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学习匡衡克服困难,刻苦读书,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精神,胸怀大志,勤奋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本领的人。
《曾国藩传》作者:张宏杰
历史解读
上一节我们说到,曾国藩二次出山后,在个人处世方面发生了巨大转变,并运用“结硬寨、打呆仗”的作战方略,攻下了安庆这个硬骨头,为平定太平天国做好了准备。
那么,在这一节中我们来看看,曾国藩对太平天国的最后一战,以及他是如何化解战后朝廷给予的责难的?
最后的战役:天京攻坚战
在拿下安庆后,曾国藩的下一个目标便是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也就是南京。可以说这是太平天国战争中,最重要也是最后一场攻坚战。
此时的政治环境良好,朝廷对曾国藩几乎是言听计从,看上去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最后的战役也该是势如破竹,大获全胜。
而曾国藩却说:“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终身有乐处,终身有忧愁”。他认为往往貌似顺遂的局面,也常常伴随着诸多烦恼。事实正如他所料。但恐怕他自己也不曾想到,大功克成之际,不仅麻烦从天而降,这场战役也将持续两年之久。
此刻,曾国藩将大军分为了四路。第一路,由弟弟曾国荃率兵直插南京城下。第二路,由多隆阿率部,先攻下西面的泸州,再往南京进军。第三路,由鲍超从东面攻下宁国,再向南京合围。第四路,是北方一支,由安徽巡抚李续宜向南京出发。
然而,除了曾国荃,为争夺这天下第一功全速进军,过关斩将,一路杀到金陵城南门外的雨花台。其他三路全部出了问题,多隆阿不听军令远走陕西,李续宜临时请辞,为父奔丧,鲍超困于宁国,不得脱身。
于是,只剩一路猛攻的曾国荃,兵临南京城。但他也不曾把曾国藩的号令当回事,因急于复制安庆一战的辉煌时刻,屡屡违抗军令,一味冒进。
在雨花台安营扎寨后,曾国荃即命人围着营盘挖沟渠,建长墙。然后兴致勃勃地带领手下到南京城外巡视,这一走就走了一整天,也未曾看清楚南京的全貌。
这是因为,明太祖曾耗费了二十一年修建此城。它周长九十六里,厚度高度都是其他城墙不可比拟的。而安庆的城墙,不过“九里十八步”,曾国荃就用了七十里长墙围困。
那么,想要围住南京城九十六里,可能要铸七百里长的高墙,其工程量堪比秦始皇修长城了。
而反观现状,一没足够的人力,二没充裕的时间,又怎能在不延误战机的前提下,完成如此大的工程呢?
屋漏偏逢连夜雨,此时偏偏又爆发了一场严重的瘟疫,随着湘军水师的补给线传到曾国荃的大营,被传染的士兵有万人之众。
曾国荃开始后悔没有听曾国藩的劝诫,哥哥的战略眼光远远不是自己所能及的。在往后的数月中,曾国藩极力支持曾国荃挽回战势,无奈湘军已然处在了劣势。
但曾国荃也有一股子韧劲,在众多压力之下,他索性拼了命地挖隧道。太平军炸隧道的速度竟比不上曾国荃挖隧道的速度和决心。
终于,在曾国荃挖的数条隧道中,有一条侥幸地来到南京城下。随着数万斤火药爆炸,南京城墙坍塌出一个巨大的缺口,大量湘军涌入,历时13年的太平天国随之灭亡。
朝廷的担忧与行动
对于这场旷日持久的战役,曾国藩两兄弟满心以为,朝廷会给予嘉奖。不料,在还没有收到曾国藩的详细报告之前,曾国荃就迎来了严厉的指责,朝廷告诫他不要太骄傲,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是朝廷猜忌。自从湘军攻陷南京,两兄弟的声望和官衔,一路攀长到无人能及。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朝廷向来害怕臣子功高盖主,两兄弟手中的将士,合计十二万人。太平军一灭,这支队伍便成了朝廷的心腹大患。
为了制衡曾氏,朝廷一方面扶持与曾国藩不和的将领,像左宗棠、沈葆桢,致使湘军分裂。另一方面加大力度打击曾国藩的嫡系曾国荃。
提到打压曾国荃,就要说一说曾国荃的贪婪和残酷,这也是朝廷不满湘军的第二个原因。
曾国荃的部队有两个特点,其一好杀戮,其二好敛财。
说到好杀戮,可谓是惨绝人寰。南京城破,尸横遍野,侥幸未死的太平军,仅仅是因为曾国荃需要他们搬运财物。而肩不能扛的老弱妇孺,皆被杀死。四十岁以下的妇女均被抢走,四十岁以上的也都沦为刀下亡魂。
关于好敛财,拿下安庆后,历史上便留下了曾国荃抢掠的详细记载。单单是一个士兵,就有抢到七百两白银的记录。城中,但凡能拿的东西一件不剩,不能拿的全部毁掉,就连墓地棺材都被挖开来寻找财物。
而曾国荃能在攻打南京的战役中,受尽磨难也要坚持到底的信念,便来源于:拿下南京,大家都能发财。南京是太平天国的大本营,财宝数不胜数。更何况,这将是曾国荃最大的一次发财机会。
因此,在攻下南京城后,湘军烧杀抢掠,大火七天不灭。有野史说,曾国荃捞得的金钱数以千万计,除了上贡给上级的,都搬回了老家。
相传,曾国荃还得到一枚历史上众说纷纭的翡翠西瓜,和珅、慈禧的墓中也曾出现过它的身影。但不论真假,慈禧太后和恭亲王眼看着自己原本觊觎的财富,全被曾国荃搬空却无计可施,恼怒之情可想而知。
于是,慈禧太后的一道斥责的圣谕,便替代了曾国荃夺下南京的喜悦。
自剪羽翼,明哲保身
对于朝廷的责难,实则曾国藩心中早有预料。于是,他主动奏请朝廷裁撤湘军。在攻陷南京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他便撤回了曾国荃掌控的湘军。
往后一年多的时间里,长江三千里上下,挂着“曾”字旗的湘军水师,改编为长江水师,曾氏兄弟直辖湘军全部被遣散,其他各部不是改编,就是裁撤。
同时,他也为曾国荃递交了辞呈。没想到的是,除了第一次朝廷按惯例,驳回辞呈。第二次,几乎是马上就准奏了,可以说是反应奇快,可见慈禧太后和恭亲王是多么不想再看到曾国荃。
其实,凭曾国藩的心智,深知月盈则亏的道理。无论是自己的军功,还是弟弟的所作所为,都到达了最高点。接下来,若自己还想做一朝清流,保全弟弟,就必须自剪羽翼,舍弃一些功与名。
那么,接下来的日子里,自剪羽翼的曾国藩又将会有哪些遭遇呢?请看下节。
历史是一面镜子,不同的人,在这面镜子里会看到不同的景象。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历史悠久、灿烂文化的民族,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
平定太平天国,自剪羽翼,明哲保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