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人物专题>高启

高启——元末明初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高启

高启的介绍

高启(1336-1373),汉族,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高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能文,尤精于诗,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初明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

明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力辞不受。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郡治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著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有关“高启”的历史故事

  • 明朝高启简介-明朝高启(元末明初著名诗人)

    高启简介:元末明初著名诗人小编今天讲一位明朝历史人物:明朝高启,历史上评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高启,明朝历史高启是一位著名的风云人物。中文名:高启,别名:高季迪,国籍:明朝高启(1336年-1373年)汉族,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在文学史上,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

  • 杨基与高启、张羽、徐贲为诗友,时人称为"吴中四杰"

    杨基,明初诗人。字孟载,号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乐山〕,生长于吴中〔今江苏苏州〕,约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一三七三年〕前后在世。九岁能背诵六经。元末,曾入张士诚幕,为张士诚记室。洪武初,〔明初,公元一三六八年〕起为荥阳县知县,历官山西按察使。后被谗夺官,罚服劳役,死于工所。杨基少时曾着《论鉴》十万余言

  • 高启

    高启(1336-1374),汉族,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高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能文,尤精于诗,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初明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

  • 高启云

    高启云(1914.3—1988.9),原名高启方,又名高云青。山东省临朐县赵家楼村人。历任(建国前)中共郓城县中心县委书记、临朐县独立团政委、新泰县委书记、莱芜县委书记、鲁中区党委一地委副书记、华东党校副科长、华东局组织部组织科长、山东分局组织部组织科长;(建国后)中共济南市委常委、工业部长,市委副

  • 明朝最伟大的诗人高启简介,高启被腰斩而亡?

    [摘要]:明朝最伟大的诗人高启简介,高启被腰斩而亡?是一段明朝历史的历史,请介绍明朝诗人高启,早年家庭情况,子女情况.高启画像(今人绘)高启出身富家,童年时父母双亡,生性警敏,读书过目成诵,久而不忘,尤精历史,嗜好诗歌,与张羽、徐贲、宋克等人常在一起切磋诗文,号称。雪满山中高士卧典故?这首诗的作者是

  • 明朝著名学家高启为什么拒绝做官?仅用了一首诗?

    明代初年,有个着名的诗人叫高启,他字季迪,号槎轩,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高启从小就很有诗才,在当地很有名气。许多人都想和他结交,交流写诗的心得,这就更扩大了他的影响。高启好写诗,但不愿出去做官。十六岁的时候,江西有个大诗人叫饶介之,很仰慕高启的诗才,就大老远地从江西来到苏州,想一方面见识一下高启

  • 高启简介

    下启(1336-1373),汉族,元终明初出名墨客,文教家。字季迪,号槎轩,少洲(古江苏姑苏市)人。元终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下启才干下劳,教问广博,能文,尤粗于诗,取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年夜家”,又取杨基、张羽、缓贲被毁为“吴中四杰”,事先论者把他们比做“初明四杰”。又取王止等号“北郭十

  • 高启生平简介

    下启(1336-1373),汉族,元终明初出名墨客,文教家。字季迪,号槎轩,少洲(古江苏姑苏市)人。元终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下启才干下劳,教问广博,能文,尤粗于诗,取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年夜家",又取杨基、张羽、缓贲被毁为"吴中四杰",事先论者把他们比做"初明四杰"。又取王止等号"北郭十

  • 明代最优秀的诗人之一,高启的代表作是什么?

    高启,字季迪,号槎轩,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高启出身富家,童年时父母双亡,但他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读书过目成诵,久而不忘,嗜好诗歌

  • 高启一生有何作为?最后被朱元璋腰斩的原因是什么

    高启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为了改变五代十国时期武将作乱的弊病,赵匡胤决定重文轻武,并且立下石碑,要求宋朝历代帝王都不准杀士大夫。所以说,宋朝文臣是极其幸运的,即使是直接讽刺朝政的苏轼、变法失败成为众矢之的王安石,最多也只是被贬,很少因

  • 高启:明代最杰出的诗人,赏析其经典作《青丘子歌》

    高启(1336—1374年),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元末明初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元末隐居于吴淞青丘,故自号青丘子。高启出身富家,童年时父母双亡,但他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读书过目成诵,久而不忘,嗜好诗歌。高启与宋濂、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同时,他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

  • 明朝初期诗人,张羽与高启齐名,他这十首诗,阴郁又含蓄,太赞了

    张羽出生在元朝末期的一个官宦之家,祖父官至刺史,父亲同样入朝为官。在他出生的时候,元朝社会还未稳定,矛盾滋生,民族受尽压迫,民族之间充满强烈的不满,朝廷的混乱与腐败,加之天灾频发,声讨朝廷的起义军风起云涌。在这种成长环境下,张羽的内心饱受煎熬,也奠定了其一生的内心状态。由于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入朝为官,

  • 明朝著名诗人之一,高启十首诗作,清新含蓄,放拓雄浑,值得一品

    相传,高启读书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尤其精通我国历史,他嗜好诗歌,经常与同时代的诗人相互切磋诗艺。据史料记载,高启出生在元朝末期,那时天下大乱,他被元末明初群雄之一张士诚看中,召其作为幕僚,那时候高启才16岁而已。不过高启天生厌恶官场,23岁的时候找了个借口离开,过起了隐居生活。后来朱元璋统一天下,高启

  • 国内唯一《孙子兵法》咨询机构:高启强是当代赵括

    王安石这样评价《孙子兵法》:“但用孙武一二句,即可成功名。”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狂飙》张颂文饰演的大反派高启强,悲剧根源是战略上的混乱,尽管努力在学《孙子兵法》,却是学歪了,谬之千里。孙子兵法的核心在于“道”,一开篇就说了关键要素“道天地将法”,排名第一的就是道。这个道的解释,在企业经营上就是建立行

  • 《狂飙》中高启强为何不敢动指导组,这个真实例子告诉你原因

    其实这件事在现实是有真实案例参考的,这就不得不提到如今我们的一个城市-汕头2000年汕头迎宾馆发生一场火灾,共造成五死三伤的悲剧。因为起火地点是中纪委长期驻扎办案的2号楼,火灾死者有两人为在汕头查案的广东纪委干部,社会广泛怀疑这是相关利益集团勾结黑社会报复杀人纵火。住客包括驻扎办案的中纪委干部,广东

  • 乾隆年间有一起贪腐大案的主犯,堪称清朝版“高启强”:人性2000年来一直没变

    乾隆晚年,发生了一桩自大清王朝建立以来从未有过的贪腐大案。主犯王亶望作案的手法、心思的缜密以及贪婪的程度,足以与《狂飙》中的高启强兄弟相媲美。甘肃连年大旱,百姓衣食无着,甘肃省向乾隆请示:在当地开展捐款赈灾运动,奖励捐得多的富户每人一个“监生”的资格,也就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国立大学的学历证书。乾隆批复

  • 《狂飙》高启强为什么要跪在泰叔面前?他别无选择吗?

    高启强的跪着,一副乞求荣耀的懦弱模样,大有谋略!第一层最明显,高启强在给自己找赞助商。泰叔是谁?这就是徐江的老大,当年血泪洗出来的老大哥。高启强杀死徐江,幕后震惊赵市长,他该不该活?当然,他也要活着,是光荣地活着,还是仅仅活着,就看他自己的选择了。所以,高启强必须要找静海最有权势的人做靠山。赵市长很

  • 狂飙:高启强的草根逆袭与杨广的阴谋上位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利益的地方,就有争斗。有阳光的地方,就有黑暗;有智慧的地方,就有阴谋。通观我们古代历史,阴谋诡计层出不穷,为其所害者也不可胜数。放下高启强不提,夜读《资治通鉴》,看隋炀帝杨广夺嫡之路,小人心计,厚黑之道,真是防不胜防。且看杨广是如何“装、拉、谗”三“招”齐出,瞒天过海、成功上

  • 洪武大帝-朱元璋,比高启强还要牛一万倍的草根逆袭!

    高启强其实咱们看看我们的历史,草根出身得天下的皇帝,好像就只有刘邦和朱元璋这两个人了。因为这两个人好像都没有什么深厚的背景,最初也都是在乱世当中求生存,并没想着说要当皇帝怎么怎么着,但到最后却都是推翻了一个暴虐的朝代,相比较其他的皇帝,像什么唐朝的李世民他们家,包括最早他爸爸李渊,那可是门阀大族,所

  • 江南才子高启:因四个字被朱元璋腰斩,死前沾血写下三个字

    一不小心,当文章诗词中的语句触动了统治者敏感的内心,就有可能遭遇牢狱之灾,甚至失去性命。一、“乞丐皇帝”朱元璋的杀伐果决明太祖朱元璋就是这种多疑专制的君王。在明朝初期他为了稳固江山,推行文化专制统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人必须敬仰皇帝的威严,臣子如果犯了他的忌讳,可能就会招致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