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救世良方还是饮鸩止渴,六国相印的另一端,是秦国横扫合纵的号角

救世良方还是饮鸩止渴,六国相印的另一端,是秦国横扫合纵的号角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703 更新时间:2024/2/1 18:41:44

导语:战国中期,奔波游说的纵横家苏秦,以一己之力促成合纵,六国相印加于一身,形成了六国联合抗秦的高峰,搅动一时之风云。世人无不认为,秦国的末日到了。

但是未曾想到,六国的浩大声势随着一卷合纵盟书的达成,竟也戛然而止。苏秦的本意是发动六国,合力抵抗秦国,结果秦国却通过瓦解合纵联盟,对列国各自击破,最终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六国。

这一番博弈对垒结果:六国败、秦国胜,秦国一统天下大势已定。

[var1]

一、合纵的背景——秦国的崛起壮大

战国早期,七雄并立,虽然你打我,我打你,但是彼此旗鼓相当,相互制衡,魏国、齐国都抢占过头把交椅,城头变幻大王旗,好不热闹。

到了战国中期,秦国借助商鞅变法,锐意改革,迅速崛起,改头换面,从后进生变成了尖子生,一跃为当时战国七雄中最强之诸侯。

秦孝公时代,关东六国已经感受到了函谷关内吹来的缕缕寒风。秦惠文王、秦武王两代,秦国“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从此一家独大,七雄并立的均势格局被彻底打破。

秦国已初露一统之端倪,山东六国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var1]

战国中期诸侯形势图

秦是虎狼、秦是蛮夷,除了秦国人,没谁喜欢被秦统一。对于当时的人来说,“终结分裂、实现统一”的历史觉悟还没被唤醒。

以苏秦为代表的纵横家们,正是洞悉到了这一客观现实,适时提出了以遏制秦国、维护七雄均势为宗旨的合纵战略,力争通过六国联盟遏制秦国,维持诸侯之间的力量均衡,一方面帮助诸侯们延续香火,一方面也给自己找到一块用武之地。

[var1]

战国中后期,纵横家走上政治舞台,大展身手

二、苏秦与合纵

苏秦,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外交家、谋略家。苏秦跟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后游说列国。

苏秦一开始也是看好秦国的,所以他先去了秦国游说秦惠文王兼并列国,称帝而治。秦惠文王认为时机不成熟,这么干属于把秦国架在火上烤,所以未采纳他的建议。感觉受到冒犯的苏秦终生未入秦,且记下了仇,从此始终与秦为敌。

[var1]

苏秦画像

前334年,苏秦先后来到赵国、燕国。在燕国,苏秦对燕文公说分析了天下大势,并进行了一场“兵棋推演”,结果当然是燕国获利甚多。

燕文公甚为高兴,当即允诺苏秦“如果能以合纵之计维持燕国安定,愿举国相报”。

在燕国的资助下,苏秦一行相继出使赵、韩、魏、齐、楚,对各国君主加以游说,各国君主头点的跟波浪鼓一样,纷纷赞叹苏秦说的对。

经过一番博弈,六国最终达成合纵联盟,各国均奉苏秦为相国,苏秦一人同时佩戴六国相。

[var1]

苏秦佩戴六国相印

苏秦促成合纵后,居住在赵国。苏秦把合纵盟约送交秦国,从此秦国不敢窥伺函谷关以外的国家,长达十五年。

但是这十五年,秦国忙着修炼内功,一天天强大;列国则忙着清算旧账,一天天沉沦。等到秦国吃饱喝足后,略施小计诱使齐、魏攻打赵国,气急败坏的赵国回过头来责备苏秦,感到丢脸的苏秦离开赵国,留下了赵国相印,合纵就此瓦解。

苏秦离开赵国后,先回燕国,再去齐国,齐王对苏秦言听计从。齐国众大夫争宠,派人刺杀苏秦。

苏秦死后,其为燕国间谍的身份被泄露出来,原来,合纵也好、亲齐也好,都是苏秦为燕国所做的筹划,列国都是苏秦保燕棋盘中的一颗棋子而已。

[var1]

苏秦雕像

苏秦虽然倡导合纵,但是并未直接发起与秦国的合纵作战。真正的合纵作战,都发生在苏秦身后。

六国合纵对秦作战一共有四次,分别是楚魏韩赵燕五国攻秦之战(前318年)、齐魏韩三国攻秦之战(前296年)、魏赵楚韩燕五国攻秦之战(前247年)、赵楚燕魏四国攻秦之战(前241年),分别由公孙衍、孟尝君、信陵君、赵国将军庞煖倡导。

虽未能直接发起对秦作战,但无疑,苏秦对合纵有首倡之功。

苏秦的弟弟苏代、苏厉,以哥哥为榜样,发奋读书,游说各国诸侯之间,也都很有名气。

[var1]

六国合纵与秦国反合纵之战

三、苏秦的合纵策略

合纵,顾名思义就是“合众弱以攻一强”,这是一种基于地缘政治的合理性战略分析。

从六国来看,敌强我弱、六国大而独秦小,只有把六国结成表里相属、唇齿相依的利害关系整体,在战略上相互依托、相互策应、互为犄角,两只拳头一起发力,其实也算是一套遏制秦国、维持均势的有效方法。

苏秦很会包装他的合纵策略,他有一整套严密的组织行动纲领:苏秦坐镇六国“总司令部”,担任“盟军最高统帅”,六国的组织指导、兵力分配、战略协同、战术策应由其一人全权统一指挥。

具体有两个方针,

一是

六国联合起来,统帅说打哪儿就打哪儿,统帅说什么时候进攻就什么时候进攻,一窝蜂的上,迫使秦国四面受敌、多线作战,狼狈不堪;

二是

六国中任何一国遭到秦国攻击,其他五国绝不能坐视不管,必须群起救助。

[var1]

苏秦游说列国君主,奔波合纵

苏秦不但善于包装合纵,更有厉害的头脑和能说动天下的口才,说起合纵的优势便滔滔不绝。出山前,曾经在家“锥刺股”的苏秦潜心研究天下大势,每游说一个国家,他都使用诡辩论,在表面上从对方的利益出发,分析厉害,摆出优势,并指出希望与前景,以利导之,使对方乐于接受自己的主张。

苏秦很懂韬略,虽有成名立业的私心,但也不无为天下苍生奔走谋出路的理想。事实证明,苏秦的合纵策划还是很有预见性的,六国采取合纵战略,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秦国东向扩张的势头达到15年。

但六国都心怀鬼胎,总想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只想吆喝不想卖命,彼此之间矛盾积怨太深,互不信任。

更要命的是,六国君主偏狭的一己之私、低劣的战略目光,让本就摇摇欲坠的联盟雪上加霜,在秦国不间断地施展反间计后,合纵最终解体。

[var1]

秦国瓦解合纵,一扫六合

四、秦国对合纵的反击

为了应对、拆解、破除六国合纵,秦国没有束手就擒、坐以待毙,先后使用了连横、远交近攻等策略,见招拆招,反败为胜。

连横是张仪提出的外交策略,他倡导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组成关中——中原这一东西走向的大联合,故称“连横”。

远交近攻是范雎提出的谋划,他倡导秦国联络距离远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样秦国步步蚕食周边领土,“得之寸为王寸,得之尺为王尺。”

苏秦倡导的合纵与张仪倡导的连横针锋相对

六国与秦国的地缘关系不同,对合纵的热心程度也不一样。为此,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王抓住机会,根据形势,分别采用连横、远交近攻战略,对六国不断进行分化瓦解。

秦国还任用张仪、犀首、甘茂、范雎等精通纵横捭阖之术的政治家、外交家,大量采用反间计,不惜花费金银买通六国权臣,广泛培植亲秦势力,在各国庙堂上抢夺舆论话语权,促使各国亲善秦国。

秦国对内专修国政时,还抽空打了几仗,给蠢蠢欲动的敌手们下马威。合纵期间,秦国先后发动了伊阙之战、鄢郢之战、长平之战等,逮住战机击溃对手,甚至还搞了个“反合纵”,与其他国家一起与齐国干了一仗,险些让齐国早几十年亡国。

六国犹如多米诺骨牌,在秦国的导演下,笨拙而被动的在战国舞台上演出着自己的剧本。曲终幕散后,一个个依次倒塌,六国联合彻底瓦解,秦国统一步伐大大加快。

[var1]

秦灭六国形势图

五、合纵失利的历史经验

——自身实力才是根本。再好的策略不过只是辅助手段,六国输的不是合纵策略,而是国力不济。战国中期以来,除了赵国有过一次“胡服骑射”的半吊子改革之外,大多都没有什么振作举措。缺乏内功修炼,就没有坚实强大的国力,在国际舞台上掰手腕必然失败,光靠吆喝是不能打赢的。

——战略眼光要放长远。六国合纵攻秦失败,很大原因是他们只顾暂时利益、眼前得失而不能建立牢固的联合。六国君主和大臣鼠目寸光、朝三暮四,都想损人肥己,不出力气就分红。六国看似气势汹汹的六国只不过是纸老虎,一戳就破,完美的诠释了什么叫1+1+1+1+1+1<6。

——路线选择很重要。六国首鼠两端、摇摆不定,一会儿亲秦、一会儿反秦,政策摇摆不定。反观秦国,推行连横、远交近攻策略和法家道路坚定不移,一以贯之,久久为功,最终取得全面胜利。

[var1]

结语:合纵本是权宜之计,并非根本意义上的变革,只是为列国取得了苟延残喘的时间,并没有削弱秦国国力,亦不能逆转六国覆灭的结局。

秦国见招拆招,各个击破,不给各国联合行动的机会,合纵战略最终破灭。秦国也通过瓦解六国,走上了以战止战、一统天下的道路。

延伸阅读|苏秦和张仪合纵连横的斗争,主要见于《史记》与《资治通鉴》,书中记载二人是同时代的人。但是1973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汉基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却表明:苏秦的年辈比张仪晚,苏秦的主要活动均在张仪身死之后,张仪的对手主要是公孙衍。到底哪种记载属实,还需更多史料挖掘,但这并不会妨碍我们对合纵的理解,并思索它的历史教训。

更多文章

  • 西汉的人口爆炸,得益于刘邦的奇葩政策,让女性非常痛苦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西汉皇帝刘邦临终前的预言,西汉政策措施,刘邦创立的是东汉还是西汉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而在封建王朝时期,农业更是作为立国之本,被每一个朝代重视,鼓励耕作的法令层出不穷。然而大家都知道,在科技落后的封建社会,耕作全靠人力,过程及其复杂。为了保证农业生产,增强国家国力,历朝历代都在鼓励耕作的同时,出台一些政策法令来促进人口增长。“单身税”,这个名词相信大家热

  • 为什么赵国铁骑冲不开秦国百人阵,战国骑兵真的只是马上的步兵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泗水柘沟赵国图片,燕国六十万大军打不过赵国,赵国起

    [var1]人类驯服野马最初仅是为了拉车,在战场上也是以战车的一部分出现。公元前十世纪,西亚的亚述人发明了马鞍和缰绳,才解决了骑手坐在马背上能够高速奔驰的难题,骑兵也因此产生。通过中亚波斯等国的中转,公元前4世纪,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也出现了骑兵,从此“来如飞鸟,去如绝弦”的草原骑兵成了中原王朝最大的困

  • 一文梳理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生存与毁灭的内在逻辑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战国韩国兵力,战国韩国士兵衣服紫色,战国韩国为何没有国号

    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的韩国,并非一无是处,它也曾经挣扎过,但在夹缝中根本找不到翻盘点,眼看着列国争相崛起,被动地在战国舞台上演出,自己却最终成了战国七雄中第一个被秦国兼并的国家,拉开了“秦王扫六合”的序幕。[var1]战国初期短暂高光的新生诸侯韩国韩氏是原本晋国世袭卿大夫家族,出自晋国宗室,是曲沃桓叔的

  • 三国第一喷子,曹操不杀祢衡:名士的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祢衡年少就已经出名,孔融这些人就非常欣赏他的才情,可祢衡异常高傲,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即便是和他关系非常好的杨修,孔融这些人,在他嘴里也常常被贬得一无是处。孔融将他举荐给曹操,没想到祢衡连续两次当众羞辱曹操,曹操最初是真的想要用他,可祢衡先是称病已经让他非常没有面子,随后多次当众辱骂他,曹操也不得不把

  • 廉颇、蔺相如一文一武,助赵国强大,二人为何未得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蔺相如廉颇最后的结局,廉颇蔺相如列传全文原文及翻译,蔺相如和廉颇刎颈之交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七雄割据。作为七雄之一的赵国,曾有廉颇与蔺相如两位名臣。描写廉颇与蔺相如的《将相和》,被世人熟知,至今还在小学语文的课本之中。一国中的文臣和武将能够团结一心,实属国家大幸。然而,在历史的洪流之中,随着赵国逐渐走向衰落,这两位名臣晚年的结局也颇为凄凉,令人感慨。负荆请罪,化干戈为玉

  • 春秋时代最惨烈的一场战争,齐国因它而衰,吴国因它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关羽死后为何张辽这么恨吴国,春秋战国十大战争,吴国vs齐国

    主笔:闲乐生公元前484年春末,吴国与齐国争夺东方霸权的大决战终于爆发。此役,吴王夫差征调了全吴九郡共十万大军,加上其附属国越国的三千越甲,总共十万三千人马,从姑苏城胥门出发,经邗城,过邗沟,逆淮水直达鲁境,与鲁国的军队会合,总计约十余万大军,沿汶水自西而东进攻,五月攻下博地(今泰安市南旧县村),5

  • 商人卖铁器给匈奴,汉武帝下令杀掉500多商人,反而重赏匈奴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汉武帝得到匈奴的宝刀,汉武帝时期派谁先后三次出击匈奴,汉武帝花光国库打匈奴值得吗

    汉朝开始战略反击,在卫青,霍去病等名将的带领下,汉朝也取得了多次大胜,不仅基本消灭了匈奴主力,还俘虏了大量的匈奴人。然而匈奴在草原上存在了很长时间,要想彻底消灭他们,实在是比较困难的,匈奴一直都没有放弃反抗。汉朝国内,长期与匈奴的对抗,让很多民众心里对匈奴是非常仇视的,可也有一些逐利的人,见到国家与

  • 越王勾践之女,竟为了越国崛起而给楚王殉葬,这个世界太疯狂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主笔:闲乐生据《列女传》记载,大概公元前496年前后,也就是吴越二国开始在江南争霸期间,楚昭王带着他的两个宠姬越姬、蔡姬在云梦泽王家猎场打猎游玩。楚昭王左拥右抱,相当开心,就问两个妹子:“你们开心吗?”蔡姬忙说:“开心,当然开心。”楚昭王便趁机说道:“吾愿与子生若此,死又若此。”意思竟要两位美女给他

  • 萧何功臣第一,张良应该功臣第几?张良无论第几,都只能黯然退场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萧何张良谁的功劳大,老梁讲张良萧何,张良陈平萧何三人谁厉害

    那么,萧何应该排第几?就实际功勋而论,萧何连前五都进不了。因为还有吕泽,这家伙在刘邦入关之前,直接带出了一支队伍,还是沛丰起义的原始股东。萧何只能与张良、曹参、樊哙、灌婴这些人比拼第五。而如果把赵王张敖、燕王臧荼、韩王信算进去,萧何、张良之属还要往后排。那么,为什么萧何就功臣第一了?韩信、彭越、英布

  • 艾陵大胜后吴国威压齐晋,如日中天,却为何转眼就被越国所灭?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吴国越国是怎么灭亡的,马皇后收复越国,艾陵之战齐国损失多少人

    主笔:闲乐生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在艾陵之战打败齐国后,声势如日中天,吴国不仅得到了齐国大量战利品与战争赔款,还侵占了鲁宋一部分地盘;而与此同时,越国虽然也蒸蒸日上,但按这发展速度,恐怕永远也追不上吴国。越王句践心急如焚,赶紧找来心腹谋臣文种范蠡,商量对策。文种笑道:“大王还记得微臣前些年提出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