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晚年,发生了一桩自大清王朝建立以来从未有过的贪腐大案。主犯王亶望作案的手法、心思的缜密以及贪婪的程度,足以与《狂飙》中的高启强兄弟相媲美。
甘肃连年大旱,百姓衣食无着,甘肃省向乾隆请示:在当地开展捐款赈灾运动,奖励捐得多的富户每人一个“监生”的资格,也就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国立大学的学历证书。
乾隆批复:这是件好事,你们办吧!
当时甘肃省主管财政的布政使叫王亶望。
这个人是通过花钱当上的官,特别会钻营。
通过捐“监生”救灾,就是他主办。
可他并非真为灾民考虑,而是心心念念要收回自己买官所花的钱,而且还要捞取暴利。
乾隆皇帝批复后,王亶望就撸胳膊卷袖子干了起来。
他规定,50两银子一个监生。
不到3年时间共收到600多万两白银。
王亶望自己留300万,剩下的300万分给其他官员。
王亶望他们不是直接把银子拿回家。
他要求当时的甘肃全省各府各县,每年都要上报灾情。
他专门给各县列表:你这个县今年报大旱,花20万赈灾;他那个县,今年报中度旱情,花10万两。
就这样,全省各级官员成为一根绳子上的蚂蚱,密切配合,编造了连续几年的灾情账本。
账本非常真、非常细致,细到银子都花在哪些人身上、名字、每人几两等,都记得清清楚楚,还有这些人的签名画押。
做事情用心、细致,在旁人看来滴水不漏,这一点与高启强难分伯仲。
这个看上去天衣无缝的事情,是怎么败露的呢?是王亶望自己作死暴露的。
王亶望在大肆捞钱的同时,不断上奏朝廷,说办理捐粮事宜救了多少灾民,灾民如何流泪感谢皇帝、感谢朝廷。
因王亶望办理捐监救灾“有功”,乾隆把他从甘肃调到浙江,升任巡抚。
王亶望得意洋洋。他觉得自己太聪明了,照这样干下去,自己的官一定会越做越大。
有了钱之后,洗白自己、用钱铺路、攫取权力,然后赚更多的钱,这样的操作套路,几乎与高启强一模一样。
王亶望拼命花钱打点关系,妄图实现升官加速度。
浙江沿海很多地方地势低洼,经常引起海水倒灌。
皇帝在第5次南巡中发布指示:要把浙江海塘修好修结实,防止海水倒灌、造福百姓。
王亶望大喜过望:表现自己、飞黄腾达的机会到了!
为尽快把海塘修起来,王亶望一次性捐款55万两白银用于工程费用。
这点钱对他来说,九牛一毛。
但这根“九牛一毛”,却让乾隆大惊失色:一个巡抚,年收入不过20000多两白银。这个王亶望到浙江才短短3年,怎么能拿出50万两?
乾隆觉得有猫腻,就派人调查。
事情很快水落石出:除了王亶望大肆捞钱,更让人震惊的是甘肃省全省上下、大小官员,都配合王亶望做假账,没一个好官。
乾隆皇帝大吃一惊:全省官员上下勾结、捞钱,总数600万两,这样的大案自大清建立100多年来,从没出现过。
乾隆皇帝下令,将王亶望砍头。除了王亶望,相关人员都处理。陕甘总督勒尔谨,赐令自尽。
参与这个事的县级以上官员,一共102人。这些人的罪名都应该杀掉。
但很现实的问题是:如果真按法律来,就要把甘肃全省官员基本全杀光。
乾隆皇帝长叹一声:只杀一半!把56名贪得相对更多的知府知县砍了头。
甘地说过:世界上有足够的东西满足人的需要,但没有足够的东西满足人的贪婪。
高启强原本是菜市场毫不起眼的卖鱼贩,偶然结识了正直的安欣。
他懂得“借势”,笼络所有人脉资源,在对“钱”与“权”的追逐中迷失,从一个底层鱼贩变成涉黑组织头目,走向不归路。
贪婪的人总是有很多需求:有了钱就想势力;有了势力又想权力;有了权力又想地位,永无休止。
老默死后,陈书婷在电话里对高启强说:“以前你什么都没有,你说想让我过得更好,所以我理解你、支持你。
现在,你什么都有了,有钱有地位,但我觉得这个家快没了。要不你收手吧,我们换个活法儿!”
陈书婷就是想让高启强重新做一个只赚钱的生意人,安安稳稳过日子。
可高启强一直没停手。
高启强初次违法犯罪时,他有惧怕心理,怕被捉,可随着一次次得手,屡尝甜头后,胆子越来越大,贪婪心理越来越强化了。
“告诉老墨,想吃鱼了。”高启强派出老墨去杀人前,一次又一次说出这句话,让人不寒而栗。
贪婪的嘴巴永远不会只尝一小口,他们总是冒着吃撑自己的风险,直到撑破肚皮,搭上命也无所谓了。
一次又一次铤而走险,一次次侥幸与成功,让他越陷越深,直至走向深渊。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高启强”,渴望逆袭成功,渴望出人头地,渴望拥有权力,但如果被欲望控制,在追逐成功的过程中,就会迷失了方向。
人生是一条单行线,我们只有守住内心的善良,管好膨胀的欲望,才能不被外界的纷扰左右,走好人生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