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韩赵魏位列诸侯四十年后,石门之战被斩首六万,是因三晋衰落吗?

韩赵魏位列诸侯四十年后,石门之战被斩首六万,是因三晋衰落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066 更新时间:2024/2/11 17:14:29

[var1]

石门的地理位置,目前还存在争议:一说是在今天山西运城解州镇东南,另一说法是在今天陕西淳化县东部的门山一带。在战国初期“三晋”强大,魏国还占据着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秦国能突破魏国在河西的重重关卡、跨越黄河,然后在三晋腹地与之决战的可能性极小。就此而言,石门更可能是在陕西淳化东的尧门山一带。《括地志》记:“尧门山,俗名石门;上有路,其状若门。”尧门山接近秦、魏两国的边境线,双方在此爆发冲突的可能性极大。

石门之战的源起,是秦国入侵魏国。见秦人来势汹汹,魏人深恐无法支撑,便向韩、赵两个兄弟之国求援,得到了两国的鼎力支持。这是魏文侯去世后,“三晋”首次携手与外敌对抗。魏文侯时期,魏国仅凭一己之力就足以与秦国抗衡,而且是胜多负少。这次“三晋”再次联手,就相当于春秋时晋国重现江湖,势单力薄的秦国哪能抵挡得住?

然而,意外却发生了:秦国不但取得了这场决战的最终胜利,还斩首六万!

六万军队,相当于春秋时代的四千多乘兵力。在春秋晚期晋人组织平丘(今河南封丘东南)会盟时,为恐吓诸侯而三军毕出,总兵力也不过四千乘。石门一战就折损了鼎盛时代晋国一国的兵力,战事之惨烈,由此可见!

[var1]

石门一战“三晋”的惨败,震惊了天下。周天子居然公开向秦献公祝贺胜利,并赐以黼黻之服。从晋文公称霸直到战国初,周王室长期依赖于晋人而生存。如今连周王室都开始转向,可见“三晋”国势已大不如前。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才刚被列为诸侯;为什么仅四十年后,“三晋”就走向了衰落?

春秋中期以后,晋国卿族开始发展壮大。在经历了多次与公室的残酷政治斗争后,卿族慢慢占据上风,逐渐压过了公室。晋平公之后,卿族牢牢控制了军政大权,公室已被彻底边缘化了。

[var1]

公元前497年,因为赵鞅私杀邯郸午,诱发了六卿族之间一场长达八年的大混战。公元前490年春,晋军大举出动,围攻柏人(今河北隆尧南),将范氏与中行氏彻底赶出了晋国。从此,晋国只剩下了“四大卿族”。

范氏、中行氏被驱逐后,这两家的土地顿时成为“肥肉”,令“四大卿族”垂涎三尺。不过,此时晋定公还在,四卿族倒也不好意思私自侵吞。公元前475年,晋定公去世,晋出公继位。晋出公十七年时,知、魏、韩、赵再也忍耐不住,将范氏、中行氏两家土地私分,纳入了自家门下。晋出公极为愤怒,私下联合齐、鲁等国,想驱逐四大卿族。可四卿族得知此事后,居然反攻晋出公,将他赶出了晋国!惶惶如丧家之犬的晋出公,在逃往齐国的半路上就因忧惧过度而死!

赶走晋出公后,智伯改立晋昭公曾孙姬骄为君,是为晋哀公。此时,晋国国政完全由智伯控制,晋哀公就是一个傀儡。大权独揽的智伯目中无人,傲慢地向韩、魏、赵三家索要土地。与智伯早有矛盾的赵襄子愤怒不已,断然拒绝了。智伯立刻联合韩、魏二族,向赵氏发起了进攻。不想,在围困晋阳城数年后,赵氏居然成功说服韩、魏二氏,发起了绝地反击。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反攻智氏,杀死了智伯。至此后,三家分晋的格局就已确定。

[var1]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公元前375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将晋静公迁为家人,瓜分了晋国最后一点土地,令晋国彻底消失在了历史舞台上。

曾经长期称霸“超级大国”,突然分裂成三个诸侯国,对晋国曾经的敌人来说,无疑是件大快人心的事。晋国再强大,一分为三后实力都必然会削弱。春秋时被晋国长期压制的诸侯国,此时都看到了希望,盼望此后就能翻身做主人。

外人都期盼“三晋”从此内斗不断,在内耗中走向没落。可“三晋”自身能意识到危机吗?

[var1]

三家分晋后不久,韩、赵之间就出现了矛盾。于是,韩国来到魏国,向魏文侯借师以伐赵。可魏文侯却拒绝了:“寡人与赵,是兄弟。不敢从命!”刚拒绝韩人不久,赵人又找上门来,也是寻求帮助。魏文侯又以同样的理由拒绝了赵人。在魏国碰壁后,两国使者都愤怒地转身离去了。后来魏文侯主动替二国讲和,让韩、赵重归于好。在得知魏文侯的良苦用心后,韩、赵二国都感佩不已,主动前来魏国朝觐。

在三家分晋之初,魏文侯能主动团结其他二国,可谓是高瞻远瞩。虽然三家都从卿大夫升为诸侯,可分晋后的三国想在东周站稳脚跟,并非易事。分裂之前,晋国是毫无疑问的“超级大国”,雄霸天下;一分为三之后,韩、赵、魏三国仅与东周二流强国相近,国力大幅下降。此时韩、赵、魏三国如果还内讧不断,春秋时晋国的死敌如秦、楚、齐等等,韩、赵、魏三国还能单独与之对抗吗?

事实上,西边的秦国就长期觊觎“三晋”领土。公元前401年,趁“三晋”初分,秦人大举入侵魏国领土,直达阳狐(阳狐位于今山西垣曲东南,但此地位于“三晋”腹地,疑为“令狐”之误,令狐位于今山西临猗西)。战国初期,魏国在渭河平原上的边境线最深处到了今陕西西安市高陵区一带。秦国能深入魏地、跨过黄河发动攻击,足见秦军之锐利。此时魏国再与韩、赵反目成仇,腹背受敌之下,魏人还能在黄河西岸支撑多久?

[var1]

正因有着如此巨大的外部压力,所以韩、赵发生冲突时,魏文侯才会坚定地采取和解策略,阻止“三晋”内部裂痕进一步扩大。

魏文侯尊贤用能、励精图治,让魏国国力逐渐增强,在“三晋”中独树一帜。国力强大之后,魏文侯又刻意维持“三晋”的内部和平,让“三晋”能一致对外。因此,晋国虽然分裂,但早期“三晋”敌人都无法占得太大便宜。魏文侯时期,魏国在单独与秦国对抗时,是胜多负少;面对春秋时晋国的最强大敌人——楚国,韩、赵、魏三国还曾联手进攻到桑丘(今河南新蔡故城东),大大挫败了楚人锐气。

[var1]

可即便魏文侯能顾全大局,全力阻止“三晋”之间裂痕扩大,但裂痕始终存在。

公元前408年,魏文侯计划吞并中山国。因为中山国与魏氏之间隔着赵氏,魏文侯就向赵烈侯提出借道。此时,三家还未正式分晋,向赵借道理论上是没有必要;魏文侯这时提出借道,不过是摆出尊重赵氏的姿态。

可在赵烈侯眼中,魏氏越赵而吞并邻国,显然是在炫耀武力。所以,起初赵烈侯并不想答应借道。但他身边谋臣却说:“您错了。攻打中山魏氏如不能攻克,那么魏氏就将疲敝;魏氏疲敝了,赵氏地位自然提高。如果魏氏攻克了中山国,必定无法越过赵氏而长期占有中山。所以,最终还是魏氏用兵而赵氏得地。您不如答应魏国;但不能答应得太痛快,那样魏人就会怀疑赵人,以致放弃。您不如答应借道,却故意装出迫不得已的样子!”

后来魏文侯任命乐羊为主将,历经三年苦战而攻克了中山国。但魏国国势衰落后,中山又得以复国,并在公元前296年最终为赵所灭。

[var1]

魏文侯伐中山时,赵国君臣已看出其中弊端,知道魏人不可能长期占有中山,却处心积虑地怂恿魏氏出征,足见魏、赵之间隔阂早已形成。魏、赵之间如此,魏、韩和韩、赵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三晋”不再是一体,内部裂痕已不可弥合,自然也就难以找回春秋强大晋国的荣光了。

公元前387年,魏文侯去世,太子击继位,是为魏武侯。

恰巧,赵武侯也在这年去世了。赵武侯是赵烈侯之弟,在赵烈侯后继位做了国君。因为赵烈侯生前立有太子,赵武侯继位原本就违背了宗法制。如今赵武侯去世,赵人顺势就扶持赵烈侯的太子章为国君。这引起赵武侯之子赵朝的不满,作乱想夺回君位,却没能成功。失败的赵朝没法,只能逃亡,来到了魏国。

[var1]

到魏国后,赵朝就怂恿刚即位的魏武侯为自己伸张正义。内乱,永远是强者压制他国的借口。自恃强大的魏武侯马上派军去攻打邯郸,却未能攻克。这回,赵朝是彻底死心了。

可魏武侯这次却把三晋的裂痕撕得更深了。

刚开始,赵敬侯还不以此为意。公元前384年的廪丘(今山东郓城西北)之战中,赵国还主动援助魏国,助魏人大败齐军。但魏武侯却并未投桃报李:在公元前383年的兔台(今河北成安西)之役和公元前382年的刚平(今河南清丰西)之役中,魏国两次打败赵军,还侵占了不少赵国领土。于是,赵敬侯被彻底激怒了。公元前381年,赵国向楚国借兵,对魏国发起反击,攻占了棘蒲(今河北赵县南)!

赵、魏两国关系,从此跌入低谷。

这之后,魏武侯又迈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另一步。

公元前380年,魏武侯竟然与秦献公联手去攻打韩国。一旁的赵国担心韩国被灭,主动联合楚国前往救援,才化解了韩国这次危机。

[var1]

在魏文侯时期团结如一家人的“三晋”,在魏武侯数年折腾之下,已基本分裂成了三块。

公元前374年,眼见崤山以东局势大变,秦献公果断地将国都从雍(今陕西凤翔)迁至栎阳(今陕西西安临潼区东北)。栎阳城,是秦献公二年时(公元前383年)修建起来的城邑。迁都到栎阳,意味着秦献公直接把国都迁到了秦、魏边境线上,向世人表明秦国从此将致力于东扩!

迁都之后,秦国东进态势就更加咄咄逼人了:公元前371年,秦入侵赵国,在高安(疑在今山西临猗西南)大败赵军;公元前366年,秦国再次在洛水(应该是北洛河)之阴大败魏、韩联军。

[var1]

与此同时,“三晋”之间的冲突却愈发激烈:公元前372年,魏人在北兰(今山西吕梁离石区)击败赵军;公元前370年,魏武侯去世,魏惠王与公中缓争夺国君之位,韩、赵趁机联手杀入魏国,差点让魏国分裂;公元前369年,魏国对韩、赵发起报复,在马陵(今河北大名)击败了赵国,在怀(今河南武陟西)击败了韩军;……。

前有强秦为虎,后有韩、赵作狼,这就是石门之战前魏国周边的真实状况。四处树敌形势下消耗多年后,魏国终于迎来了公元前364年的石门之战。为此,魏国被迫与面和心不和的韩、赵结成了临时同盟。但人心各异的“三晋”大军,又怎能斗得过如狼似虎的秦国大军?

“三晋”惨败,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石门之战,是商鞅变法前一场秦国对“三晋”的战略性大决战。石门之战过后,“三晋”对秦就再也难以占据上风。此时,秦国还没有突破崤函天险,也还没经历商鞅变法;也就是说,对比春秋时代,秦国实力还没有发生质的提升。然而,秦献公却能取得一场大胜,这只能证明一件事:在分裂后,“三晋”实力被大大削弱了。“三晋”虽然联手对秦,但多年内讧已让他们无法戮力同心,所以才造成了石门之战的惨败。

因此,石门惨败,与其说是秦国变得更强,还不如说是秦献公将韩、赵、魏三国打回了原形。战国初期“三晋”的短暂繁盛不过是个虚幻泡影。石门之败,更主要不是因为韩、赵、魏在分晋四十年后国力渐衰,而是因为分裂本身让“三晋”与秦、齐、楚等强国不在同一档次上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包拯60大寿时感叹自己无后,寡妇儿媳突然下跪:您其实还有个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包青天和包拯是民间正义的化身之一。他为官时的故事很多,深受人们的推崇,也是一代文人的楷模。可即便是名震史册的包擎天,也有一本家家难读的经文。历史上,即便是公正严明、为官为臣的包拯,也险些陷入“三孝不忠,无最大子孙”的困境。廉洁包拯是泸州人。与许多故事和传说不同,鲍令宜的父亲在历史上也是进士,官至员外

  • 元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除了人祸以外,还有一死结无人可破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引言雄疆万里,恢宏广阔的大元,从大众历史兴趣说,它基本是个冷门,但诸如“元末官场腐败起义频繁民族政策不合理……”等等这些有关它灭亡的描述,可能多少听过一点。这当然是有原因的,因为你很少见到某一个朝代能在诞生之日起,就把“亡国”两字放在脸上写得那么大。可以说,元朝是个死得很有代表性的朝代。在其已知的其

  • 齐桓公想攻打楚国,管仲:把楚国的鹿都买过来,3年后轻松取胜!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春秋时期,最为有名的相国就要数管仲了,管仲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就连诸葛亮也十分崇拜他。齐国在他的治理下,进行改革,逐渐称霸春秋,在春秋初期,楚国十分强大,而楚国国君仗着自己国家强大,而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周天子拿他没办法,但齐桓公却看不下去了,于是把管仲叫到身边,问他有何办法,可

  • 韩练成:1950年才入党,为何还能授中将?:为党立了大功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国民党46师师长韩练成,国民党四十六师师长韩练成,韩炼成历史原型

    1983年的解放军总医院里,一名白发苍苍的老人以录音的方式留下了自己的《后事遗言》,他就是既做过国民党的中将、又被共产党授中将衔,潜伏国民党6年的传奇爱国将领韩练成。我们都知道,蒋介石一直把共产党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在抗战年代,他不顾社会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对,坚持荒唐的“攘外必先安内”,蓄意破坏国

  • 重文轻武的宋朝,为何有很多河北读书人能凭军功入仕?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宋朝军功奖励制度,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简介,宋朝如何重文轻武的

    众所周知,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武将在宋朝的地位远低于文臣。宋人以科举金榜题名为荣,轻视武试。宋真宗赵衡亲笔题写了百年名著《劝学诗》,告诫宋代青年:“欲生其命,勤学六经。”必须过冬。镜子。”宋朝重文轻武,当然源于五朝战争的历史,武将经常造反,威胁皇权,甚至称帝。为了不让武将维护自己的威信,宋朝皇

  • 韩复榘太太起身离开,张宗昌紧盯着看还调笑一句,几天后被韩谋害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张宗昌有一个很知名的称号,名为“三不知将军”。号称“不知钱有多少,不知妻妾有多少,不知兵有多少。”[var1]笔者以为,张宗昌称自己不知道兵有多少,倒有些夸大的成分,纵观张宗昌一生,统兵之数也从未达到不可计算之数。与张宗昌处于相同时期并掌兵比他多的军阀不知几何,实在没有什么值得吹嘘之处。不过,张宗昌

  • 鬼谷四友结局有多惨?孙膑被割骨,庞涓自刎,他竟被五马分尸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var1]一、孙膑:兵学亚圣孙膑,其本名孙伯灵(山东孙氏族谱可查),是中国齐国的军事家,华夏族。出生于阿、鄄之间,是孙武的后代。主要成就:《孙膑兵法》。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var1]二、庞涓:战国初期魏国名将庞涓,战国初期魏国名将。相传

  • 分封燕王:朱棣的崛起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关注”按钮,既方便讨论和分享,又能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谢您的支持。明朝16位皇帝中就有一位这样的皇帝。有人说他在政治上太咄咄逼人,有人说他动作太快,有人说他很成功,有人说他很有才华。他就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篡位诸侯王——永乐皇帝朱棣。太子诞生公元1年360,此时的朱元璋无暇顾及刚出

  • 韩国学者金在吉:华夏文明的存在超过一万年,韩国在古代属于中国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而且金在吉还补充说:"虽然目前国际上只承认中国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说法是五千年,但是我认为华夏文明的存在其实超过一万年。"[var1]一、遥远的年代中华上下五千年,几乎是我们每个人公认的说法,从种种考古迹象来看,五千年的说法也是站得住脚的,为何金在吉反而提出一万年的说法呢?金在吉的这个说法,其实

  • 黄天荡之战:韩世忠占据天时、地利,为南宋立国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1127年,徽钦二帝被金国掳走,赵构在应天府称帝(河南商丘),后辗转到健康(江苏南京)。老将宗泽一再表示自己已经严密布防开封城,可以安心回中原称帝。但高宗鉴于开封此前两次被围,拒绝了宗泽的请求。七十岁的宗泽忧愤成疾,大呼三声“渡河”之后咽气了。宗泽继任者杜充镇守开封,不仅无心抗金,还不顾岳飞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