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杜甫的《登高》,为什么能被后人评为“七律诗第一”?实至名归

杜甫的《登高》,为什么能被后人评为“七律诗第一”?实至名归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667 更新时间:2024/1/23 11:16:57

如今世界各国的变化,都堪称迅速,从信息化尚未被普及的年代,再到当今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时代,每个国家的文化,都发生了极大变化。

曾经的文明固然能够证明,国家璀璨的历史,可是时代始终在变化着,一味地选择墨守成规,实则只是不懂变通的表现。

所以现在的华夏文化,虽然还具备着可观的多元性,但是也早已不似曾经那般,晦涩难理解了,这便是文化的转变,不过说到那些古老的文化,就不得不提起诗歌文化了。

诗歌乃是华夏文明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且不论是诗歌,还是脍炙人口的诗词,其中所蕴含的韵律感,都令人惊讶万分,那就是诗歌与诗词的独特魅力。

说起诗词相信许多人都会记起,李白杜甫或是安石的名字,这些诗人的名字,其实都已是上到七老八十,下到三岁孩童都了解的名字,但是若论七律诗,谁作的令人叹为观止,那还要看杜甫的诗作。

杜甫一生喜爱云游四方,作为一名优秀的诗人,若想要做出一首朗朗上口的诗作,便必须学会拿捏住其中的韵律,想必稍微了解诗歌文化的人,都听说过诗中的平与仄。

实际上换而言之,平仄便是作出来的诗,能否有种抑扬顿挫的关键之处,诗词是如此,那么诗歌也只当如此。

只不过诗词的风格有很多种,诗作的类型同样也有着不同差别,首先现在颇受人们推崇的格律诗,便属于近体诗。

而除去格律诗之外,还有着古体诗的存在,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所谓古体诗应当就是,风格更加近似于远古时代,至于近体诗风格属于近代人,偏爱的范畴了。

但实际上真的如此吗,实则不然近体诗乃是大唐盛世,所流行的一种文体,在唐朝之前近体诗,似乎还尚未出现,也就是在唐朝时期,才慢慢出现了这种朗朗上口,风格清新易懂的文体。

不过唐朝之所以,会被称之为堂堂盛世,就是因为唐朝时期,华夏百姓们生活富足,解决完温饱问题后,自然就会开始寻找,新型的娱乐方式。

而格律诗诞生的场合,便处于这种环境下,古体诗则与格律诗有所不同,格律诗不仅仅要讲究平仄问题,同时更加要关注着,押韵与对仗是否顺畅与不违和。

这些都是作好格律诗的基本要素,而古体诗的要求,便没有那么多,只需要诗人们懂得,押韵的道理便可以。

诗作读起来十分顺口,同时也很押韵,那么这首古体诗,便算是大功告成了。

不过人人皆知在文学领域,永远没有所谓的第一人这种说法,因为自古以来文化的包容力量很宏大,每种有关于文化的表达方式,都存在着独特的美感。

这也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说法诞生的根源,以文化功底来进行争斗,极强的包容性势必会令,抉择胜者的时候万般为难,所以这也是人们都心知肚明的道理。

只是在格律诗的领域,却存在着这样一首,被大众封为神作的诗作,它的名字就是登高。

登高这首诗读起来,的确是流畅而又舒顺,难得的是登高这首诗,也有着一种特殊的美感,正因为如此才令登高这首诗,成为了千百年来人们心中,当之无愧的神作。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百姓们的思想观念,在封建制度的影响下,变得格外古板与严苛。

就如同古代后宅女子不可随意外出,与高门大户的后代,在皇家人面前必须俯首称臣一般。

在诗的种种文化之中,那些所谓必须遵守的规矩,也是一直存在的,只有学会了遵守规则的诗人,诗作才会被归入到格律诗之列,单看登高这首诗便可得知。

因为这首诗遵守了,格律诗的创作基本规则,所以它与杜甫的名字,才会被记入史册。

其实杜甫在写出登高这首,被赋予旷世奇作头衔的七律诗之际,他已经年过半百了。

56岁的杜甫对于人生世,事与百态早已看得透彻,整首诗读下来虽然可以感受到,知天命的悲凉,可是同样也可以读出来,人间喜怒哀乐都左不过是,正常情绪罢了的那种随缘感。

有一种规劝他人,学会放下的潇洒与释然,杜甫通过登高这首诗,为人们展现出一幅人看淡世事百态,与大好河山之秀丽的场景。

其中风急与天高渚清对沙白,这些便是显而易见的对仗,而本诗的第二句也是令登高这首诗,展现出独特之处的诗句。

杜甫用这句诗描绘出,深秋落木之际的那种苍凉感触,这句诗的玄妙之处就在于,杜甫用描写了落木的方式,来刻画出他身处于,此情此景中的凄苦与荒凉。

很多诗人在表达当下落寞心境时,通常都喜欢利用描写,落叶的方式来达到目的,可是杜甫却选择了另辟蹊径。

落木与落叶相比之下,很显然体现出落魄氛围,还是要看落木,描写落叶并没有,直击人心的那种感觉,纵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差之以里谬之千里。

杜甫因为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才会对身边的景色,观察到细致入微。

对于心绪的起伏渐渐看淡,这才是导致杜甫作出,这首七律诗的精髓所在。

这首诗将人生心境分析得透彻,也难怪会成为后世人们,心中公认的七律诗第一。

人生如戏每一天都应该,学会去珍惜当下,因为每一天在生命的进程中,都是独一无二的。

为何杜甫会在经受了,落魄之后才写出登高,只因为唯有在黄昏降临之际,才能见证虔诚的信徒。

锦上添花谁人都会做,但是雪中送炭的情分,才值得被铭记一辈子,从高空落下的人,才能够明白那种大起大落的落寞感。

心境的不同是杜甫写出名诗的前提,杜甫凭借着对人生起伏,经历的独特感触,又借着描写身边景物的机会,来写出登高这首诗中的内核思想。

对于人生的无可奈何,以及看淡一切功名利禄的释然,都是杜甫通过登高传递给世人的,如此传世佳作难怪会成为,七律诗中人人在赞不绝口的诗作。

更多文章

  • 杜甫专门写诗来训李白,劝他做人别太嚣张了,诗圣是真不怕得罪人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744年夏天,43岁的李白与32岁的杜甫相识于洛阳,此时李白被赐金放还,而杜甫正是人生迷茫时。两人相见恨晚,便都放下一切,开始了一段同游时光。二人先是到了梁宋,然后又去了齐赵,这对诗坛双子星一路兄弟相称,吟诗作赋,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诗篇。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这次同游后,临别时杜甫为李白写下的一首来训

  • 江苏出土范蠡墓,揭开西施之谜,学者:我们误会西施2000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古有四大美人,西施沉鱼,昭君落雁,贵妃羞花,貂蝉闭月。但这古代的四大美人,都不过是身不由己的可怜人罢了。貂蝉是虚构,代表着三国纷争时男人们的野心,样貌再出众的女子也不过是工具;贵妃是罪恶之源,她雍容华贵,因此背负了祸乱朝纲的罪名,在马嵬驿上吊而亡;昭君是身不由己,空有倾国之姿,却只能通过和亲塞外博一

  • 杜甫平时低调,关键时写了首得罪皇帝的扫兴诗,40字有2千古名句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李白为人放浪不羁,敢于写得罪唐玄宗在很多人意料之中,让人想不到的是,杜甫这么低调的一个人在关键时刻也写了一首诗得罪唐玄宗,接下来我们就来看杜甫写了哪首诗得罪唐玄宗,又是哪两句成为了千古名句。边塞诗大家都不陌生,这是描写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诗,唐朝高适、岑参都是这个流派的代表诗人,杜甫一介文人

  • 杜预:在唐朝,同时进入文武庙的能人,相信这个名字鲜有人知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西晋名将杜预,杜预有多厉害,杜预灭吴

    直接说杜预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会觉得陌生,但如果提起他的后人杜甫,一定是家喻户晓的。论辈分来说,杜甫是杜预的第十三代子孙,如果以朝代来表示,那就是身处西晋时期的杜预,在唐代受到了表彰,并且还是独一无二的双份表彰。那么杜预凭什么成为这个“一枝独秀”呢?那还得从杜预所身处的时代来说,在杜预功成名就之前,三

  • 海昏侯墓出土一“画像”,孔子的真实形象曝光,原来孔子长这样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var1]不过,在讨论这些证据之前,笔者还是要先提一下孔子的画像。众所周知,孔子的尊容已经传遍了各个角落,他的胡子和眉毛很长,两颗板牙之间的缝隙很大,当然了,这也许是上了年纪的缘故,因为他脸上的皱纹已经说明了这一点。看上去,孔子就像是个和蔼可亲的老爷爷,他身材微胖,眼神慈祥,透露着儒雅、智慧的气息

  • 杜甫无法超越的神作,共4句就有两个千古名句,其中10字秒杀李白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归根结底,杜甫诗最牛的地方就在于工整炼字炼句的工整,工匠精神在他的诗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绝句》中的千古绝对“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还是被誉七律第一的《登高》,都令人惊叹不已。事实上除了最擅长的七律,写五律杜甫也是高手。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杜甫的一首五律,这是一首杜甫无法超越的神作

  • 杜甫听到有人嘲讽自己的偶像,毫不客气地写诗回怼,读完相当解气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杜甫最经典的15首诗,绝句唐杜甫迟日江山丽,登高杜甫

    但这又如何!至情至性的他,终被后人理解了。大唐繁华褪去后,人们终究还是读懂了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豪情,将他推上了诗圣的宝座。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正是杜甫的一首快意之作。当年杜甫听到诗坛不少人嘲讽初唐四杰,要知道这4位是杜甫写诗的偶像,他曾在不少诗作中提及4人。最后在忍无可忍下,杜

  • 服侍孔子最久的弟子子路:诠释了什么叫头可断血可流,发型不能乱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孔子徒弟子路简介,子路救人和子贡赎人孔子的评价,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的态度

    文/破晓文章声明:本文章属于“不易君子”原创内容,请您尊重原创,转载请联系本号。图片声明:本文内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号。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var1](孔子画像)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

  • 此人死而复生,凭记忆画出了地狱景象,与《山海经》高度一致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1900年,也就是八国联军侵华这一年,英国的《每日邮报》上报道了这么两件事,引起了国人极大的兴趣。这第一件,自然是慈禧太后逃离紫禁城,让英国人看到了古老中国的不堪与孱弱。但第二件事却正好相反,它让英国人发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事情是这样的:有个名叫格雷的英国男子,在吃晚饭时突然晕倒了。妻

  • 杜甫晚年生活落魄,为维持温饱写下借钱诗,字字让人落泪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在我国对历史的研究过程当中,诗词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切入口,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有诗人通过诗词来抒发他们对时代的看法,而在诗词发展的过程当中,唐诗宋词又是其中的代表,优秀诗人层出不穷,他们的作品也让我们感受到,中国的诗词文化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成熟的高度。在唐朝的诗人当中,李白和杜甫是最为出众的人,李白的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