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吓得曹操提议迁都,是迁许都还是邺城?

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吓得曹操提议迁都,是迁许都还是邺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4295 更新时间:2024/1/19 20:34:00

关羽镇守荆州时还保留着蜀汉争夺天下的希望,蜀汉能以这里为跳板,向东去威胁到襄樊,许昌等地。

关羽出兵有些草率,没有考虑到后方的孙吴,在刘备与曹操汉中开战之前,孙刘之间围绕荆州已经发生过一次武装冲突,由于汉中面临着曹魏的压力,刘备不得不妥协放弃荆州部分地区。关羽他应该清楚,孙权在后面一直惦记着江陵,可他还是选择北伐,这次他北伐不是没有效果,他拥有数万的精锐水军,很快就把曹仁等人压得无法出战,曹操慌忙之下派于禁带着主力来支援,被关羽利用地形用水攻给全部消灭,根据记载,关羽消灭于禁主力,打得曹操已经准备迁都。

要不是司马懿等人出来劝阻,可能曹操已经放弃许都。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历史上这一战对曹操确实产生不小的影响,可没有到让他选择迁都的地步,从地图上来看,关羽当时的位置距离曹操的许都已经非常近,中原地区是广阔的平原,除了洛阳周边,其他地方是没有险要地带可以用来防守,关羽的军队骑兵较少,但可以利用水军快速到达许昌,洛阳这些地方,曹操感受到压力也很正常。只是,当时曹魏的都城并非是许都,严格意义上,曹魏拥有两个都城,以汉献帝为主的朝廷是在许都,曹操他自己是在邺城。

邺城原本是袁绍的统治核心,袁氏在这里经营多年,这里的资本非常优厚。曹操灭掉袁氏后,就倾注大精力来营建邺城,这里实际上就是他的都城。曹操还特意扩建邺城,著名的的铜雀台就是在邺城地区,曹操为何没有选择与汉献帝在一处呢?其实他也非常担心汉献帝对自己下手,汉朝有一个特殊的规定,朝中大臣面见君主的时候,是承担很大风险,汉献帝身边还有着不少的亲信,他一直都想要摆脱曹操的控制,曹操为了规避风险,主动转移政治中心,在邺城建都来慢慢完成篡汉。他当时不仅是魏公,还兼任冀州牧,名正言顺在邺城来办公,这件事也引起荀彧的反对。

邺城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距离马超等人盘踞的关中地区,与南部的孙吴都有些远,荆州并不完全掌握在曹魏的手里,自董卓之乱后,洛阳关中地区遭受严重的破坏,经济各方面需要慢慢恢复。许昌在他的经营下条件非常好,但许昌周边没有险要,十分容易受到攻击,相比之下邺城是非常安全的地方。迁都的说法是来自《三国志》,根据记载:“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都以避其锐。”这句话有不同的解释,关羽北伐对中原地区造成很大影响,曹操是想要和大家商议来避其锋芒,迁都是一种做法,可他要迁走的不是自己的都城,而是汉献帝所在的许昌。

他主要是害怕关羽趁机把汉献帝给夺走,献帝虽然已经没有什么势力,汉室却还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刘备起家主要是靠着自己汉室后裔的身份以及他匡扶汉室的理念,大量忠于汉室的士族愿意追随他,要是献帝在他的手里,刘备就真的成为正统,曹魏还没有完全取得士族的支持,他们承担不了这种风险。这句话还有一个意思,那就是曹操他心里只是有这个想法,他需要和手下的这些臣子们好好商议一下,他只是心虚,担心自己没有办法保住汉献帝。

曹魏当时的形势,不用担心关羽会威胁到中原,他打败于禁的大军,却没有办法应付曹仁的防守,东线张辽徐晃这些人已经带着军队开始增援荆州。只要曹仁防守不出问题,关羽就没有办法继续进军。我认为自赤壁之战以后,曹操的心态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他在面对关羽北伐的时候,自己是第一次产生了犹豫,之前曹操从来没有犹豫过,遇到袁绍这样的强敌,也是带着自己的军队去硬拼,曹操一生带着军队南征北战,他常常是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这次他居然会有躲避的想法,在汉中与刘备交手前,曹操就已经有些后悔,在拿下汉中后,曹操这样的人居然会说出: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这样的话来。

显然,曹操已经失去进取心,关羽的军力还远远威胁不到他的统治,要是换以往的曹操,可能就会带着主力来应对关羽的军队,曹魏内部带兵能力最强的还是曹操自己。可他这种表现,幸好他手下的一些臣子头脑非常清醒,蒋济等人看到孙刘之间的矛盾,为曹操分析当时的局势,要是他手下的臣子也害怕的话,可能曹魏是真的会迁都。曹操心态的变化,主要是他已经打下这么大的基业,他已经不愿意失败。

他与袁绍后期的心态有些相似,俩人有这么大的基业,进一步会有希望夺取天下,可以一旦失败,将会彻底失去一切。汉中之战输掉后,曹操必须要尽可能稳住自己的统治,南部孙吴这些势力都有可能威胁到他的统治,内部汉室的很多旧臣,还在想办法要推翻他的统治。早年的曹操是有着冒险的精神,由于他当时资本不够多,不冒险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可一旦拥有,他就真的很难像年轻时候那样去冒险,这次面对关羽的进攻,他不会迁都,可我们也看到这位驰骋疆场多年的一代雄主,是真的敌不过岁月的侵蚀,他不服老已经不行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

更多文章

  • 近身刺客杀不死脆皮皇帝!失败的荆轲凭什么位列古代四大刺客之首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史记·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荆轲一人便占了三千多字,毫无疑问,荆轲在《刺客列传》中占据C位,但实际上荆轲徒有刺客之名,却未有刺客之实。荆轲是精神上的侠客,或者称他为侠客。[var1]不是“刺客”的刺客因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荆轲被视为千古第一刺客,仿佛暗杀便是他谋生的行当,但其实荆轲并不是

  • 酒文化历史 | 春秋战国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加上"宗庙之牺,为畎田之勤",把用为祭祀的牛放去耕地;西门豹治漳水开十二渠以灌邺田,蜀太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使四川成都平都,活野千里受于堰,等水利的兴修;农民"早出暮归,强乎耕稼树艺,多娶菽粟",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使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物资财富大为增加。这就为酒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资基础。所以春秋

  • 他俩是亲兄弟却打得不开交,若不是如此,他们才是三国最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魏蜀吴三国地图,三国72名将排名,三国第一漂亮女将

    看过小说的都知道,他俩虽然是兄弟,但关系并不好,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非常复杂,主要有两点,第一点,大家都知道讨伐当时大奸臣董卓的战争吧,在这场战争里面,袁绍被大家当成了盟主,虽然没有太大的用处,但也是当时大臣对袁绍的一个认可,因为他的出身太好了,而且人又有能力。但袁术就想了,为什么他可以,而我不行?要

  • 关羽的陵墓为什么一千多年没人盗掘?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关羽的陵墓,关羽最怕的3个人,关羽死后赵云反应

    关羽,东汉末年名将,一生追随刘备,忠于刘备,曾被曹操生擒,最后还是追随刘备而去。关羽为刘备立下了汗马功劳,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襄樊一战威震华夏。建安二十四年,关羽率大军进攻驻守樊城的曹仁,曹操闻之,便派大将于禁率领大军前去救援,其中庞德将关羽射伤。但是后来天降大雨,汉水猛涨。关羽观察后决定掘堤水

  • 诸葛亮神机妙算,刘伯温不服,砸开诸葛亮墓碑看到五个字直接跪倒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舆论的威力是可怕的,经过世代人们的口口相传,在人们的印象中,诸葛亮已经从最初的为国尽忠的蜀国忠臣演变为算无遗策智慧的化身,对此一千年以后明朝开国第一谋士刘伯温表示不服,认为自己的能力远胜于诸葛亮,并且为此还特意写下了“三国鼎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的词句。大概意思就是你诸葛亮再厉害也是三分天下的丞

  • 孔子被尊为圣人,其文化水平放现在是什么水平?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var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寥寥数语,却蕴含极为深刻的处世之道。这句话详细的阐述了复习知识的重要性,待客应谦逊有礼,学习知识应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孔子的这句话也引申为后世的许多道理,如现在社会中还存留着的酒桌文化,主客在觥筹交错间

  • 有人说刘备是三国中最虚伪的人,事实究竟是这样吗,真相让人佩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备是三国里最虚伪的一个人吗,刘备娶孙尚香,刘备三顾茅庐故事

    首先大家都认可刘备起家的资本太差,就像我们现代人所说的跟白手创业没什么区别,这个我们没有什么异议,而同期的曹操袁绍等都是官宦世家,而且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官拜要职,人脉熟络,而且颇有名望,使得诸多人才前往追随。反观刘备呢,自从讨伐黄巾以来,只有关羽张飞二人忠心跟随,并无特别政治远见,而且官拜官职只是一个

  • 康熙见孔子墓就不下跪,此大臣遮住墓碑上一字,康熙立刻跪下磕头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他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十分大,所以呢,崇尚儒学的皇帝,都会去祭拜孔子庙,孔子墓,等等。我们今天要说的一件事,就是清朝康熙年间发生的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var1]康熙皇帝一生六次南巡,其中呢,三次都去孔庙祭拜孔子灵位,为的就是让天下人看看,皇帝是珍惜读书人,这样做不仅能够让天下的读书人拥戴清朝的统治,更

  • 司马懿有多厉害?临死前的一个计策,居然让自己的墓千年无人敢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司马懿最可怕的一段话,击剑的大师司马懿,杨修杀了司马懿后为啥大哭

    司马懿公元251年,魏国太尉王凌起兵造反,妄图推翻司马懿恢复以曹氏宗亲统治的魏国政权。控制曹魏本是司马懿隐忍数十年的结果,如今王凌打算重新让曹家执政,这在司马懿眼里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为了消灭这一隐患,司马懿强称着自己73岁(这一年是司马懿最后一年)的身躯,亲自领兵出战。结果王凌投降,不久服毒自尽。王

  • 他是春秋霸主,因重用这3个人,晚年被饿死67天竟无人收葬,可悲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春秋三杰历史人物,史上三位被活活累死的名将,春秋三杰的历史人物

    公元前686年,齐国大夫管至父等人发动叛乱,杀害了国君齐襄公,立公孙无知为国君,这公孙上任不久又被另外一个大夫雍廪派人杀死,齐国可说是一片混乱。这时候,齐国的公子们也纷纷从他国赶回来,经历了一系列的争斗后,齐桓公登上国君的宝座。[var1][var1]齐桓公姓姜,是姜太公的第十二代孙,他名字叫小白。