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淝水之战胜利的37年后,东晋就灭亡了 这37年当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淝水之战胜利的37年后,东晋就灭亡了 这37年当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607 更新时间:2024/1/1 17:44:53

尽管东晋取胜了,然而在淝水之战结束后不到40年的时间,东晋却灭亡了。宋武帝刘裕建立了南朝第一个朝代-宋。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淝水之战

苻坚是前秦开国之君苻健的侄子,苻坚登基之初,前秦国势非常糟糕,豪强骄纵不法,官员贪赃枉法,人民生不如死。苻坚登基后,立志要做一个明君,让国家安宁和谐,百姓安家乐业。

苻坚即位后,整顿吏治,革除弊政,安抚百姓,惩治豪强,诛杀奸臣。同时广招贤才,苻坚提拔重用了一批德才兼备的汉人,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王猛了。

由于苻坚和王猛的精诚合作,前秦实力大增。苻坚南征北战,逐渐统一了整个北方。苻坚统一北方后,就开始思考南北统一的问题。当时南方政权是东晋,苻坚想讨伐东晋。但是王猛不同意,极力反对苻坚南征东晋,王猛临死前还在劝苻坚,不要打东晋的主意。建议苻坚考虑消灭鲜卑、羌这样的世仇。

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

尽管苻坚非常信任王猛,甚至把王猛比作前秦的诸葛亮,但是苻坚对伐晋一事特别执着,苻坚没有听取王猛的意见,王猛死后,苻坚立刻着手伐晋之事。但考虑到时机不成熟,苻坚等了七年才正式开打。

公元383年,苻坚统率百万大军,兵分三路讨伐东晋。而东晋主帅就是宰相谢安的侄子谢玄,他统帅八万北府兵抵御前秦。

苻坚面对长江天险,甚至说自己“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可见苻坚对自己的实力非常自信。创造了成语“投鞭断流”。

苻坚的弟帝苻融率领25万前秦先锋部队,攻取了寿阳。谢玄派部将刘牢之在洛涧偷袭秦军,斩杀秦军将领十人,斩杀秦军士兵五万人。谢玄又派部队阻绝了淮河渡口,歼灭前秦军队一万五千人,同时率部反攻寿阳。

洛涧战役严重挫败了苻坚的信心,他和苻融在寿阳城观察晋军,当他看到八公山附近风吹草动时,以为是晋军布置的埋伏,心生忧虑。又创造了一个成语“草木皆兵”。

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随后,东晋和前秦主力在淝水展开对峙,谢玄派使者拜访苻坚,提议让晋军渡河之后,再跟前秦军队决战,希望秦军能稍退几步,让晋军登岸。苻坚想趁晋军渡河时“半渡而击之”,于是同意了谢玄的提议。

结果秦军刚一后退,此前被前秦俘虏的东晋将领朱序,在秦军中大喊“秦军败了,秦军败了”, 秦军阵脚大乱,随后谢玄率部渡河,大破秦军,并斩杀了苻融。晋军趁胜追击,秦军一路溃败,苻坚落荒而逃,在逃回北方途中,听到风吹的声音和鹤的叫声,还以为是晋军的追兵。这又创造了一个成语“风声鹤唳”。

坚众奔溃,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淝水为之不流。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帅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

淝水之战的捷报传到建康,当时谢安正在和朋友下棋,谢安看完捷报后,顺手放在一边,继续下棋。朋友问前线的战况如何,谢安淡定地说“

小儿辈已破贼矣

”。

淝水之战的胜利,也使得陈郡谢氏的名望达到顶峰。谢安官拜太保之后,受命督十五州军事,同时假黄钺,其余官职如旧。而朝廷加授谢玄前将军、假节,但谢玄坚决推辞不接受。

士族没落

谢氏之盛,让晋孝武帝非常忌惮,如芒刺背。虽然表面上对谢安和谢玄进行了封赏,但没有实质性的嘉奖,都是虚名而已。

谢安看出了晋孝武帝的心思,主动交出手中的权力,到广陵散心,同时让儿子谢琰把兵权交给朝廷,来广陵陪他。

谢安病逝后,陈郡谢氏也没落了,再没有出现和谢安比肩的政治精英。其实不仅是陈郡谢氏,当时整个士族都开始没落,核心在于精英人才断层。

谢安之后,士族出现了严重的人才荒,特别是政治人才极度缺乏,士族没再出现王导、谢安这样的精英人物。这个问题严重威胁到了士族的生死存亡。

东晋末年爆发了孙恩卢循起义,虽然没能推翻东晋,但也敲响了东晋的丧钟。

孙恩、卢循起义持续了十二年之久,规模庞大,声势浩大,席卷江南,给东晋政权以沉重打击,极大地动摇了东晋的统治基础。

朝廷原先对士族寄予厚望,希望士族大展拳脚,尽快平定孙恩、卢循起义。然而士族的表现,也让朝廷大跌眼镜。以王谢为代表的士族官员,被孙恩、卢循打得落花流水。

当时陈郡谢氏的掌门人谢琰,在打了败仗之后转移途中,被自己的部将杀害,同时遇害的还有他的两个儿子。

琰帐下都督张猛于后斫琰马,琰堕地,与二子肇、峻俱被害,宝亦死之。

琅琊王氏后期的代表人物王羲之,他的几个儿子都是在书法上有成就,而军政方面则毫无建树。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在会稽内史任上,连同几个儿子一起被孙恩杀掉。

甲寅,恩陷会稽,凝之出走,恩执而杀之,并其诸子。

刘裕崛起

王谢这样的顶级士族,表现尚且如此差劲,其他士族就更别提了。士族如此差劲的表现,让庶族出身的刘裕,登上了历史舞台。

刘裕出身微寒,早年投身北府军将领刘牢之的麾下,他在平定孙恩、卢循起义时,表现出了杰出的军事才华,刘裕每次与孙恩、卢循交战,均能取得胜利,多次击败孙恩、卢循。经过刘裕的连续打击,让东晋元气大伤的孙恩、卢循终于被平定了。

此后,刘裕又出师北伐,取得了一些战果,甚至一度收复了洛阳,不过很快得而复失。与此同时,刘裕还对士族和皇族进发动了攻击,龙亢桓氏的桓玄和荆州刺史、宗室司马休之被刘裕消灭。

刘裕在南征北战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东晋的军政大权,地位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大。刘裕先是受封为宋公,后来进爵为宋王,并能使用天子依仗,和皇帝相差无几。

元熙元年正月,诏遣大使征公入辅。又申前命,进公爵为王...十二月,天子命王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跸,乘金根车,驾六马,备五时副车,置旄头云罕,乐舞八佾,设钟虡宫县。进王太妃为太后,王妃为王后,世子为太子,王子、王孙爵命之号,一如旧仪。

公元420年,刘裕做完了全部功课之后,终于篡晋称帝,建立了南朝第一个朝代-宋。此时距离淝水之战也才过 去了37年。

在这37年当中,士族沉浸在淝水之战的胜利喜悦中,无所作为。而孙恩、卢循起义就把士族打回了原形。

士族人才匮乏,精英断层,未能承担起安邦定国的重任。刘裕的崛起,宣告了东晋的灭亡,也宣告了士族门阀政治的灭亡

更多文章

  • 杜甫的《登高》,为什么能被后人评为“七律诗第一”?实至名归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杜甫登高为什么被称为千古七律,登高七律,杜甫的登高是哪年写的

    如今世界各国的变化,都堪称迅速,从信息化尚未被普及的年代,再到当今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时代,每个国家的文化,都发生了极大变化。曾经的文明固然能够证明,国家璀璨的历史,可是时代始终在变化着,一味地选择墨守成规,实则只是不懂变通的表现。所以现在的华夏文化,虽然还具备着可观的多元性,但是也早已不似曾经那般

  • 杜甫专门写诗来训李白,劝他做人别太嚣张了,诗圣是真不怕得罪人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744年夏天,43岁的李白与32岁的杜甫相识于洛阳,此时李白被赐金放还,而杜甫正是人生迷茫时。两人相见恨晚,便都放下一切,开始了一段同游时光。二人先是到了梁宋,然后又去了齐赵,这对诗坛双子星一路兄弟相称,吟诗作赋,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诗篇。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这次同游后,临别时杜甫为李白写下的一首来训

  • 江苏出土范蠡墓,揭开西施之谜,学者:我们误会西施2000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古有四大美人,西施沉鱼,昭君落雁,贵妃羞花,貂蝉闭月。但这古代的四大美人,都不过是身不由己的可怜人罢了。貂蝉是虚构,代表着三国纷争时男人们的野心,样貌再出众的女子也不过是工具;贵妃是罪恶之源,她雍容华贵,因此背负了祸乱朝纲的罪名,在马嵬驿上吊而亡;昭君是身不由己,空有倾国之姿,却只能通过和亲塞外博一

  • 杜甫平时低调,关键时写了首得罪皇帝的扫兴诗,40字有2千古名句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李白为人放浪不羁,敢于写得罪唐玄宗在很多人意料之中,让人想不到的是,杜甫这么低调的一个人在关键时刻也写了一首诗得罪唐玄宗,接下来我们就来看杜甫写了哪首诗得罪唐玄宗,又是哪两句成为了千古名句。边塞诗大家都不陌生,这是描写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诗,唐朝高适、岑参都是这个流派的代表诗人,杜甫一介文人

  • 杜预:在唐朝,同时进入文武庙的能人,相信这个名字鲜有人知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西晋名将杜预,杜预有多厉害,杜预灭吴

    直接说杜预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会觉得陌生,但如果提起他的后人杜甫,一定是家喻户晓的。论辈分来说,杜甫是杜预的第十三代子孙,如果以朝代来表示,那就是身处西晋时期的杜预,在唐代受到了表彰,并且还是独一无二的双份表彰。那么杜预凭什么成为这个“一枝独秀”呢?那还得从杜预所身处的时代来说,在杜预功成名就之前,三

  • 海昏侯墓出土一“画像”,孔子的真实形象曝光,原来孔子长这样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var1]不过,在讨论这些证据之前,笔者还是要先提一下孔子的画像。众所周知,孔子的尊容已经传遍了各个角落,他的胡子和眉毛很长,两颗板牙之间的缝隙很大,当然了,这也许是上了年纪的缘故,因为他脸上的皱纹已经说明了这一点。看上去,孔子就像是个和蔼可亲的老爷爷,他身材微胖,眼神慈祥,透露着儒雅、智慧的气息

  • 杜甫无法超越的神作,共4句就有两个千古名句,其中10字秒杀李白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归根结底,杜甫诗最牛的地方就在于工整炼字炼句的工整,工匠精神在他的诗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绝句》中的千古绝对“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还是被誉七律第一的《登高》,都令人惊叹不已。事实上除了最擅长的七律,写五律杜甫也是高手。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杜甫的一首五律,这是一首杜甫无法超越的神作

  • 杜甫听到有人嘲讽自己的偶像,毫不客气地写诗回怼,读完相当解气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杜甫最经典的15首诗,绝句唐杜甫迟日江山丽,登高杜甫

    但这又如何!至情至性的他,终被后人理解了。大唐繁华褪去后,人们终究还是读懂了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豪情,将他推上了诗圣的宝座。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正是杜甫的一首快意之作。当年杜甫听到诗坛不少人嘲讽初唐四杰,要知道这4位是杜甫写诗的偶像,他曾在不少诗作中提及4人。最后在忍无可忍下,杜

  • 服侍孔子最久的弟子子路:诠释了什么叫头可断血可流,发型不能乱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孔子徒弟子路简介,子路救人和子贡赎人孔子的评价,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的态度

    文/破晓文章声明:本文章属于“不易君子”原创内容,请您尊重原创,转载请联系本号。图片声明:本文内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号。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var1](孔子画像)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

  • 此人死而复生,凭记忆画出了地狱景象,与《山海经》高度一致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1900年,也就是八国联军侵华这一年,英国的《每日邮报》上报道了这么两件事,引起了国人极大的兴趣。这第一件,自然是慈禧太后逃离紫禁城,让英国人看到了古老中国的不堪与孱弱。但第二件事却正好相反,它让英国人发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事情是这样的:有个名叫格雷的英国男子,在吃晚饭时突然晕倒了。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