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说杜预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会觉得陌生,但如果提起他的后人杜甫,一定是家喻户晓的。论辈分来说,杜甫是杜预的第十三代子孙,如果以朝代来表示,那就是身处西晋时期的杜预,在唐代受到了表彰,并且还是独一无二的双份表彰。那么杜预凭什么成为这个“一枝独秀”呢?
那还得从杜预所身处的时代来说,在杜预功成名就之前,三国争夺天下,能人志士如同不要钱一般的往外冒,曹操更是为曹家打好了基础,而杜预所在的时期,再如何复杂且人心激荡的局面也比不上三国争夺天下的场面,于是大家对于杜预的关注自然少了很多。
虽然有的观点认为杜预不出名,是由于现在的民众对于三国更熟悉,那些三国时期的名将也没见个个都进入武庙,杜预这个不出名的更不应该进入文庙武庙,但这类观点有一个致命的缺陷,现在杜预是否被大众所熟知,并不影响他能否进入文庙武庙。
杜预做了什么?
在文学方面,他深入解读《左传》,写出了流传至今最早的一版《左传》注解。
其中“冬日可爱”这个成语就是出自杜预的注解。原本左传描述的场面是,酆舒问贾季:“我说两个人,赵衰、赵盾你觉得哪一个更好一点?”贾季说两个人都不错,一个像冬天的太阳一样让人感到温暖,一个像夏天的太阳一样让人感到畏惧。杜预就在这个片段后注解了一个“冬日,可爱”,意思是说冬天的太阳让人觉得温暖,放在现在来读,冬日可爱,总有种莫名心头一软的感觉。
杜预爱《左传》简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司马炎曾经和杜预聊天说起过,别人都有各自的癖好,你的癖好是什么?杜预想了一想说,我有《左传》癖。
注解《左传》的意义可能有些难以理解,但详细说来,杜预是将《春秋》和《左传》相结合,让读者以一种更加全面的视角了解历史,杜预用高度凝练的文字阐述了复杂的故事,使得文章的可读性变高。他筛除文段中装饰性的文段,再对照历史,还原故事全貌的对照方法,放在现在也完全适用。
《左传》一书有18万字,杜预为它写了三十卷注解,除了左传注解,他还整理撰写了当时的散文集《善文》,一共五十卷;参与《晋律》的编写。当然,除了文学方面,他在军事方面也颇有建树。
杜预的身手并不好,和其他上阵杀敌的将军来比,他是最拉垮的那个,但论起策谋来,他绝对可以称得上一句叹为观止。
在灭吴之战中,跟随杜预的战士们都评价道,跟着杜预打仗,就是用计谋战胜数倍敌人,感觉实在太过瘾,杜预总能利用敌人薄弱的环节发起奇袭,扩大自己的优势,奠定了胜利的基础,而杜预的敌人们恨他恨得牙痒痒,只能想方设法的找来些代替物砍掉泄愤。
如同杜预这般在文学上有独特见解,在军事上又能有一番建树的实在不多见,更重要的是,他还获得了民众的一致好评,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存在,同时进入文庙武庙是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