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他为大唐立下殊功却惨死流放途中,唐玄宗很后悔,后世评价不公平

他为大唐立下殊功却惨死流放途中,唐玄宗很后悔,后世评价不公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072 更新时间:2024/1/15 18:27:47

这也太不可思议了,哪个鼎盛时期的王朝会穷酸成这样?难道是唐玄宗贪图享乐,花销太大了?

唐玄宗脸一黑:别闹,才进入开元九年,那时候俺还是个锐意进取的明君。

那么,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就一个原因,逃户太多。

所谓逃户,就是那些逃脱户籍管理的流民。大量的流民导致朝廷的赋税、徭役、兵役失去了征收的对象,于是财政亮起了红灯。

当流民就意味着房子、地所有固定资产都将被没收,大唐的老百姓中了哪门子邪?

你想多了,人家能卖的早就卖光了,就剩下几张嘴和几只讨饭碗,官府要想谈征税,先管他们吃饱饭再说。

盛世王朝怎么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您别不信,事实上逃户现象从唐高宗时期就开始出现,到唐玄宗开元中期发展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土地供应的矛盾。

大唐开国之初,人口凋敝,大量土地闲置,唐帝国利用土地资源优势,实行公有制(王田)的分配政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

随着人口的暴增,土地供应跟不上需求了,基于配给制度的土地政策实行不下去了。于是土地公有被迫走向私有,买卖合法化,随之而来的就是土地兼并潮和流民潮。而那些豪强大族则趁机勾结官府,将兼并的土地隐匿。

可征税和征役的对象少了,这就导致官府的税源慢慢枯竭,于是他们被迫将税收和徭役任务加在剩余的可征收对象身上,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时天下户版刓隐,人多去本籍,浮食闾里,诡脱繇赋,豪弱相并,州县莫能制。”——《旧唐书》

据有关史料记载,某些地区逃户比例高达百分之五十,简直骇人听闻。

逃户怎么生存呢?一部分人头脑灵活,他们躲到偏僻的深山荒野,自己开一块荒地过刀耕火种的日子。一部分人给豪族当佃户,混个温饱。

还有一部分人就当流民,讨饭吃。这部分人最危险,由于流动性大,极易受到蛊惑,一不小心就酿成民变。

理论上讲,社会发展越快,土地供应矛盾越突出,因此它出现在开元盛世一点都不奇怪。

这个问题非常棘手,几乎是个死结。

唐玄宗正在头疼的时候,有个八品的监察御史向他上了一道奏疏,提出“检括逃户,增加税赋”的建议,此人就是宇文融

宇文融不是第一个提出这项建议的人,问题的核心是能不能有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宇文融之前,没有人能拿出完整的方案,而宇文融只用了十二天的时间,就制定了一整套的实施计划。

唐玄宗大喜过望,当即下旨擢升宇文融为从六品兵部员外郎,以“括地使”身份主持这项工作。

宇文融展现出高超的行政能力,他选拔了二十九名“劝农判官”分赴各州县主持工作,重点工作围绕五项:

  • 一是清查徭役税赋伪滥,即由地方官府强加给老百姓的不合理徭役、租赋等项目,减轻纳税人的负担,杜绝新逃户的产生。
  • 二是清查被隐匿的土地,打击不法兼并,增加税源,从而缓解兼并潮。
  • 三是招募逃户,重新给他们落籍、分配土地,恢复农业生产。
  • 四是配套税赋改革,对新落籍的逃户实行六年免役,税负从轻的政策。
  • 五是强化行政效率,相关事宜越过中书省直达宇文融,只需要将处理结果后期呈报给中书省即可,避免了外界力量的干预和扯皮。
  •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三年时间唐朝增加了近一百万户纳税人口,这个比例几乎是全国人口规模的1/10。同时,朝廷的财政收入也增加了1/10。

    可以说,宇文融为开元盛世的缔造和持续居功至伟,但他却遭受了某些势力狂风暴雨般的反击。

    阳翟尉武皇甫憬、左拾遗文杨相如、陈括、户部侍郎文杨玚等人先后上书抨击宇文融,声称各地官员为了邀功,将原居民谎报为逃户,极大地坑害了“居人”的利益,得不偿失,甚至宣称,逃户古来有之,不值得大动干戈。

    又由于宇文融与宰相张说的私人恩怨,他所提交的议案基本上都遭到了否决。

    宇文融愤然还击,他纠合御史中丞崔隐甫、李林甫等人,连番上书弹劾张说。唐玄宗将二人各打五十大板,张说被罢相,宇文融也被贬为魏州刺史,又转任河北道宣抚使。

    就在这两年期间,他又做了一件大事:疏通黄河九河故道,新辟良田播种水稻。虽然史书并未交代这项工作的详细成就,但从宇文融的一个儿子荫功入官来看,这项成就的功绩不小。

    开元十七年,唐玄宗不顾反对,拜宇文融为黄门侍郎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裴光庭一起入相。

    宇文融意气风发,他发表了“就职感言”:“使吾居此数月,庶令海内无事矣。”

    然而,余音未落,才过了一百天,宇文融就被逮捕入狱,后被贬黜为汝州刺史。

    对宇文融的倒台,唐玄宗非常后悔,因为新的宰相班子就是“干饭王”,于是他怒斥裴光庭:“你们一直在我面前诋毁宇文融,我听了你们的话,将他贬出了朝廷,如今国用不足,你们怎么都束手无策?”

    裴光庭无言以对,行动却很快,他亲自操刀,纠合一批人,再次对宇文融展开疾风暴雨般的弹劾。远在天边的宇文融毫无还手之力,又被贬为昭州地平乐尉,再被流放于岩州(今贵港市南木梓镇),结果死在了半路上。

    让人心酸的是,对这位以一己之力扭转大唐财政危机的功臣,史书上的评价竟然是“幸人”、“括户取媚”,是导致“征利而国危”的罪人。

    宇文融究竟是怎样的人,我们该如何客观评价他呢?

    首先,宇文融在经济改革方面的贡献不容抹杀,史书对他的评价太可憎。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羞于谈“利”,似乎它属于小人的关注点,虚伪得要命,也是对孔儒的极大歪曲。

    历史上“兴利”的大臣其实有两类,一类以和珅为典型,他要兴的是“私利”,解决的是皇帝的腰包,坑的是老百姓,唐玄宗时期的王鉷就是这一类人。

    另一类以管仲张居正为典型,兴的是“国家之利”、“民众之利”,得益的是社会,而不是其个人。

    很显然,宇文融括户括田、改革税赋,肥的是大唐帝国,得益的是失田的百姓。诚然,唐玄宗也可能从中获利,但那不是主体。操作过程中有人弄虚作假,但这是难以避免的事,不能求全责备。

    要真说宇文融伤害了谁,那就是大肆兼并土地的豪强贵族,他们隐匿的私田被曝光了,这才是有人不顾事实,拼命诋毁、弹劾宇文融的原因。

    事实上,就连裴耀卿也被归为宇文融的同类人,这个太颠倒黑白了。裴耀卿最大的贡献是改革漕运,解决了关中粮食短缺的问题,几乎不对任何一个利益集团形成危害。他还将节省下来的三十万缗运费交给了中书省,居然也被说成是“媚上”,这就有点睁着眼睛说瞎话了。

    这种抢占道德制高点,胡乱给别人的贴标签的历史观非常可憎!比如这位裴光庭,他但任宰相期间一事无成,搞宇文融却很积极。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春秋战国诸侯并立争霸,作为共主的周天子,为何不自己掌握军权?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为什么周朝要天下共主,春秋战国各诸侯国与周天子关系,春秋战国怎么处理周天子

      但即便是在杂乱的环境中,中原腹地之内还有着周天子存在,他被大大小小的诸侯称为“天子”,是公认的“天下共主”,虽然在后期天子压根没啥权力,甚至吃饭和居住都成了问题,但不得不说,诸侯们仍然要在表面上对他恭恭敬敬。那么问题来了,周王室既然出天子,为什么不把军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而是让各地的诸侯不断做大呢?

    • 此人是李世民的堂弟, 也是唐朝三名将之一, 却被后人丑化了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小编最近在回顾小时候经常看的电视剧叫做《薛仁贵传奇》,那部电视剧可以说承载了小编的好多回忆,比如某天为了躲避父母的唠叨,缓解学习上的压力,小编就经常跑到奶奶家,窝在炕上,看电视机里的薛仁贵披荆斩棘,把敌人打的十分狼狈,每次看见成亲王李道宗还有那个张美人就气的牙痒痒…but在小编重温这部电视剧后get

    • 此国家曾是世界最强,唐朝都不是其对手,如今却分崩离析四分五裂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阿拉伯帝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君主制王国,即使是在同时期的中国也很难和它平等的外交,阿拉伯帝国称赞自己是世界上最强的西方世界,连中国都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根本都不屑于看待中国,根本不值一提,而历史却用它自身的发展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什么都不是永恒的——现在的阿拉伯帝国已经变得四分五裂了

    • 楚国王子墓发现30条盗洞,墓中宝物一件未丢,专家:墓主才是高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var1]他们为了钱财,肆意破坏别人的坟墓,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如随意把墓主人的尸骸扔在地上),毕竟谁都不想自己死后被人这样扰了清静,既然无法完全铲除他们,也就只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防御能力。“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不,一位2000多年前的楚国王子就想出了绝妙的“防盗措施”,今天咱就来看看他是如何躲

    • 此家族祖孙三代均是奸臣,孙女不仅相貌丑陋,还亲手引发八王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八王朝堂打死奸臣,八王赵德芳真实下场,图里琛在八王议政时为啥不拔刀

      何谓奸臣?古之大恶者也。他们是一国的蛀虫,一朝的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坑害他人,有的甚至连自己的国家都不放过。在历史的长卷中总有一些奇葩,比如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家族,以做奸臣为自己的追求,这个家族的子嗣更是祸害了数个朝代,它就是臭名昭著的贾氏家族。三国时曹操以重振汉室为理由,控朝政管理国家事务以及群

    • 春秋时期, 吴国虽然地处蛮荒之地, 出身却是纯正的周王室血统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周王室原先只是一个部落,到了古公亶父(周文王的祖父,后被周武王追谥为周太王)时期,部落搬到了周原,从此部落以周为名,古公亶父带领大家建造房屋和城市,发展农耕,部落实力逐渐增强。[var1]古公亶父(周太王)有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季历有个儿子叫姬昌,从小聪明伶俐,很受祖父周

    • 春风不度玉门关,唐代安西都护府设立的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春风暗指什么,玉门关全景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意思

      新疆地区作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古时候还有另外一个称呼——西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西域并没有受到我国古代王朝的掌控,而是长期被匈奴、突厥等势力所占据。直到汉朝时期这一情况才出现了改变,但当时汉朝政府其实并没掌握西域地区的实控权。主要也是因为当时西域诸国林立,而且大部分都是墙头草,基本上就是汉朝强则归顺

    • 此人救过李世民性命,李世民临死前却要杀他,果然给大唐留下隐患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徐世绩在隋末时期,曾追随军阀起义,后投靠到李世民的麾下。徐世绩凭借自身智勇辅佐李世民,为大唐建国立下许多功劳。登基后的李世民更是称赞徐世绩是唐初三大名将之一。李世民在率军讨伐王世充的时候,徐世绩就对他有过救命之恩。当时的唐军,在面对王世充的郑国大军时一路势如破竹。在一次与王世充的交战中,李世民身先士

    • 此国与中国类似,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南北朝与战国时代,还自称中华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南北朝都有哪些国家,乱世三百年闲话南北朝,两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国简介

      然而仔细扒一扒日本这个国家的历史后,我们可以发现原来这个近邻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甚至还有中国后裔的可能。据说,日本起源于中国秦朝时期的徐福东渡,而且这个国家后来还出现过南北朝以及战国时代,与中国历史非常相似,还自称“中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达800多年的春秋战国的乱世局面。

    • 此人是大唐军神,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却依然位居高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大唐玄武门之变的守将,玄武门之变大唐国力状况,大唐三大军神

      李靖生于官宦之家,其父李诠官至隋朝赵郡太守,舅舅则是隋朝大名鼎鼎的将领韩擒虎,他自幼就饱读诗书,并且早早地就展现出了过人的军事天赋,舅舅韩擒虎和隋朝名将杨素都对其赞赏有加。但即便如此,李靖早年间却一直处于郁郁不得志的状态,在隋朝的最高官职仅仅只是马邑郡丞,并且任职时已年近半百。虽一直未得到重用,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