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自朱元璋到朱祁镇,明朝前期的皇帝们为什么都热衷于嫔妃殉葬

自朱元璋到朱祁镇,明朝前期的皇帝们为什么都热衷于嫔妃殉葬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612 更新时间:2024/1/20 8:09:44

——鲁迅《狂人日记》

这是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对封建“仁义道德” “吃人”本质的控诉。如果我们像先生一样翻开史书,细数一下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历史,光殉葬制度一项就足以对血淋淋的“吃人”二字进行最充分的证明。

01

中国古代的殉葬制度起源于何时已不可考,但其持续时间极其漫长确是不争的事实,直到清朝灭亡,这种极其野蛮的“吃人”制度才得以消灭,几千年来为此付出的鲜活生命何止成千上万。对此,历代文献都有记载,现代考古发掘也提供了充分的实证。

据《墨子•节葬》记载:“天子杀殉,多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多者数十,寡者数人。”也就是说在商周时期,自天子到士大夫,所有贵族死亡后都有数人至数百人不等的殉葬者。另据《西京杂记》记载,西汉有个盗墓贼盗掘周幽王的陵墓,就发现了纵横交错的一百多具殉葬者的尸骸。周幽王这个死于乱军,被草草下葬的君王尚且有如此之多的殉葬者,其它历代帝王的殉葬人数可想而知。

现代考古发掘的古墓中殉葬的情况更是不胜枚举。殷墟侯家庄商王大墓中殉葬者遗骸164具、商王武丁妃妇墓16具、曾侯乙墓21具,而且全部为年青女子,他们大多是死者的妻妾宠幸及其亲近的奴仆武士。

秦始皇驾崩后,秦二世下令将后宫中没有生养子嗣的嫔妃尽皆殉葬(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并成为后世帝王殉葬的定制。自汉以后殉葬制度一度废止,但随着金、元等游牧民族入主中原,这种野蛮制度死灰复燃,明太祖朱元璋让殉葬成为“祖制”,先后为明朝皇帝和亲王们殉葬的嫔妃达数几百人之多。

02

明朝是汉代以后,再次把殉葬作为帝王丧葬制度的中原王朝。自明太祖至英宗朝,殉葬制度作为“祖制”存在近百年时间。

朱元璋驾崩后,朱允炆按照遗诏,依古制令宫中凡没有生育过的嫔妃尽皆殉葬,一起“从死”的还有若干宫女。此后,嫔妃殉葬就成了大明“祖制”,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代宗、明成宗驾崩都有嫔妃殉葬,直到明英宗正统四年才予以废除,但宫婢陪葬的陋习却仍然存在。

皇帝如此,各地的亲王们自然遵照执行,所以大明前六朝殉葬的皇帝及亲王嫔妃至少达到数百人之多。据明末人毛奇龄《彤史拾遗记》记载,陪葬明太祖孝陵的嫔妃共四十六人,宫人殉葬者十数人。后世皇帝及亲王嫔妃殉葬的数量多的达到十几个到几十个,少的也有五六个到十个之间,有明一朝到底有多少嫔妃殉葬,恐怕谁也说不清楚。

庙号仁宗的朱高炽作为大明史上是有名的仁君,还是遵从“祖制”强令嫔妃为成祖朱棣殉葬,而且做法极其残忍。据朝鲜《李朝实录》记载,朱棣驾崩之后,被朱高炽下诏强制殉葬的嫔妃达三十多人,到了往生的日子,太监组织她们在正室吃完最后一顿饭,便把她们请进“升堂”,这时“升堂”里已经放置几十张小木床,上面悬挂着供她们升天的绳套。这些嫔妃们知道逃不脱殉葬的命运,只能在悲痛的哭声中把头伸进绳套,太监们则立刻撤走小床,令嫔妃们“皆雉经而死”,集体跟随朱棣龙驭上宾。

关于这件事为什么最可信的记载是《李朝实录》,这是因为在为朱棣殉葬的嫔妃中,有两名是朝鲜进贡的美女崔氏和韩氏,跟随她们一起进宫的还有韩氏的保姆金黑。韩氏在临死前看着黑金大声哭喊:“娘,我去了!娘,我去了!”,后黑金被仁宗朱高炽封为恭人,到明英宗朱祁镇二次登基后,这些没有被皇帝临幸过的朝鲜宫人才被放归,金黑得以回到朝鲜,这段历史就是她的亲身经历。

在这件事上,仁宗之所以为“仁”,是因为“诸死者之初升堂也,仁宗亲入辞诀。”这是多么残忍的场景啊,面对着数十名即将被处死的弱女子,一国之仁君还要亲自“辞诀”,送她们上路。

朱高炽登基九个月后驾崩,遗诏也是遵从祖制。也就是说还是要嫔妃殉葬,但人数要少一些,总共只有五人。而且这五人并非全是无子嗣的嫔妃,其中恭肃贵妃郭氏先后生了朱瞻垲、朱瞻垍、朱瞻埏三个皇子,却仍然为其殉葬,很显然不合所谓的“祖制”,据说是因为得罪了张皇后而被强迫自尽殉葬。

朱高炽驾崩后继位的宣德皇帝朱瞻基也是一位殉葬制度的坚定支持者,他驾崩时有十位嫔妃为其殉葬。明朝最后一位有嫔妃殉葬的皇帝是朱祁钰(“夺门之变”后,被英宗降封为王,死后以王礼下葬),他死后后宫嫔妃除原皇后汪氏外,全部被明英宗下诏殉葬。

03

为什么朱元璋称帝后要恢复自汉以后被废除1000多年的殉葬制度,具体原因无从可靠,但大体上来看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其自私贪婪、嗜杀残忍的变态人格使然。朱元璋可以说是历代开国之君中出身最为贫困的,幼年的缺衣少食让他有着异乎寻常的占有欲,他之所以诛杀功臣殆尽,胡党、蓝党株连者前后达十数万之多,就是为了确保大明江山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和子孙后代手中。其对待自己的嫔妃也是如此,不仅活着的时候要绝对占有,死后也要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带进坟墓。从本质上来看,这些都是其极度自私贪婪、嗜杀残忍的变态人格之集中体现。

二是受游牧民族殉葬陋习和理学糟粕的影响。汉以后,虽然殉葬制度在中原被废除,但在游牧民族还广泛存在,随着后来五胡十六国,辽、金等游牧民族政权对中原地区的交替控制,野蛮落后的殉葬陋习再次沉渣泛起,对中原士庶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另外,随着理学对“三纲五常”的进一步强化,“夫死妇殉节”甚至成了社会推崇的伦理道德,一些殉葬的寡妇被称为“节妇”受到朝廷表奖和卫道士们的褒扬,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明初所谓殉葬“祖制”的形成。

三是殉葬嫔妃家人的默认和接受为其推波助澜。殉葬对那些死去的嫔妃来说是悲剧,但对她的家人却有着巨大的利益诱惑。这些殉葬的女子被称为朝天女,其家则被称为朝天女户,朝廷对这些女子往往会追赠谥号,表彰其行,也会对其父兄晋爵优抚以为补偿。建文帝就曾晋封为朱元璋殉葬妃子的父兄为锦衣卫百户(正六品)或千户(正五品),而且这些爵位是可以世袭的。为宣宗朱瞻基殉葬的十位嫔妃也在正统元年追加赠谥,其册文曰:“兹委身而蹈义,随龙驭以上宾。宜荐徽称,用彰节行。” 因此,对于家人的殉葬,对朝天女户来说甚至会觉得是一种荣誉,并且能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所以,朝天女的家人们,可能也支持、甚至鼓励她们为皇帝殉葬,从而在事实成为残害自己亲人的帮凶。

04

明英宗正统四年,大明周王朱有炖(亲王)病重期间上书英宗,要求节俭办理自己的后事,明英宗同意了。朱有炖薨逝后,英宗下旨袭爵的朱有爝(朱有炖的弟弟)不要让嫔妃们殉葬,放那些年轻无子嗣的宫人回家投靠父母。可惜的是,圣旨到得迟了一那么点,七位没有生育子女妃嫔已经被迫殉葬了。

也许正是因为这件事,或者是因为自身历经的磨难,也或者是因为亲手勾选景泰帝殉葬嫔妃名单造成的心灵冲击。明英宗驾崩前的遗诏是:“殉葬非古礼,仁者所不忍,众妃不要殉葬!”。而且,怕继位者执意让嫔妃殉葬,还特意加了一句:“此言俱要遵行,毋违!”至此,明朝自朱元璋死后形成的嫔妃殉葬的“祖制”正式终结。英宗一生并无大的作为,能让后人称道的也就剩下废除人殉这一点了。

后来,随着后金在关外的兴起和大清入主中原,殉葬制度再次出现。清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死后,都有嫔妃殉葬。顺治皇帝殉葬的妃嫔有三十多人,她们的棺柩与顺治灵柩一同出殡,场面颇为壮观,这也是中国有记载的最后一位有人殉的皇帝。顺治死后,继位的康熙皇帝对活人殉葬十分反感,遂明令废止皇家殉葬,但民间殉葬行为仍大量存在,清政府还把她们称为“烈女”“ 节妇”,并通过敕令修书、立牌坊予以褒奖,实际上鼓励了民间殉葬行为。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通过立法严禁殉葬,这种极端野蛮的吃人制度才在华夏大地上被彻底消灭。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他被道光写进传位诏书,为什么最后没当上大清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道光传位诏书全文,乾隆和道光皇帝的结局,道光为什么不传位奕訢

    至于道光为什么最后选择皇四子奕詝,有很多种说法。第一种说法,在南苑校猎的时候,每个皇子都大放异彩,只有皇四子奕詝一个人空手而归。后来奕詝的师傅杜受田教他跟道光说是因为自己不愿意在万物生长的春季伤害生灵。道光听后对奕詝的仁慈十分喜爱。第二种说法,道光有一次召见两位皇子,奕訢尽心尽力的向道光皇帝展示自己

  • 林徽因是如何养成“民国女神”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攸攸岁月,似流水无情;芳华四射,却暗香远逝。我们已无从寻觅民国才女的靓影,不过,我们可以从林徽因生活的那个时代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探究这位“民国女神”是怎么养成的呢?()(一)家庭的影响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影响。这些影响中,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现在,让我们从有限的资料中,分析林徽

  • 再下西洋,治恶王朱桂,定北京为明朝京师,这个明朝皇帝的另一面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朱桂明简介,朱元璋儿子朱桂,明朝九大塞外藩王

    郑和下西洋是我国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谓"西洋" ),故名“郑和下西洋”。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中间只有在洪熙元年(1425年)二月暂停过,郑和被任命为南京守备,

  • 为什么万历皇帝要在张居正死后下旨抄没其家,逼死其子?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万历皇帝为啥杀张居正,万历对张居正的感情,万历母亲与张居正

    张居正,明嘉靖时期裕王的府臣,隆庆年间的次辅,万历年间的首辅、帝师,小万历也一直尊称张居正为先生,但凡大小事务均以张先生拟票为准。在万历年间推行万历新政从而让一个没落的王朝走向了富强,但在万历十年却因皇帝生厌而让太医下药致死,而且张居正死后万历还下旨抄没其家,逼死其子……其在皇帝面前前后大相径庭的“

  • 都说民国大师辈出,但能像先秦诸子一般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民国三大奇才,先秦诸子百家有哪些,先秦诸子文学

    先秦诸子,不论是出自道、墨、儒、法、兵、农、医、名等学术流派中的哪一家,他们都有完全属于自己的全面的思想体系,即便非流派创始人的吴子、庄子、孟子、韩非子、荀子等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非仅仅是钻研故纸堆而已。先秦诸子们在治国、理政、军事、外交、文学等方面均显示出了非凡的智慧和过人的才干,他们在思想文

  • 雍正去世后,乾隆正准备登基,张廷玉突然大喊:慢,还有一道密旨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上能同甘苦,下必同安危。 ----《送周介之学士通判定州》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若是做皇帝的能与臣子同甘共苦,那么做臣子的也定然能对国家忠心耿耿,为皇上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但古来伴君如伴虎,所以臣子们也不得不多留个心眼,就如雍正皇帝去世后,乾隆正准备登基,这时大臣张廷玉突然喊道:慢,还有一道

  • 明朝皇帝的不伦之恋爱上比自己大17岁的宫女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朝皇帝的爱情,明朝皇帝最喜欢的女人,明朝哪个皇帝娶了比自己大的保姆

    朱见深的父亲朱祁镇是一位心地善良的皇帝。他不是一个好皇帝。由于对太监王振的信任,导致了文武要塞的变化,导致 朱见深 的叔朱祁玉成为皇帝的诱惑很大。一旦成为皇帝,就很难主动投降,年仅两岁的 朱见深 被孙太后立为太子。但已经登基的朱祁玉会愿意吗?答案是否定的。于是,孙太后派了一个万姓宫女来照顾 朱见深

  • 《雍正王朝》里的“上书房大臣”究竟是一批怎样的官员?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雍正大臣一览表,雍正书房,雍正王朝中的模范大臣

    明朝末年,努尔哈赤在东北起兵,建立了清朝的前身后金。不过与后来的清朝相比,后金的中央集权化一直比较落后,比如后金的大权是被有满洲军事勋贵组成的“议政会议”控制的。皇太极继位后仿照明朝建立了清朝版内阁制,但一直没能真正取消议政会议对皇权的制约。于是议政会议在皇太极去世后诞生了摄政王多尔衮和辅政四大臣(

  • 朱元璋幼时被地主鞭策,当他成皇帝回来时,地主刘德下场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欢迎来到史学胡侃。我是胡侃,你心里有过不去的侃么?那就一起胡侃下历史。关注我,胡侃不一样的历史。给兄弟们画大饼的放牛娃朱元璋,原名朱重八,他的家乡在安徽凤阳濠州。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他穷得连个正经的名字都没有。他不仅没有,就连他的祖先也没有。他家的名字都是由数字组成的。然而,朱元璋可以说是“穷人中

  • 一位比朱棣还强的皇帝,造就了明朝盛世,也埋下明朝灭亡的隐患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从历史角度来看一个王朝是否处于盛世时期,即王朝在一统天下,与民同息之时,还能出现一个好皇帝,那一定是太平盛世了。汉代的文景,唐代的贞观都是如此。相反,秦二世和杨广的出现便直接毁掉了整个王朝。明朝在朱元璋之后经历建文仁治,结果却因急着削藩,导致了靖难之战。朱棣获胜后,他的儿子仁宗只执政一年,便交权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