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小编感觉对于古代的隐士而言,追求的可能是乱世中的安静的生活,不想要被打扰;虽然看着国家的情况心中也是很担忧的,但是就是没有遇见能让隐士愿意倾尽全力帮助对方打下江山的人,可能只是时间不对,要么就是没有碰见对的人。
狂矞是西周齐国东海上的一位隐士,从来不问江山社稷,百姓黎民,悠闲的生活,可谓是令人羡慕的生活了。所以当姜太公知道这个人的时候,就想着要是能为自己所用就万事大吉了,但是姜太公是什么样的人,对于贤人都是很渴望为自己所用的,偏偏这个狂矞过惯了自由自在的生活,又有一副高傲的性格,自然是不愿意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了。
不过姜太公去拜访狂矞的时候是没有看见他的,虽然是这样,但是对于一个人才的渴望让姜太公连续去了三次,当然也是自愿的,可是三次都没有见到狂矞,可见他的态度是非常的明确了,就是不去,而姜太公只留下一个字“杀”,其实狂矞的名声是很大的,所以连鲁国的周公都知道了,还劝姜子牙,都是想要惜才之人,不需要做的太决绝了。
可是姜太公用一个比喻来形容了,其实意思还是说如果众人都是想他狂矞一样的高傲,这天下的人都管不了了,所以不听王法的人,都是无用之人,留着对方没有用。可见姜太公也是个对于功名利禄追求很高的人,其实也是有为民着想的心情的,但是对于姜太公一个平民来说去了三次就是很给面子了,所以不能为自己所用的人只有一个下场就是消失。
小编感觉只怪狂矞生活的年代是半奴隶半封建社会,自古统治者都是王权至上的,所以姜太公的一个字就结束了狂矞的性命,其实也说明姜太公的残忍,和古代适者生存的残酷,所以出生在这样一个年代的狂矞是无法过自己潇洒的生活的,想要当个普通人过一生,要么没有任何的智谋,要么就是完全隐藏自己的才能,不然最后只会是这种结局。
虽然狂矞是个不可多得的能人,但是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其实必须要有选择的,所以其实也是现实的情况吧,所以狂矞的高傲最终只迎来了姜太公的一个字“杀”小编也是有点同情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