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乾隆年间有一起贪腐大案的主犯,堪称清朝版“高启强”:人性2000年来一直没变

乾隆年间有一起贪腐大案的主犯,堪称清朝版“高启强”:人性2000年来一直没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871 更新时间:2024/1/19 12:45:10

乾隆晚年,发生了一桩自大清朝建立以来从未有过的贪腐大案。主犯王亶望作案的手法、心思的缜密以及贪婪的程度,足以与《狂飙》中的高强兄弟相媲美。

甘肃连年大旱,百姓衣食无着,甘肃省乾隆请示:在当地开展捐款赈灾运动,奖励捐得多的富户每人一个“监生”的资格,也就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国立大学的学历证书。

乾隆批复:这是件好事,你们办吧!

当时甘肃省主管财政的布政使叫王亶望。

这个人是通过花钱当上的官,特别会钻营。

通过捐“监生”救灾,就是他主办。

可他并非真为灾民考虑,而是心心念念要收回自己买官所花的钱,而且还要捞取暴利。

乾隆皇帝批复后,王亶望就撸胳膊卷袖子干了起来。

他规定,50两银子一个监生。

不到3年时间共收到600多万两白银。

王亶望自己留300万,剩下的300万分给其他官员。

王亶望他们不是直接把银子拿回家。

他要求当时的甘肃全省各府各县,每年都要上报灾情。

他专门给各县列表:你这个县今年报大旱,花20万赈灾;他那个县,今年报中度旱情,花10万两。

就这样,全省各级官员成为一根绳子上的蚂蚱,密切配合,编造了连续几年的灾情账本。

账本非常真、非常细致,细到银子都花在哪些人身上、名字、每人几两等,都记得清清楚楚,还有这些人的签名画押。

做事情用心、细致,在旁人看来滴水不漏,这一点与高启强难分伯仲。

这个看上去天衣无缝的事情,是怎么败露的呢?是王亶望自己作死暴露的。

王亶望在大肆捞钱的同时,不断上奏朝廷,说办理捐粮事宜救了多少灾民,灾民如流泪感谢皇帝、感谢朝廷。

因王亶望办理捐监救灾“有功”,乾隆把他从甘肃调到浙江,升任巡抚。

王亶望得意洋洋。他觉得自己太聪明了,照这样干下去,自己的官一定会越做越大。

有了钱之后,洗白自己、用钱铺路、攫取权力,然后赚更多的钱,这样的操作套路,几乎与高启强一模一样。

王亶望拼命花钱打点关系,妄图实现升官加速度。

浙江沿海很多地方地势低洼,经常引起海水倒灌。

皇帝在第5次南巡中发布指示:要把浙江海塘修好修结实,防止海水倒灌、造福百姓。

王亶望大喜过望:表现自己、飞黄腾达的机会到了!

为尽快把海塘修起来,王亶望一次性捐款55万两白银用于工程费用。

这点钱对他来说,九牛一

但这根“九牛一毛”,却让乾隆大惊失色:一个巡抚,年收入不过20000多两白银。这个王亶望到浙江才短短3年,怎么能拿出50万两?

乾隆觉得有猫腻,就派人调查。

事情很快水落石出:除了王亶望大肆捞钱,更让人震惊的是甘肃省全省上下、大小官员,都配合王亶望做假账,没一个好官。

乾隆皇帝大吃一惊:全省官员上下勾结、捞钱,总数600万两,这样的大案自大清建立100多年来,从没出现过。

乾隆皇帝下令,将王亶望砍头。除了王亶望,相关人员都处理。陕甘总督勒尔谨,赐令自尽。

参与这个事的县级以上官员,一共102人。这些人的罪名都应该杀掉。

但很现实的问题是:如果真按法律来,就要把甘肃全省官员基本全杀光。

乾隆皇帝长叹一声:只杀一半!把56名贪得相对更多的知府知县砍了头。

甘地说过:世界上有足够的东西满足人的需要,但没有足够的东西满足人的贪婪。

高启强原本是菜市场毫不起眼的卖鱼贩,偶然结识了正直的安欣。

他懂得“借势”,笼络所有人脉资源,在对“钱”与“权”的追逐中迷失,从一个底层鱼贩变成涉黑组织头目,走向不归路。

贪婪的人总是有很多需求:有了钱就想势力;有了势力又想权力;有了权力又想地位,永无休止。

老默死后,陈书婷在电话里对高启强说:“以前你什么都没有,你说想让我过得更好,所以我理解你、支持你。

现在,你什么都有了,有钱有地位,但我觉得这个家快没了。要不你收手吧,我们换个活法儿!”

陈书婷就是想让高启强重新做一个只赚钱的生意人,安安稳稳过日子。

可高启强一直没停手。

高启强初次违法犯罪时,他有惧怕心理,怕被捉,可随着一次次得手,屡尝甜头后,胆子越来越大,贪婪心理越来越强化了。

“告诉老墨,想吃鱼了。”高启强派出老墨去杀人前,一次又一次说出这句话,让人不寒而栗。

贪婪的嘴巴永远不会只尝一小口,他们总是冒着吃撑自己的风险,直到撑破肚皮,搭上命也无所谓了。

一次又一次铤而走险,一次次侥幸与成功,让他越陷越深,直至走向深渊。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高启强”,渴望逆袭成功,渴望出人头地,渴望拥有权力,但如果被欲望控制,在追逐成功的过程中,就会迷失了方向。

人生是一条单行线,我们只有守住内心的善良,管好膨胀的欲望,才能不被外界的纷扰左右,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孙中山开国纪念币图片赏析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规 格:直径:3.9cm 重:约26.7g藏品简介:此藏品为孙中山开国纪念币,钱币正面中心是孙中山侧面照,上方镌“中华民国”,下镌“开国留念币”,银币左右五瓣梅花各一支,意为“五权宪法”之意,周边有珠点、齿状装饰。背面中央为中文隶书体“壹圆”二字,左右各辅以嘉禾图案,每枝一穗三叶,代表“三民主义”之

  • 光绪元宝中具有非常高收藏空间的几种钱币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东三省的光绪元宝都是比较受藏友喜欢的一种银币。东三省是清代最后一个建立的行省,成立于1907年,其辖区是奉天、黑龙江、吉林的集合,在正式建立行省后,也在同年合并了奉天和吉林两个银圆局,建立“东三省银圆制造总局”,并且委托天津造币总厂设计全套模具,陆续由东三省造币总局铸造了东三省造光绪元宝一套,包含壹

  • 和珅被嘉庆赐死后,他那堪比皇宫的豪宅是如何处理?最后归谁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当初和珅曾花重金选择了风水极佳的地方,并奢华地打造出了一座堪比皇宫的豪宅,但是随着和珅被嘉庆赐死,和珅的豪宅也是两易其主,有意思的是其中一任主人还接棒和珅成了清朝历史上的第二大贪官,下面就来说说和珅豪宅的前世今生。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五月时,乾隆下旨赐婚让他最宠爱的小女儿十公主固伦和孝公主嫁

  • 权倾朝野,却因贪婪之名遗臭万年的和珅,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他贪婪无度,平民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他文韬武略,又能在朝堂之上混得如鱼得水。不管皇帝更迭变换,和珅只忠心于一人,结果却是徒留万贯家产和一个贪得无厌的骂名,沦为世人笑柄。一、科举落榜无缘朝堂、另辟蹊径青云直上和珅是历史上著名的贪官,我们对于和珅的形象,大部分受影视剧影响,是一个臃肿贪婪又有几分可爱的胖子

  • 历史上大清最痴情皇帝顺治帝到底有没有出家呢?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从史书记载顺治帝驾崩的描述中,个人倒是觉得顺治帝英年早逝的说法存在很多疑点,因此觉得出家的可能性更大,为什么这么判断呢?原因有三个方面。一、驾崩前并没有身患疾病的记载说起顺治皇帝,往往世人最先想到的是他的母亲孝庄太后,在孝庄太后的谋略之下,顺治六岁就登上帝位,成为了清朝的第二个帝王,然而却在24岁就

  • 历史上各个王朝都会修建长城,为何到了清朝却没有修建呢?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所以就没有必要再去修建长城。我们都知道很多朝代修建长城是为了抵御外来匈奴的侵略,像秦长城的修建,是为了防止匈奴,明长城的修建,是为了防止蒙古部落的入侵,所以各个朝代修建长城基本上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王朝,维护边疆的和平,但到了清朝之后却没有再去修炼长城,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点就是清朝崇尚的是各个民族的

  • 李鸿章的家族都有哪些人,他们分别长什么样子?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李鸿章个人简介,李鸿章女儿李菊藕,合肥李鸿章家族墓

    照片中就是李鸿章的母亲李氏。李氏是李鸿章的亲生母亲,也就是李文安的原配妻子。李氏与李文安成婚后为其诞下六子两女。其中,晚清重臣李鸿章与清朝两广总督李瀚章就是李氏的亲生儿子。李氏活到83了岁,在其去世后被清朝追赠一品诰命夫人,之后又晋为一品伯夫人。照片中就是李鸿章的继室赵小莲与女儿李经璹(小名李菊耦)

  • 海淀消防·清风课堂(第六期):奉行“民惟邦本”力行禁烟的能臣——林则徐(上)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上下拉动翻看这篇文章道光一朝,最著名的大臣非林则徐莫属。林则徐,字少穆,生于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8月30日,卒于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11月22日,福建侯官人,就是今天的福州。据施鸿保的《闽杂记》卷4《林文忠公取名》所载,林则徐出生时,新任福建巡抚徐嗣曾,正“鸣驺过其门”,仪仗队声势浩大从门前

  • 左宗棠旧藏的文澜阁《四库全书》原抄本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左宗棠像湖南省是古籍大省,其中湖南省图书馆收藏有古籍线装书80余万册(件)。2015年底至2016年初,湖南省图书馆举办的“册府千华——湖南省藏国家珍贵古籍特展”中,曾展出馆藏的四种珍贵古籍,分别为清张英《易经衷论》(二卷二册)、宋吴仁杰《两汉刊误补遗》(十卷三册)、汉孔鲋《孔丛子》(三卷二册)、唐

  • 乾隆很忙,保健大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丈量中国酒地理,解读中国酒文化乾隆带火的可不止是乾隆白菜, 养生酒才是这位养生狂魔的带货重点。 看过《如懿传》的朋友对乾隆的 鹿血酒想必印象深刻,但你知道吗?传说中的乾隆对 喝酒养生的执念还远不止于此。 乾隆饮酒,讲究“ 饮勿醉”和“ 适时进补”。 鹿血咸腥,但为了身体强健,乾隆说喝就喝了。 图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