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要是秦国足够强,把四十多万战俘全都押到秦国,然后种粮放牧、当奴隶多好。不是秦国不想,而是秦国不能。因为长平之战前前后后打了三年,秦国自己的粮食早就捉襟见肘了,怎么养活这几十万战俘。养活不起,还不能放,那就只能杀掉了事。
从坑杀战俘这件事就能看出,秦国也是失了元气。所以,当白起要一战灭赵国的时候,就是打完上党打邯郸,秦昭襄王不干了,丞相范雎也不干了,别打了,你给我撤回来。前线有战士,但后方真得没有粮食了。
[var1]
长平之战后,公元前259年,秦国养了一年,再加上赵国违背议和约定,于是,五大夫王陵带兵,再次攻赵。这一次不用在上党墨迹了,秦军直接把邯郸给围了。
但是,你秦国养过来了,赵国也养过来了,关键是其他五国也缓过神来了:赵国不能灭。一旦秦国吞并赵国,那秦国马上就能包举宇内了。所以,最不能忍的两个国家终于动手了。
一个是与赵国唇亡齿寒的魏国,韩国也算但被打废了,所以只能魏国担当。信陵君窃符救赵,带着魏国大军就杀了过来。
另一个是与秦国存在最大竞争关系的楚国,赵平原君门客毛遂游说楚考烈王成功,于是楚春申君带兵救赵。
[var1]
然后,秦国遭遇了自商鞅变法以来的最大战败。
魏公子无忌大破秦师于邯郸下,王龁解邯郸围走。郑安平为赵所困,将二万人降赵,应侯由是得罪。
一直不可战胜的秦战国,终于被打败了。见此情景,一直怂得不能再怂的韩国,也立即动手。
[var1]
于是,赵、魏、楚、韩四国大军,一起追着邯郸败绩的秦军打。王龁带着残军直接退回了关中,而跑得慢的郑安平直接带着两万秦军投降了。同时,几代君主打下来的关外之地,魏国的河东郡、赵国的太原郡以及韩国的上党郡,秦国一气全吐了出来。
邯郸之战,从公元259年一直打到公元257年,也是一场经年累月的硬仗。当然没有长平之战的规模大,因为长平之战爆发了秦赵两大强国的全部军事存量。但是,邯郸之战的影响却更深远,直接打击了秦国的彪悍攻势。
[var1]
以前,秦国是远交近攻,想打谁就打谁;现在,秦国是退守函谷关,谁想打就能打。但是,秦国有一个其他六国都没有的优势,就是关中形胜。只要把函谷关封死,秦国不仅能够保证自己不亡,而且能够立足不败。
长平之战,秦国虽胜,但却是惨胜。
白起要灭国,范雎嫉贤妒能所以谏阻、秦昭襄王耳软心活所以和谈,但实际的情况可能是:秦国真心没实力一战灭赵国了。打下邯郸、抓了俘虏、收了赵国郡县,秦国也不会有有实力吞下整个赵国,它心有余而力不足。
邯郸之战,秦国打败,且真是大败。
战场上,当然是打死了很多人、也被抓了很多人。但是,影响更深远。此战之后,六国在对秦的态度上,基本趋于一致:天下就秦国不是好东西,自古以来都是,所以天下公敌就是秦国。
打了败仗、损了兵力,甚至直接丧失了关外的土地,都不要紧。关键是秦国遭遇了最严重的国际形势:不仅被彻底孤立,而且被彻底敌视。你这还怎么玩?所以,秦国的一切外交捭阖,什么远交近攻、什么连横齐燕,全都玩不转。
甚至,到了公元前241年的时候,由楚考烈王为纵约长,爆发了一场五国攻秦之战。赵、楚、魏、韩、燕五国,一起攻秦,连远在北京的燕国都出兵了。也就是函谷关太难打,纵约国之间有了龃龉,所以秦国算是挺过去了,五国伐秦不利。然后,没地方出气的五国,直接奔着秦国盟友、没出兵的齐国去了,把齐国教训了一顿。
[var1]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结束,公元前257年邯郸之战结束,到公元前241年,从长平之战算起已经将近20年了,关东战国还对秦国不依不饶。这就是长平之战后,秦国所面临的形势。
所以,这时候,秦国就不要考虑灭赵国的问题了,就是灭最近、最怂的韩国,都是有心无力,甚至大军都出不了函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