉公的下属没有把柄,无法让他们安心不说,由于其原则性较强,也无法用的“随意”。

况晏子本来就颇有声名,在看到他的能力之后,权贵们也难免心生警惕:如果真的让他成长起来,会不会威胁到自己地位?

[var1]

所以朝中的权贵也不喜欢晏子。

所以在下有“三邪”,上有“二馋”的情况下,尽管晏子在东阿颇有政绩,但是齐景公听到的却全是他治理东阿的负面信息,自然而然地就认为他不称职了。

在这个故事里晏子很聪明,他用公开对质的方式,破开了“三邪”和“二馋”所构建的陷阱,让齐景公看到了真相,心甘情愿地放权给自己,成功突破了这一个管理悖论。

不过这个故事中最有意思的问题,其实不是晏子的智慧,而是民众们的态度问题。

特别是“三邪”中的邪民。

他们在某种意义上不但不反感贪官污吏的欺压,反而对欺压有一种微妙的“期盼”心理。假若没有人欺压他们的话,他们似乎有点搞不清楚状况,只有在被人欺压的情况下才能安心生活。

[var1]

如果说“媚上”是为了捞取好处,那么“欺下”就是一种逼不得已的“诱惑”。仿佛只有遍尝被欺压的感受之后,才能品味到能欺压比自己地位低的人的快感。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有几个人能做到像晏子一样,拒绝“诱惑”去做一个廉洁奉公的人呢?

好在我们生活在繁荣昌盛的新中国,这种变态又恶心的“邪民”,早已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已经近乎绝迹了。不然整天对着这样一群人,想想都让人不寒而栗,何止是可怕,简直是可怕啊!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楚国在战国后期一度复兴:救赵国,退秦军,灭鲁国!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楚国灭鲁国的战争有多惨烈,鲁国郡,鲁国历史简介

    [var1]一具体来说,楚考烈王(?-公元前238年),芈姓,熊氏,名完(《史记》作元),战国时期楚国君主,楚顷襄王之子。楚顷襄王在位时,将熊完立为太子。楚顷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72年),楚顷襄王与秦国讲和,派太子熊完到秦国作人质,同时派左徒黄歇前往秦国侍奉熊完。在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互相派遣

  • 长平之战中,白起禁止将士吃羊肉?白起的一句话,让众将心服口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var1]在伊阙之战中,由白起率领秦军攻打魏韩24万联军,最终取得了胜利战果,扫平了秦军东进中原的道路,而这一战也是白起的成名之战。在鄢郢之战,白起重创了楚军主力,秦国因此得到了楚国的大片土地,使得楚国被迫迁都,自此再无力与秦国抗衡。华阳之战,白起则率领了秦军采取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战术,击败了

  • 长平之战的赵括就是无能,刘伯温说他不如畜生,三个错误不可原谅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一蹶不振,直到覆灭的前夕也没有恢复元气。事实上当秦国离间赵王与老将廉颇成功,使得赵括代替廉颇之时,赵国的大错就已经铸成了。"长平之役,以四十万之众投戈甲而受死,惟其智之不如豺而已。"明朝初年著名的刘伯温更是在《郁离子》中贬斥赵括为"畜生",认为他的能力连"断后的豺"都不如,是实

  • 长平之战中,廉颇早就埋下了战败的种子,为何后世只骂赵括?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var1]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早在前260年,秦将王龁第一次向长平发动进攻时,奉命迎战的廉颇便没有占得上风。赵军禆将被杀,却只取得伤秦军侦察兵的战绩。两个月后,秦赵展开大规模交战,廉颇战败,不仅丢了阵地,连都尉城和故谷城均两个重要据点都被秦军攻下。此后廉颇为避免继续溃败,便决定依托有利地形固守不出

  • 长平之战:赵括被困2个月,为何各国都见死不救?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var1]不仅如此,长平之战也是秦国和赵国之间具有决定意义的生死之战。当时赵国的名将廉颇在掌握的敌情和把握全局之后,决定固守不战。但是赵王却没有体会到廉颇的用意,反而觉得他贻误了战机。与此同时,秦国也决定使用离间计来挑拨君臣之间的关系。他们声称秦军其实并不害怕廉颇大将,他们到时对赵奢之子赵括十分忌

  • 长平之战中,白起下令禁止全军吃羊肉,直到获胜后士兵才恍然大悟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var1]既是大争之世,最引人注目的就一定是七国中辈出的名将。赵国李牧、廉颇、燕国乐毅和齐国田单等都可称得上是一时之雄,但如果说战国时期有哪一位可称得上是魁首,那么秦国武安君白起当仁不让。白起,生年不详。在他青年时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已经十分强大。但此时的秦国空有国力,却只能龟缩于函谷关一带,东面

  • 逼走廉颇、害死李牧,秦灭赵国,奸臣郭开“功不可没”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李牧为什么杀郭开倡,李牧vs郭开完整视频,郭开为何要帮秦国

    [var1]秦始皇统一六国的10年大业中,作为当时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国家,赵国的实力的确不容小觑。赵国曾出现很多赫赫有名的将领,如李牧、廉颇、司马尚、赵奢等等。然世事难料,因战国第一奸臣郭开的贪慕虚荣,为了一己之私,出卖国家,导致名将凋零,赵国军队竟无一有用之人,后期被秦军一举攻陷,就此灭亡!阿谀奉

  • 这位春秋霸主告诉我们,什么叫真正的莫欺少年穷?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当我们得势的时候,他们有总会站在我们的身侧,摇头晃脑,深表衷心,好像我们是多年深交之情这种人,我们对他有一种统一的称呼“墙头草”虽然这个称呼有一些轻蔑的意思但是对于高级的墙头草,我们却始终抱着敬畏之心就像那些了在历史上上留下过痕迹的英雄们,他们身边的骨干之臣们通常就是这种人[var1]三十年河东

  • 范雎为何非要打肿脸充圣人,走上被秦王遗弃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var1]秦昭王不仅封范雎为应侯,聘请他出任宰相,还把从韩国夺取的汝南赐给他,作为封邑。不幸的是,没过几年的光景,韩国又把汝南夺了回去。除了关心战争的胜负,秦昭王还很关心范雎此刻的心情。他来到相府,问候范雎说:“贤卿丧失自己的封地汝南以后,是不是很难过呢?”[var1]没想到,范雎很淡然,回答说:

  • 游客砸打秦桧雕像,不只是“文明不文明”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河南公园有秦桧跪着雕像吗,周口游客脱鞋抽打秦桧雕像,秦桧旁边的雕像名字读音

    1月30日,网传一段男子持铁板砸打秦桧跪像的视频,视频中,一男子手持一米多长铁板击打秦桧跪像。1月31日,记者从太昊陵工作人员处了解到,此事发生在1月29日,男子已被警方控制。另据报道,杭州岳庙秦桧像被砸烂9次。由于秦桧这个人物是历史上著名的奸臣,加之其陷害岳飞的故事广为人知,后人对秦桧恨之入骨,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